正文 第6章 中年人日常起居宜養生(2 / 3)

怎樣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據研究,人的自然壽命應在120~160歲之間,但很少有人活到這樣的高齡。也就是說,絕大多數人是因疾而終的。統計表明,約有80%的中老年性疾病與各種精神因素的刺激有關,由於不良的精神刺激,致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從而誘發各種疾病。因此,中年人應注重心理調節,保持精神愉快。

人類為了更好地適應和改造社會環境,必須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對各種環境變化做出相應的心理、生理反應。中年時期的生活內容極其豐富,加之特有的生理變化,因而形成了較為複雜的中年心理。中年心理因人、因事、因地而各不一樣,涉及中年健康的一些常見心理活動至少有下列幾方麵。

中年人多數已從父母親為主的家庭中分化出來,組建了新的小家庭,絕大多數夫妻和睦相愛,誌同道合,勝利的歡樂共同享受,艱難的坎坷也共同渡過,總之是生活幸福、美滿的。但也有一些中年人沉浸在家庭糾紛與矛盾之中,雙方長期在憂愁和痛苦中煎熬。其實,我們就是生活在矛盾著的世界裏,生活中無處沒有矛盾,這是物質世界的基本屬性。當我們解決了矛盾,就在生活中獲得一份幸福,就是在生活的道路上前進一步。生活中絕對的“自由”、“歡樂”是沒有的,抽象的“美滿和幸福”也是不存在的,沒有經過艱苦勞動得來的“美滿和幸福”也是靠不住的。

處理好夫妻關係涉及很多社會生活因素,夫妻雙方互相謙讓、諒解、尊重常常是最基本的和諧因素。生兒育女是人類一個自然規律,“望子成才”也是中年父母的基本心理,父母對子女的愛護通常是無可非議的,難怪清朝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議論:“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盡管古代的孝順子孫不多,仍有許多癡心的父母“望子成龍”。在新時代的今天,每一個中年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更是耗盡匠心,為此,也曾帶來不少“悲、歡、苦、樂”。

因此一旦出現心理問題可按如下方法調節:

(1)給自己安排一點由於心情抑鬱而中斷的簡單事情。也許這些事情在你心情正常時會覺得過於簡單,那也不要介意,例如寫一封信,打個電話,逛逛商店,熨熨衣服等等。你不想做這些事情。正說明這些事情此時此刻對你來說並不簡單,這跟一個感冒病患者覺得本來很簡單的一件事卻難於做到是一個道理。

(2)如果你有一位可以向他傾訴內心感覺的人,你就不要畏縮,應該讓他知道你的心情。首先,得到支持就是最大的幫助。

你知道有人理解你的心情,關懷你的心情。同朋友談心還能讓你有機會思考你為什麼會感到心情不舒暢,生活中究竟出現了什麼令你垂頭喪氣的問題。朋友能幫助你尋找對付這些問題的辦法,能為你正確對待問題和正確對待自己提供不同的建議。朋友還能鼓勵你將你已經選定的策略行動付諸實施。

(3)考慮一下你日常活動中責任與歡樂的平衡問題。如果你過的是一種隻有責任沒有歡樂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愉快心情肯定會離你而去,效果適得其反。因為抑鬱會幹擾你執行任務的能力,而愉快心情則能幫助你更順利地做好事情。

養生為何要講“平衡”

關於生命現象,曆來說法各異,各有其理,也有偏頗。“生命在於運動”,從字義上講,宇宙萬物都在運動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於靜止”,也有其理。而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則“生命在於平衡”。

首先是環境平衡。一切健康長壽的生命,必須與環境保持平衡。要保護適宜人類生活的大環境,創造適宜人們生活的小環境。人與環境失衡,便會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其次為營養平衡。要調和五味,不偏食。營養平衡,才能使人均衡發育生長。

再次是陰陽平衡。萬物均有陰陽屬性,一旦陰陽失調,人就生病,《黃帝內經》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

接下來是動靜平衡。《黃帝內經》上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要保持健康,必須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動靜平衡。

還有重要的一點便是心理平衡。情緒是生命的指揮棒,精神崩潰會導致身體崩潰。生氣和憂鬱可以使人生病。

可以說:“生命在於平衡”,失衡就會生病,以至喪生。

春季如何養生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春歸大地,冰雪消融,陽氣升發,萬物複蘇,此時人體的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節製和直達春陽之氣,並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方麵加以調攝,以保障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健康發展。

(一)精神調養

春應於肝,從中醫藏象理論看,肝藏血,主疏泄,在誌為怒。肝陰血不足,則疏泄失職,陽氣升泄太過,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肝最喜調達舒暢,惡抑鬱惱怒。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肝與膽為表裏,足厥陰(少陽)也。其經旺於春。乃萬物之始生也。”肝膽經氣都在春天旺達條暢,古人認為在美好的春天裏,精神調養要應於萬物蓬勃的生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指出:“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精神修養上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向社會和自己周圍施予善良愛心。而同時還應像《類修要訣》提到的那樣:“戒怒暴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曆代養生家還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的春天,應踏青問柳,登高賞花,遊山戲水。行歌舞風,陶冶性情,以利春陽之氣。總之,春之時,務使精神愉快,氣血調暢,以使一身之陽氣活活潑潑地運生,符合春陽萌生、勃發的自然規律。

(二)起居調養

春回大地,天氣漸暖,空氣濕潤,使人皮膚腠理逐漸舒展,循環係統功能加強,皮膚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於是中樞神經係統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身體困乏,民間稱為“春困”。如何適應這種生理變化?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指出:“春防風,又防寒。”衣著方麵既要寬鬆舒展,又要柔軟保暖。同時根據初春乍暖乍涼的天氣特點,衣服不可頓減,如果過早脫去棉衣極易受寒,寒則傷肺,出現呼吸係統的疾患,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病。因此,遵照“春捂秋凍”的原則,做到隨氣溫變化而加減衣服,使身體適應春季氣候變化的規律。

(三)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之物。初春陽氣初發,辛甘之品可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於護陽,如蔥、薑、棗、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熱、大辛之品,如參、茸、附子等。春為肝氣當今,肝過旺則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

飲酒不可過多,米麵團餅,不可多食,致傷脾胃,難以消化。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礙,影響消化吸收;多食甘使脾土受克而損脾氣。在春季提倡多食含維生素B較多的食物和新鮮蔬菜。

現代營養學認為,缺少維生素B,且飲食過量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菜花、圓白菜等,寒涼油膩之品易損脾陽,應少食。

(四)運動調養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體質投資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麵。柳絲吐綠,春花嬌媚,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最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采納真氣,以化精血,充養髒腑。實踐證明,春季進行鍛煉的人,抗病力強,一年中很少患呼吸係統疾病和其他傳染病。一旦學習和工作起來,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不易疲勞。

由於寒冷的冬季裏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室外活動少,因而各髒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進入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戶外鍛煉項目,一般以簡單易行又富有興趣的活動為好: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易筋經、八段錦、慢跑,乃至放風箏、蕩秋千、“踏青”等我國民間項目。進行這類活動,就能讓身體在春光中最大限度地汲取大自然的活力。

我國養生學家早就提出“聞雞起舞”的早晨鍛煉主張。經過一夜睡眠,晨起到室外活動,有助於排除一夜積留在呼吸係統中的有聲物質,加強新陳代謝。清晨又是一天中陽氣始生之時,晨起運動可調神養性,練氣保精,春季晨起鍛煉,實乃養生之一大法。

根據春季氣候和身體特點,運動鍛煉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輕柔舒緩項目。一般而言,不要進行高強度的劇烈運動,大運動前必須做好準備活動。

(2)做好鍛煉衛生。春季氣候時常幹燥,鍛煉時不要以口呼吸,要用鼻呼吸,鼻腔有加溫和濕潤空氣作用,可以避免咽幹、咽痛等不良症狀。

(3)注意鍛煉時間。在太陽出來前,不要到綠樹叢中鍛煉,那裏充滿一夜中植物呼吸的二氧化碳,對身體沒有好處。

(4)注意及時增減衣服,預防感冒。運動之後切忌穿濕衣讓冷風吹,應擦幹汗,換上幹淨內衣。

(五)防病保健

(1)積極預防外感熱病。春季陽氣升發,正是推陳出新的時期,溫暖多風,適於細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傳播,因此,春天外感熱病較多。一般春季多發生風溫、春溫、溫毒、瘟疫等病。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即是感冒、流感、急性支氣管炎、肺炎、流腦、麻疹、猩紅熱、腮腺炎等。尤其是感冒和流感最多。據研究調查,約有85%的人群,平均一年要患3次感冒。預防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措施有兩條:一是講衛生,除蟲害,多開窗戶,使空氣流通,消滅傳染源;二是加強保健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較為簡便易行的方法可采取以下幾種:每天堅持保健按摩,經常按摩的穴位如迎香、風池、是三裏等,穴位保健按摩能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在居室內放置一些薄荷油、風油精,任其慢慢揮發,以淨化空氣。在流感流行期間,可用食醋熏蒸法。一般每立方米5毫升食醋,加水一倍,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周兩次,對預防流感有良效。

亦可服中藥預防,如用板藍根15克,貫眾12克,甘草9克,水煎服,連服一周,預防外感熱病的效果也很好。

(2)防止疾病複發。春天是一個氣候交替的過渡季節,有些人冬季保健不當,過食辛熱,真陰內耗,陰虛火旺;或過食肥甘油膩,痰熱內蘊,至春被時令之邪所引,向外發散,所謂冬鬱而春發,常出現頭暈眩脹,胸滿氣悶,精神倦怠,四肢沉重等髒腑功能失調之症。再加之氣候時有反常,乍寒乍暖,一些年老體弱或患有宿疾者,就常常發病或舊病複發。所謂“百草回芽,百病發作”,即指此意。尤其在春分前後,慢性病患者最易複發,如偏頭痛、胃痛、慢性咽炎、過敏性哮端、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精神病等最為常見。對於上述各種疾病在發病前要從精神、起居、飲食、運動各方麵保健鍛煉,做好預防工作;在發病之後,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此外,古代養生家認為春季還應服用一些中藥,以調整機體功能,預防疾病。《壽世秘典》記載:“三月采桃花浸酒飲之,能除百病益顏色。”《千金方》也指出,“三月之節宜飲鬆花酒”,又說,“春分後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蒼術、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烏頭120克,細辛30克,上藥共研細末,有感時氣者,用水調3克服之。上述古人這些寶貴經驗,是一種有意義的養生措施,但應根據實際情況,辨證使用。

夏季如何養生

夏天養生,既要防止暑熱之邪傷人,又要防止因避暑而傷了人體陽氣。

(一)注意居室涼爽

夏天,一定要將多餘的或暫時不用的家具搬掉,從而使居室擁有較寬敞的空間。每天,將南北兩向的門窗打開,空氣對流而生的自然風,可使滿屋生涼透爽。

將向陽的外窗戶上方裝上涼篷,能將烈日直射帶來的熱量阻之窗外。用淡綠、淺藍、瓦灰、乳白等色彩裝飾室內,可令人覺得清涼爽氣。

(二)慎起居

夏季人體心火旺,肺氣衰,且太陽升得早,因此應晚睡早起。同時由於中午氣溫高,不宜外出,為了補充夜間睡眠不足,中午應適當午睡。由於夏天暑熱外蒸,毛孔開放,汗液大泄,此時機體最易受風寒侵襲,因而不可在露天、涼台或樹下睡覺,以防因風寒濕邪侵襲而生病。明人汪綺石在《理虛元鑒》中說:“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

(三)重視飲食養生

在菜和湯中要適量加點鹽,以補充由丁大量出汗而損失的鹽分。鹽的供給量,包括普通飲食中的食鹽在內,每日也不能太多。

其次,要多喝點飲料,但需注意多次少量飲用,每次不超過300~500毫升,清涼飲料溫度以10℃為宜。茶葉、綠豆湯、烏梅湯等,除能補充水分外,還有輕度興奮作用,有助於解除疲勞,增進食欲。冷飲要少一些。各類冷飲,雖可解渴,但不宜多飲,以免引起腸胃失調,冰汽水、雪糕、汽酒等對胃腸粘膜都會產生不良刺激,可使胃腸血液循環減慢,腸蠕動變弱,甚至出現痙攣現象。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尤應注意。

應適當補充維生素。應首先考慮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水溶性維生素。

每日飲食中最好含有維生素B10.5毫克,維生素B20.3~0.5毫克,維生素C150~200毫克。

最後,要多食些水果、蔬菜、瘦肉、動物內髒、雞、鴨、蛋等,脂肪的供應量應適當減少。夏天,人們往往食欲下降,酸味和辛辣的調味品有增進食欲的作用。

(四)身體鍛煉講方法

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生火”。因而,這時的健身應以避暑熱而從清爽為主。保持精神上的自我寧靜,便是炎夏保健的一個重要內容。旅遊、遊泳等是暑天健身的有益活動。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精神輕鬆愉快,既能避暑消夏,又可鍛煉身體。

(五)防病保健

夏令酷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造成疰夏、中暑,疰夏病的主要表現是胸悶、胃納欠佳、四肢無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此病主要反映胃腸消化功能減退,故少吃油膩、減輕胃腸負擔是預防疰夏的主要措施。中暑大多因為較長時間的日光暴曬或高溫而引起,預防的辦法是多喝些飲料,如酸梅湯、西瓜汁等,野外作業要戴帽了,避免暴曬。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理論,夏天是治療秋冬病症的有效時機。一些因陽氣虛弱而在秋冬季節發作的疾病如慢性氣管炎、哮喘等,可在伏天用中藥貼敷,或用艾灸溫壯陽氣,是冬病夏治的有效方法。

秋季養生的原則是什麼

(1)宜早睡早起。秋季,天涼風勁,地氣清肅,萬物變色,人們宜早睡早起,使意誌安逸寧靜。這樣收斂神氣,使肺氣不受秋燥的損害,從而保持肺的清肅功能。睡眠的時間稍稍延長,以免受凋零、冷落之象的影響。同時,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小血栓形成的機會,這樣對預防腦血栓發病有一定意義,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睡眠的後期,這是因為腦血管中血流速度越來越慢,血栓容易形成。

(2)

宜秋凍。早秋時分不宜過早地增添衣服,以便使機體逐漸適應寒冷氣候,增強禦寒抗病的能力,有利於預防冬季感冒。當然,時至深秋,氣候很涼,就要應時增衣,不可過度受涼。一旦超過人體耐受程度,不但不能產生抗病能力,反而會使體溫調節紊亂而招致疾病。

(3)宜摩鼻、浴鼻。入秋後,不少人鼻腔粘膜對冷空氣的刺激不適應,常發生感冒流鼻涕。因此,除了給予治療外,平時還應常按摩鼻部。具體的做法是:將兩手拇指外側互相摩擦,有熱感後,用拇指外側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40次,再按揉鼻翼兩側“迎香穴”20次。此外,也可常進行冷水浴鼻練習。長久練習,對調養肺氣,預防鼻塞、流涕、傷風感冒頗有裨益。

(4)宜防秋燥。秋季空氣幹燥涼爽,病菌從口鼻而入,加之人體在夏季過多發泄,體內水分不足,故易出現口幹、咽幹、幹咳無痰、咽喉腫痛、大便不暢等一係列幹燥症。因此,入秋後,可多吃些滋補潤肺、防燥養陰的食物、補品。如芝麻、糯米、蜂蜜、甘蔗、梨、橄欖、銀耳、燕窩、龜肉、海參、百合、山藥、西洋參等。

(5)宜寧誌。在精神上,要減少思慮、安定情緒、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們機體的不良影響。秋風起,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易引起心中的淒涼,而致情誌疾病,宜保持樂觀的情緒。

(6)宜食粥養肺。進入秋天後,一日三餐之食物宜以養陰生津之品為主,如芝麻、蜂蜜、梨、蓮子、銀耳、葡萄、蘿卜、蔬菜等柔潤食物,少吃辛辣燥熱之品,必要時可服補品,但應清補,不可大補。以下藥粥值得一試:銀耳大米粥銀耳5克,泡發後加入大米50~100克淘淨同煮。然後加蜂蜜適量,攪勻即可。

蓮藕大米粥蓮藕10克洗淨切碎,大米50克左右同煮。煮成後可加蜂蜜。

山藥大米粥山藥100克,大米50克。山藥洗淨切塊,大米淘淨煮粥,一日2次分食。

大棗銀耳羹銀耳泡發,加入大棗10枚,加入適量水煮一兩個小時,然後調入白糖或冰糖食用。

(7)宜常笑宣肺。笑能促進體內器官健康,對肺特別有益。

笑時胸肌伸展,胸廓擴張,肺活量增大。可以消除疲勞、驅除抑鬱、解除胸悶、恢複體力。研究表明:①輕鬆微笑,即發自肺腑的微笑,可使肺氣布散全身,使麵部、胸部及四肢肌群得到充分放鬆。另外,肺氣的下布還可使肝氣平和,從而保持情緒穩定。

②會心之笑,即發自心靈深處,笑而無聲,可使肺氣下降與腎氣相通,收到強腎之功。③開懷大笑,能生發肺氣,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氣”,呼出廢氣,加快血液循環,達到心肺氣血調和之目的。

冬季養生應注意什麼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冬季養生需注意不要煩擾自身潛伏的陽氣,注意養“藏氣”。根據中醫學理論,冬季養生之道是避寒就溫,歐陽護陰。

(1)起居方麵。要防寒、防風,注意保持室內溫度,並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不要曝寒曝暖。對於體質虛弱的人,要讓衣服暖和貼身,使氣血流通,四肢舒暢。同時,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

(2)飲食方麵。冬季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要過食,不要急飲熱湯。要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羊肉是冬季食補佳品。冬季進食方法,提倡晨起服熱粥,晚餐節減,食後摩腹、緩行。對於體弱的人,飲食宜溫熱、熟軟,忌粘、硬、生、冷,不過食。

(3)健身方麵。根據自身情況,安排適當的戶外鍛煉,如日光浴和其他健身運動,特別是按摩健身。用熱手摩麵,然後依次摩爾根、耳輪、鼻旁、眼周,並用指梳發、摩頭皮,按摩次數以發熱為度。接著可進行全身幹沐浴,從頸胸部直在至腳心,可分段進行。

(4)進補方麵。冬季用中藥進補,宜養陰,忌發汗。中醫中有許多冬季養生偏方,如棗湯方,取大棗數枚,去皮核,於火上焙香,然後煮湯服;枸杞膏方,用適量枸杞子,清水洗淨,瀝幹研碎,用細布袋盛,擠出汁水,去渣慢火熬成膏,藏於用蠟紙密封的容器中,每晚服一兩匙,以養護中氣。

(5)冬日還應注意溫足。因為人的雙足離心髒的距離最遠,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加之雙腳的皮下脂肪較少,防寒保溫能力差,故“寒從腳下生”,下肢受涼,不僅影響兩足,還會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甚或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雙足的保暖至為重要。另外,睡前用熱水洗足,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足部的血液循環,可安神寧誌,有益睡眠。這對於下元虛冷、陽氣難以布達四肢、雙足不溫的老年人,更是保健的有效措施。

釣魚有哪些樂趣

釣魚的治病效益現已引起眾多人的矚目。

在曠野,荒郊空氣中含有豐富的負離子。釣魚總是在負離子含量豐富的江、河、湖、海、水庫、池濱進行,這些地方空氣新鮮,環境清幽,沒有噪音,沒有汙染。釣魚者置身其間,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富含負離子的新鮮空氣,將感到心曠神怡,耳目一新,為之陶醉,疲憊頓消。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疾病的50%~80%是由於緊張疲勞引起的。而釣魚恰恰是起到使肌肉和神經鬆弛的有效手段,調節內在平衡的靈丹妙藥。釣魚以對垂釣者產生的特有魅力,誘使釣者迅速進入“放鬆入靜,恬淡虛無”的狀態,進而緩步或靜坐,時而收竿換餌,振臂投竿,周身都得到了鍛煉。因此,也可以說釣魚是在大自然的懷抱裏的一種享受,是市內、室內一些運動項目和娛樂項目無法比擬的,也是藥物所無法取代的。

下棋有何好處

一提起下棋,棋迷們就興致頻生,走棋對弈,情趣高雅,靜中有動,有著無窮的生活樂趣和藝術魅力,是一項適合中年人的文娛體育活動。

棋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悠久曆史,現存最早棋書譜是《夢之神機》。大家熟悉的《孫龐鬥智》故事中的孫臏,就是一位善弈的棋迷,這與他好布陣、著書立說無不相關。可見,我國古時就非常重視棋類運動。

據科學家計算,正常人的腦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可是人在一生中隻使用了三分之一左右,當人們下棋時,則可以調動腦細胞頻繁活動,使它們處於興奮狀態。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一生酷愛博弈,在草船借箭的危險關頭還從容下棋,被後人所稱頌。弈棋有較強的體育競技成分,所以把它列入體育運動項目中。棋類比賽是一種高度緊張、激烈的智力競技活動,比賽時棋手的體力消耗並不亞於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弈棋,對中年人來說是一項有益的活動,它可以使中年人的精神生活充實而有樂趣;也可以在談笑走棋之間靜心平氣,陶冶性情;還可以鍛煉思維,保持智力,防止腦細胞衰退,由於眾多棋友相會,消除了孤獨感,使身心曠達舒暢,所以自古有“善弈者長壽”之說。古今棋手長壽者不乏其人,如明末的高蘭泉、清末的秋航等都享年90開外,近代棋手林奔仙活到93歲,當代棋王謝俠遜達101歲高齡。

對於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在工作之餘下下棋,既是一種很好的休息,可以消除工作之後的勞累,又是一種娛樂活動,使生活不致有枯燥單調之感;對於腦力勞動者,下棋可以鬆弛高度緊張的神經,消除由於用腦過度而引起的疲勞。根據心理學家們的研究,人的思維活動以各種活動內容交叉為宜,一個科研工作者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下下棋,鬆弛一下緊張的腦神經,其效果要比整天鑽在實驗室工作好得多。

所以說,“一張一弛”才是最科學的工作方法。

為什麼說家庭養花好處多

花是大自然的精華,是美的化身。賞花可調節人的情緒,如置身於青枝綠葉中,會使人感到生機蓬勃,精神煥發。

觀賞千姿百態、姹紫嫣紅的花卉,會使人產生一種陶醉的感覺:潔白如玉的,素潔高雅;嬌豔似火的,熱烈瀟灑;黃燦如金的,富貴光華;翠綠如滴的,寧靜嫻雅。

房前屋後,幾叢鮮花,頓感生機盎然,室內庭院,點點翠枝,平添樂趣無限。

五顏六色的鮮花,不僅從心理上使人心醉神怡,在生理上也能使人大受裨益。如淺藍色的花朵,有良好的鎮靜作用;紅色的花朵,能刺激食欲;赭色的花朵有調節血壓的作用。

另外,很多花本身又是藥材,如紫薇、茉莉、金銀花、菊花、百合等,既可觀賞又能人藥。還有一些花草如蘆薈,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具有美容健身作用。

許多花木還可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如美人蕉吸氟的能力很強,夾竹桃科吸收氯氣,櫻花、玉蘭、桂花、臘梅可減少空氣中的汞含量,石榴花可吸收鉛。

許多花的枝葉還能吸附空氣中的灰塵。

養花又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勞動。澆水、施肥、修枝、滅蟲等等,勞動強度雖然不大,但可舒筋活絡,解除疲勞,增強體內新陳代謝。特別是當看到自己親手培育的花草發芽吐綠、花蕾綻開的時候,那種愉悅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

有一點需要注意,綠色植物一般都在夜間代謝,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蘆薈除外,蘆薈是在夜間放出氧氣)。因此,不要在臥室裏擺放過多的花草,以免影響室內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欣賞音樂為什麼能祛病抗衰

音樂聲波是一種高質量的能,當人們欣賞一曲高雅美妙的音樂後,音樂聲波中的能作用於人體後可轉化為一種生物能,可使人體中潛在的能量得到激活,從而使人的生物節律得到調節。

在聽音樂時,人們往往被音樂的旋律所控製,不知不覺地隨著音樂的節奏而產生一係列情緒上的變化。與此同時,身體的各個組織都處在一種良好的運動狀態,如心率快慢、呼吸節奏、脈搏起伏、胃腸蠕動、肌肉收縮舒張等,同時神經係統也處於活躍狀態,內分泌係統分泌出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酶類及乙酰膽堿等物質,以促進身體的代謝。

音樂作為一種養生康複的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音樂可促進機體陰陽氣血調和。因此,用音樂來養生調理,可起到良好的綜合作用。

一個人有時處於“半健康”狀態中,雖檢查不出什麼病症,但機體確有某些疾病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主要靠調理來幫助機體恢複正常。音樂可作為調理的手段,給身體帶來益處。因為“音樂著眼於生命的自然調節,使髒腑機能恢複正常,機體免疫機能得以提高”。

音樂還兼有養身養性的功用。當心緒不佳,神經處於緊張狀態時,聽一曲優美的音樂,立即會感到心情舒暢,緊張的神經會得到放鬆。

音樂的意境往往讓人暢誌抒懷,在音樂中隱伏著哲理,可促使人了悟哲理的力量,音樂中氣勢宏偉、磅礴的氣氛,可以給人一種堅忍不拔、勇氣倍增的感覺,令人振奮不已。音樂中委婉、寧靜的曲調,激勵你在心中泛起無數美好的憧憬。

音樂,的的確確在調動著機體內的積極因素,不管你的身體是處在健康或不健康狀態,常聽音樂,會對健康有著神奇的作用。

唱歌也能健身嗎

人們往往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人在情緒低沉,思想抑鬱時,總想在野外“吼上幾聲”,放開嗓門,高聲唱戲或唱歌,大聲唱過後,總感到有一種輕鬆愉悅感,長此以往就成為一種養生健身的好方式。

美國馬裏蘭大學老年學專家研究表明,唱歌有益健康長壽。

唱歌是一種呼吸新鮮空氣的良好活動,可加強胸廓肌肉的力量,與遊泳劃船一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唱歌,有助於建立健康的生活規律,特別是中老年人,在早晨健身和晚上散步時,在林蔭帶、公園,唱唱歌,或唱唱戲,即使不會唱,放開嗓門吼幾聲,亦是大有裨益。

讀書也能祛病嗎

讀書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中老年人養生法之一。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就懂得讀書療疾健身的道理。“唯書有其樂,意味久猶在。”書中的喜怒哀樂具有調達情誌,平穩人體陰陽氣血的心理治療作用。孔子認為讀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中年人工作之餘,覓書為伴,對於豐富業餘生活,陶冶情操,健康長壽十分有益。

讀書能夠陶冶情操,增加樂趣。讀書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是積極的消遣、娛樂,也是養神、健腦、健身之法。讀書既可煥發精神,又可免除閑愁。在書中尋找樂趣,陶冶情操,你會覺得書中蘊有新天地,書中辟有新樂園,視野開闊,樂趣無窮。

時而有新的領悟,時而有新的收獲。興之所至,文思奔湧。時而發思古之幽情,時而萌報國之壯懷。這種在書中覽勝的愜意,尋求中的忘我,心靈的共鳴,實在是一種美好的精神享受。

讀書可以療疾。人的美好心情可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是戰勝疾病的精神支柱。馬克思說過:“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書既是文化的沉澱和傳遞媒體,又是中年保健的益友、心理疏導的醫生。一本好書是養情怡性的千古經方,是健康體魄的文明益友。中年人應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中加強自我修養,調整心態,忘掉自我,保持心理平穩,回歸自然,享受生活的樂趣。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學研究表明,一些疾病當表現為疼痛症狀時,病變已進入後期,失掉了治療的良好時機。因此,中年人應多讀一些醫學書籍和科普知識,了解中年人的生理、心理變化特點,了解疾病發展變化規律,經常作自我“掃描”,從正常中發現不正常的“端倪”。如出現心絞痛時,冠心病已相當嚴重;癌腫侵犯神經或擴散而壓迫其他結構引起疼痛時,早已超過了可以根治的限度;排尿後尿意未盡,尿流滴瀝,可能是前列腺有問題等等。

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無病防病。

最後還要讀好書。說理透辟的哲理書,能使人明智曠達;科學實用的知識書,能使人充實多能;色彩斑斕的文藝書,能使人在大驚之後有大喜,大疑之後有大快,大急之後有大慰,可為人生增添無窮興趣。詞達事理,內心充實,樂趣常在,都對健康有益。至於專門的養生書,常讀更能直接利於身心健康。文字是一種信息。既是信息,就會在肌體中產生反響。古代有個望梅止渴的故事,不僅曹操的士兵聽說前方有梅林而止住了幹渴,就連讀者讀到這裏也禁不住流出唾液。這就是巴甫洛夫所謂的“條件反射”。所以讀者的情緒跟著書中的內容起伏跌宕,時喜時憂,時哭時笑,時而輕鬆愉快,時而緊張壓抑,甚至拍案而起,這是常有的事情。常讀養生的書,能經常使自己的身心融合在愉悅、平和、清雅的文字之中,接受的是一係列美好信息的刺激,又怎會不利於身心?所以中國養生學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不僅重術、重視方法,而且尤其重道、重視修養。讀養生方麵的書,不僅可以從中懂得一些養生方麵的知識,學得一些鍛煉規程、奇方秘術,更重要的是,讀書的過程,本身就是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過程。德,就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中。

今人若欲長壽,必須常讀書,讀好書。

中年人應該怎樣科學生活?

中年人麵臨兩方麵的矛盾:一是從人體生理變化和發展的特點看,中年是機體功能從鼎盛向衰老邁進的轉折時期,大腦、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正在不知不覺中減退,細胞的再生能力和機體的免疫力、內分泌功能正在下降,一些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等,開始向機體發起進攻;另一方麵,人到中年,閱曆、知識和經驗已日趨豐富,又是工作、學習的黃金時期。如果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不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還會誘發老年性疾病的發生。那麼,中年人應該如何科學安排生活,合理解決上述兩個方麵的矛盾呢?醫學專家們認為應該做到:首先,必須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注意生活節奏。工作時機體出現疲乏感,可在室內或是室外活動一下,以及時調節大腦神經細胞的興奮和抑製過程。

其次,要掌握好科學的用腦時間,以免雖冥思苦想,卻毫無收獲。據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試驗證實,按照人體生物鍾的規律,上午8時,大腦開始進入嚴謹、周密思維的黃金時期,這個時間應安排一些邏輯性較強的問題思考和學習;下午1~2時,大腦的生理功能進入低潮,需要稍事休息。從下午2時起,大腦功能又會活躍起來,這時,宜分類整理大腦中已收集到的各類信息;晚上8~9時,則是記憶的最佳時間,應以記憶思維為主。

第三,要學會科學地睡眠和休息。睡眠的深度和姿勢,直接影響到睡眠的質量。這一點,在人進入中年之後顯得更為明顯。晚上9時到淩晨2時,是深睡眠的最佳時間,這時睡眠效果最為理想。睡眠時身體的方向,則以朝地球磁場南北方向為最好。睡眠姿勢,以雙腿彎曲,右側臥姿最為合適。

第四,善於克服自己的情感變化。偏激和消極的情感發泄,對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步入中年後,待人處事要采取寬容和理解的態度,克服自己的情感變化,避免大喜大悲、情感大起大落。

中年人養生應切記哪些要點?

步入中年後,不能不再講究養生之道了。養生之道很多,究竟應該從何入手呢?專家們認為,中年人養生應切記以下幾個要點:

(1)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決不能因為工作忙、雜事多而自己耽誤自己。通過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疾病或疾病苗頭,以求及時治療,及時采取相應對策。這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若發現異常,就要向醫生請教,弄清楚這些疾病或苗頭的危險信號及危害程度,以及如何消除這些危險因素,以防止或推遲疾病的發生。

(2)要講究科學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許多疾病的發生,都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如不加節製地喝酒、吸煙,缺少運動,生活無規律,工作經常加班加點,搓麻將通宵達旦等,都是中年人患病的重要誘因。因此,要糾正和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在事業上積極進取,在工作中按時作息,在牛活中培養多種興趣,在平時盡量多參加一些體育鍛煉。

(3)要保持穩定的情緒,注意勞逸結合:不良的情緒和長期緊張是健康的大敵,也是許多中年人發病的原因。因此,中年人要經常注意自己情緒的平衡,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控製和轉移自己的情緒,培養穩定和樂觀的情緒。要學會放鬆自己,尤其當感到疲倦的時候,更要注意休息,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中年人還應認識到,幹工作重要的是講科學,求效率,而不是耗時間,拚體力,不要憑主觀意識盲目亂幹,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

(4)要合理膳食:暴飲暴食,偏食油葷,喜鹹過甜,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常會引起腸道傳染病、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為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講究科學飲食,既保證機體能攝人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又不可營養過剩,同時還要注意講究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中年人保健應牢記哪些禁忌?

中年人保健,應注意以下八忌:一忌“痹”:不少中年人自認為身體健康,自誇與醫藥無緣。其實,這種麻痹思想要不得。據統計,在猝死者中,30~59歲的中年人占70.9%,而且40~59歲的中年人患癌症的趨勢正在顯著的增長。因此,中年人萬萬不可麻痹大意。

二忌“饞”:少年長骨,青年長肉,中年長膘。這是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中年人為了預防身體發胖,除經常運動外,尤應注意少吃高脂肪、高糖類的食物。同時,晚餐不要吃得太飽,一般以七成飽為宜。

三忌“懶”:俗話說,“樹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人到中年。常覺得兩腿部沉重,腰酸腿痛,因而不愛運動。這表明衰老已悄然來臨。為此,中年人應切忌懶惰,要根據自己的身體和工作情況,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適當做些家務勞動,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鍛煉。

四忌“勞”:中年人肩挑工作、家庭兩副重擔,而機體能承受外界的壓力是有限的。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會積勞成疾。因此,中年人應牢記,不要勞累過度。

五忌“欲”:人到中年,為避免未老先衰,隻可有情,不可多欲。房事過度,會傷神損壽,影響健康。有的中年人靠“壯陽藥”以求無度淫樂,這無異於自殘。

六忌“怒”:百病生於氣,氣不和,容易演變成致病的有害因子。因此,中年人切不可動輒生氣,大發脾氣。應該牢記“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七忌“愁”:中年人或因工作,或因家庭,思想負擔壓力太重,容易多愁善感,這種情緒很容易催人衰老。為此,中年人要做到遇事學會排解,泰然處之,不要動不動就愁腸百結。

八忌“酒”:有些中年人常常飲酒過度,一日無酒便食不甘味。殊不知,酒精攝入過多會損害肝髒功能,影響腎、脾和消化係統健康。為此,中年人最好戒酒,非飲不可時,宜飲些低度酒,或以茶、果汁代酒。

中年人日常保健須做哪些基本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