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更年期及更年期綜合征(1 / 3)

男女更年期的症狀

更年期的變化是由於內分泌功能減退或失調,特別是性腺(男性為睾丸、女性為卵巢)萎縮和功能逐漸減退,從而引起身體其他係統功能失衡,主要表現為更年期綜合征。

1.女性更年期的症狀

更年期綜合征又叫更年期神經症,是指以內分泌改變引起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為主,伴有神經、心理一係列症狀的一種症候群,是女性更年期的一種特有症候群。

更年期綜合征發生的時間多圍繞著絕經期,從絕經期前2~3年可以持續到絕經後2~3年,並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會發生更年期綜合征,而且發生更年期綜合征的多數人症狀輕微,可自行緩解,隻有10%~15%的人症狀比較突出或者嚴重,主要表現為:①月經量逐漸減少,月經間隔期延長,經期縮短,以至逐漸停經,也有月經量增多,然後慢慢停止的情況;②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陣發性潮紅、潮熱、頭痛、頭暈、耳鳴、頭胸部壓迫感、失眠、胃腸脹氣、便秘;③情緒、性格、行為的改變,更年期女性在情緒穩定性上自控能力很差,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情緒波動幅度很大,冷漠怪癖、自私狹隘、固執、多疑、行為不合情理;④心慌、血壓升高、肥胖、關節和肌肉疼痛、性欲減退等。

2.男性更年期的症狀

男性因睾丸功能的減退十分緩慢,故男性更年期的症狀不如女性那麼明顯,但也可表現出神經質、抑鬱、情緒不穩、燥熱、易疲勞、記憶力下降、性功能減退等症狀。

女性更年期

女性一生根據其生理特點按年齡可分為6個階段,即新生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更年期和老年期。更年期指從接近絕經出現與絕經有關的內分泌、生物學和臨床特征起至卵巢功能完全停止的一段時間,是婦女由性成熟期踏入老年期的過渡時期。更年期來源於希臘語,是梯子的一級的意思,是人體由成熟走向衰老的過渡階段,是一個必然的生理過程。衰老是所有生物其生命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對人類而言,更年期則是進入老年階段的開始。

更年期主要表現為人的內分泌功能減退或失調,最突出的是性腺功能的變化。這一變化或輕或重會引起體內一係列平衡失調,使人體的神經係統功能與精神活動狀況的穩定性減弱,從而導致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力下降,對各種精神因素和軀體疾患都比較敏感,以致出現情緒波動,感情多變,並可誘發多種疾病。如果在進入更年期前,對此有足夠的精神準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則可在心理上較快地適應更年期機體內環境的調整,從而可以避免或減少各種症狀的發生,平安度過更年期,順利邁進老年生活。

更年期開始的時間

一個婦女的更年期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在臨床上很難界定。更年期年齡與以下一些因素有關:

1.家族遺傳婦女達到更年期的時間往往與其祖母、母親、姐姐等出現更年期症狀的年齡有相似性,當然這也會受到環境、營養及社會等因素的影響。

2.初潮的年齡一般認為月經初潮年齡與更年期年齡是負相關,即初潮年齡愈早,更年期年齡愈晚;相反,初潮年齡愈晚,更年期年齡則愈早。

3.月經紊亂出現的時間40歲左右的婦女,若平常月經較準,逐漸出現月經周期改變、月經量改變及經期的改變等,提示可能已到更年期。

4.更年期的先兆症狀40歲左右的婦女,若平常月經前無特殊不適,而突然在某次月經前發生乳房脹痛、情緒不穩定、失眠多夢、肢體浮腫等經前期緊張症候群時,可能是更年期來臨。

更年期初始時,其不適的症狀往往都不典型。而絕經是已進入更年期的一個突出標誌,絕經年齡的早晚與生活地區的海拔高度、氣候、遺傳、社會及家庭經濟狀況、營養等因素有關,營養充足、衛生習慣良好者絕經年齡往往推遲;反之,長期營養狀況不佳、體重低、生活在高原者絕經年齡常提前,吸煙者絕經年齡常提前約5年。我國婦女的絕經年齡多為45~55歲,其絕經前期一般持續2~5年,因此根據絕經來推算,更年期一般可自40歲左右開始,持續時間可以短至2~3年,或長達8~12年。然而未絕經不等於未進入更年期。因此婦女40歲以後就應了解更年期的自我保護知識,並采取更年期保健措施,竭到各種不適時,能及時就診;若等到絕經後才開始采取保健措施,則往往不易收到較好的效果。

更年期持續的時間

更年期是婦女從性腺功能開始衰退至完全喪失的一個轉變時期。可分為絕經前期、絕經期和絕經後期3個階段,其中絕經是更年期中的一個明確標誌。絕經前期卵巢已開始逐步衰退,持續時間因人而異,一般持續約2~5年。絕經是指月經停止1年而不複潮,是卵巢功能衰退由量變到質變的表現。絕經後期卵巢功能進一步衰退,一般要經曆2~3年後完全消失,有的人也可持續6~8年。

更年期身體各器官的生理變化

生殖係統的變化

(一)生殖內分泌的改變

更年期是性腺功能從開始衰退到完全消失的時期,其他許多相應的臨床表現與性腺改變有或多或少的聯係。女性的性腺是卵巢,其產生的主要性激素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其相應功能的主要外在表現是月經周期性來潮。穩定的性激素的作用持續到40歲左右,有排卵的周期性月經約維持近30年。進入更年期的婦女,性腺功能逐漸衰退,生殖能力大為下降並很快停止,絕經,並出現生殖器官以及所有依賴性激素的組織萎縮。

卵巢周期的變化受下丘腦、垂體的調控。在育齡期,下丘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GnRH作用於垂體,使垂體釋放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FSH和LH作用於卵巢,使卵巢的卵泡發育,發生排卵並生成黃體,並促進卵巢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成和釋放;這一過程中而複始地進行,於是就產生了周期性的月經過程。進入更年期後,由於卵巢排卵功能衰退,對垂體激素的反應性下降,同時由於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下降,雌激素對垂體的負反饋抑製作用減弱,此時體內FSH和LH水平逐漸升高。雖然FSH和LH水平很高,但卵巢裏不再有卵泡發育,所以體內雌、孕激素水平反而明顯,下降。一般認為絕經後雄激素水平也下降,但和雌激素比起來降低幅度較小,雄激素和雌激素的比值則升高,部分婦女絕經後毛發加重、胡須明顯可能和此有關。

(二)生殖器官的變化

更年期婦女,由於體內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生殖器官逐漸出現老年性的變化。

1.卵巢卵巢逐漸萎縮,體積逐漸減小至育齡婦女的1/2~1/3,表麵褶皺不平,質地變硬,成為一團纖維組織。卵巢內已見不到卵泡,或者僅剩個別退化或不發育的卵泡。卵巢內間質細胞卻可有增生,這些細胞仍有分泌雄激素的功能。因此,絕經後婦女卵巢分泌雄激素量僅較育齡婦女略微減少。

2.子宮子宮體逐漸萎縮,重量減輕,子宮內膜亦逐漸萎縮變薄,頸管可變短變窄甚至堵塞。

3.陰道絕經後婦女體內雌激素水平低落,陰道粘膜上皮逐漸變薄,彈性下降,陰道縮窄變短,分泌物減少。

陰遭粘膜上皮內糖原成分減少,在陰道杆菌作用下生成的乳酸亦減少,陰道原有的酸性環境轉變為堿性環境,致使抵抗力下降,易因外界細菌的侵入而發生感染。

4.外陰外陰的萎縮性改變出現較晚。可表現為大、小陰唇皮下脂肪減少,腺體分泌減少,外陰因而幹皺,陰道口縮窄。

5.其他婦女的生殖器官是借助盆腔內許多韌帶的牽引及盆底肌肉筋膜而維持在正常的位置。絕經後由於雌激素低落,盆底肌肉和盆腔韌帶及結締組織的張力與彈性下降,盆底變得鬆弛,可能會出現子宮下垂、膀胱膨出、直腸膨出等現象。

(三)月經的改變

婦女進入更年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常常是卵泡僅發育到一定程度,即自行萎縮,不排卵,無黃體形成,造成無排卵性月經,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經期延長、出血不止等;也有的表現為月經稀發、經量減少。既往有經前緊張綜合征、乳房周期性脹痛、水腫及頭痛等症狀者,此時這些症狀反而減輕或消失。一般從卵巢功能衰退至月經停止,月經變化的表現可分成3種類型,當然這3種類型有時也不能明確劃分,而是混合出現。

1.稀發月經月經周期間隔時間長,由正常20~30天變為2~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行經1次,經量可正常或較前減少,然後月經完全停止。這種類型最常見。

2.月經周期紊亂月經周期紊亂是更年期較多見的表現。從正常的月經周期變為不定期的陰道出血,有時經期延長或變為持續性陰道出血,淋漓不斷達數月不止;也有的女性表現為大量陰道出血,患者可因此而發生貧血,一般經1~2年,月經即完全停止。

3.突然絕經少數婦女過去月經周期及經期一直正常,現在突然絕經;也有的周期正常,僅有幾次月經量逐漸減少,以後月經突然終止。

二、消化係統的變化

更年期特別是在絕經後期,胃腸道粘膜變薄,腺體和小腸絨毛逐漸萎縮、功能逐漸減退。50歲以後,消化液分泌減少。如唾液澱粉酶、胃酸、胃蛋白酶、胰酶及澱粉酶等消化食物的能力下降,加以腸蠕動差,影響消化酶與食物混合,使消化酶的作用下降,因而發生消化不良。同時由於腸道肌肉逐漸萎縮,腸蠕動減慢,食糜在腸內停留的時間較長,容易被細菌發酵,從而在結腸內產生較多的氣體,並容易發生便秘。

三、泌尿係統的變化

泌尿係由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組成。腎髒最基本的功能單位是腎單位,腎單位由腎小球和腎小管組成。

卵巢所分泌的激素可防止動脈硬化的形成。當卵巢功能衰退以後,腎小球動脈發生動脈硬化,因而使腎血流量減少,腎髒的清除廢物和重吸收的功能有所減低。尿內有時可見到微量蛋白,有時出現糖尿及尿比重偏低等現象。

雌激素對維持膀胱及尿道粘膜的作用也很重要,體內雌激素嚴重降低時,可引起膀胱和尿道的退行性變化,出現尿頻、尿急及尿失禁。並可發生萎縮性尿道炎。有的患者絕經後,由於陰道萎縮向內回縮,同時把尿道口向內牽拉,因此容易引起尿道炎、尿道口肉阜及膀胱炎,發生小便困難、尿道口壓痛,用雌激素治療可以使尿道口肉阜慢慢消失。

四、循環係統的變化

在40歲前,女性冠心病的發病率接近為零,而絕經後,女性冠心病的發病率則迅速上升到接近同齡男性發病率的一半。這是由於絕經前,女性由於雌激素的保護,而減少了冠心病的發生;絕經後婦女心血管係統則發生的顯著的變化。

(一)血內脂質的變化

人體內的脂質包括膽固醇、三酰甘油及磷脂等,它們在血液中必須與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才能循環運轉。

主要的血漿脂蛋白分為4種:即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極低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而高密度脂蛋白能將沉積在動脈壁細胞中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肝髒進行代謝,故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雌激素能增加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受體,利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攝取和代謝,同時能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這些方麵對防止血管粥樣硬化起重要的作用。

絕經後,婦女血內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顯著增加,這是由於雌激素缺乏,對肝髒膽固醇代謝酶的作用減少所致。這些血脂的改變與絕經後婦女冠心病的發生率的增加有關。

(二)凝血係統的變化

絕經後婦女血內促凝血與抗凝血物質的水平也有上升,血流速度可能減慢。這成為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

(三)血液動力學改變

絕經後婦女因雌激素缺乏,可能會引起體內小動脈張力及血流的不穩定,外周小血管阻力增加,這些改變除與潮熱的發生有關外,還可能影響心髒、腦等重要髒器的血液供應。

內分泌係統的變化

進入更年期後,除性腺外,其他內分泌器官包括胸腺、甲狀腺及胰島等,也發生許多退行性改變。

(一)胸腺

胸腺既是一個內分泌器官,其分泌的胸腺素對人體起著抗老防衰、恢複功能的作用,同時胸腺又是一個免疫器官,是免疫淋巴細胞分化演變的場所。新生兒胸腺重量大約為10~15克;14~15歲時胸腺最大,約為25~35克;到青春期,胸腺開始萎縮,但仍然能保持胸腺素的分泌能力。到了更年期以後,胸腺明顯萎縮,分泌的胸腺素已微乎其微,血液循環中的淋巴細胞數目也逐漸減少,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逐步減低。

(二)甲狀腺

主要分泌甲狀腺素。甲狀腺素對機體的糖、脂肪、蛋白質的代謝過程和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進入更年期後甲狀腺逐漸萎縮及纖維化,可引起甲狀腺功能減退症;但是也有一部分婦女,在更年期由於雌激素的減少,繼發地引起腺垂體的功能代償性增強,在促性腺激素過多分泌的同時,促甲狀腺素也可分泌過多,從而引起甲狀腺濾泡的肥大,功能亢進。因此,在更年期也可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者。

(三)胰腺

胰島是胰腺中的內分泌組織。其中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直接參與糖代謝。胰島的功能下降大約起始於30歲,每增加10歲下降6%~18%。進入更年期後功能減弱更為明顯,表現為對葡萄糖的耐受量減低。進入更年期,糖尿病的發病率顯著增高,而且隨年齡的增高而不斷上升。

六、皮膚的變化

雌激素對皮膚有重要的維持作用。毛發與皮下脂肪的分布均勻雌激素的作用有關。隨著卵巢功能的衰退、雌激素的缺乏,女性皮膚、毛發均發生明顯變化,皮膚變薄,彈性逐漸下降,出現皺紋,特別以麵部、口周圍與兩眼外角的皺紋更為明顯。皮膚所含的水分也比年輕人減少,皮膚易幹燥。皮膚原有的數億個小汗腺到更年期後也逐漸萎縮,分泌減少。皮膚皮脂腺的分泌也逐漸退化,也使皮膚失去滋潤。隨年齡的繼續增長,皮膚血管收縮,使皮膚各種營養物質的供應均較年輕時減少。皮膚色素細胞代謝、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衰退,可形成老年斑、老年白癜風等。

進入更年期後根據皮膚代謝的特點,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一些方法延緩皮膚的衰老或改善皮膚老化的現象,如多食高蛋白及高維生素的食物,每日要注意適當地進行戶外活動及身體鍛煉,以保持皮膚健康。每日還可進行皮膚按摩,特別是麵頸部皮膚,每天做數次,可防止或延緩皮膚彈性減低、眼瞼下垂、皺紋增多以及頸部皮膚鬆弛的過程。由於中老年人皮膚幹燥,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要選用堿性小的中性肥皂,冬季麵部應塗搽一些甘油水等保護性油膏。科學合理地綜合使用這些保護方法,即可防止皮膚老化過早出現。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生活要有規律,盡量使精神愉快,能有一個正常的心態對待更年期。

七、神經係統及心理的變化

婦女進入更年期以後,首先出現也是最主要的不適是神經係統的症狀,常見的有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四肢麻木、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及近記憶力減退等。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是體內雌激素缺乏或不足。進入更年期後由於卵巢功能逐步衰退至完全消失,使體內雌激素的水平下降,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於出現頭痛、頭暈、目眩、耳鳴、四肢麻木、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及近記憶力減退,這些症狀又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由於工作不順心,反過來又會加重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

睡眠障礙也是常見的主訴,以失眠為多見,可表現為不能入睡、極易驚醒或多夢等,重者徹夜不眠,服安眠藥仍不能奏效。由於失眠患者往往感到疲勞和焦慮,焦慮又可以加重失眠的程度,形成惡性循環。更年期婦女失眠的原因主要與體內雌激素水平不足有關。因為雌激素對大腦皮層有抑製作用。雌激素缺乏時,大腦的抑製過程減弱,興奮過程相對過高。兩者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便表現為失眠。補充一定量的雌激素治療後,睡眠時間會有所延長。

婦女進入更年期後,因卵巢功能衰退,體內激素失去平衡,同時由於其社會活動、地位往往發生了變化,常會引起婦女各種心理反應變化。

當麵對鏡子發現自己麵部皺紋增多、頭發花白、體態變胖、風韻減退時,往往產生一種失落感,擔心是否會失去丈夫的鍾愛?如果丈夫的工作過於忙碌,經常外出不歸,對自己關心不夠,就會產生猜疑心理,懷疑有無第三者插足。

更年期婦女因離、退休離開了集體,兒女多已長大成人而離家學習或工作,又團體力不足,社會活動日益減少,因而思想上逐漸產生孤獨感,認為自己老了,已不為兒女或社會所需要,感到生活乏味,懷疑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產生消極悲觀情緒、焦慮、抑鬱、自憐、激動易哭。

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知識界婦女,如仍在崗位上工作,由於記憶力減退,思維不能集中,影響到工作效率,因而感到擔憂、恐懼、緊張。

有的更年期婦女在性格或行為方麵亦發生了變化,平時脾氣溫文爾雅、處世寬容大度的婦女也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喜怒無常;或心胸狹隘,敏感多疑;或自私,嫉妒,冷漠,乖僻,不顧全大局。

有的更年期婦女見人就嘮叨不休,以宣泄心中的鬱悶,有的愛發無名火,事後又後悔不已,對此感到焦慮不安,嚴重時可有犯罪感、輕生、偏執妄想等等。

這些消極的心理活動往往會造成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血壓升高等,久而久之可能會引起疾病。

當然並非所有的更年期婦女都出現明顯精神症狀,事實上大多數婦女精神症狀十分輕微或根本上就沒有精神症狀。另外精神症狀的輕重與個人平素的性格特征、神經類型、職業、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環境因素等有關。

年輕時情緒穩定的婦女,到更年期精神狀態亦較穩定;年輕時就神經過敏、精神脆弱者,絕經時易於發生精神症狀。農村婦女多數很容易渡過更年期。反之生活富裕、條件優越、社會地位或知識層次較高的婦女出現障礙及情緒症狀卻較明顯,持續時間亦較長。

更年期婦女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的能力,與精神症狀的輕重關係很大,善於調整自我心態者即便有悲觀、抑鬱情緒,亦會想方設法轉移注意力,從積極方麵盡力排解,恢複正常的情緒。更年期症狀的確對工作效率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此時不要有悲觀思想,應想到自己經過20餘年工作的磨煉,技能嫻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曆,考慮問題全麵,處理事情老練等,這都是自己特有的優勢。充分揚長避短,就一定能順利地渡過更年期。

八、骨骼的變化

骨組織由骨細胞和細胞間質構成,細胞間質又包括無機質和有機基質兩大部分。骨骼的有機基質主要是膠原纖維,無機成分主要是鈣和磷。全身中99%的鈣和85%的磷貯存於骨骼中。在骨生成過程中,血中鈣磷沉積於骨組織中構成骨鹽,骨質吸收時,骨中的鈣、磷又釋放入血。骨骼和血液中的鈣、磷是一個不斷的交換的平衡過程。

在人的一生中,骨不斷地生成、吸收和重建。骨的形成、吸收和重建過程與鈣磷代謝有著密切關係。據估計,在破骨細胞作用下,每天大約有500毫克的鈣吸收入血,而破壞的骨組織將被等量的新骨所代替,從而達到平衡。

新骨的形成過程需有一定的鈣和磷從血中沉積至骨。雌激素通過抑製破骨細胞的功能,能促進骨的形成。

成年以後骨吸收和形成都明顯減少,骨的結構和成分處於穩定狀態;25~30歲以後,骨的吸收過程開始超過骨的形成過程,骨質含量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女性骨質丟失比男性發生的早。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骨質丟失進行性增加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同時由於骨有機質減少、無機鹽比例增高,骨質較脆,容易發生骨折;另一方麵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鈣、磷攝取不足、利用下降和丟失增加,也會導致骨質疏鬆症。

食物中的鈣主要在十二指腸和小腸上段被吸收。維生素D的作用和身體對鈣的需要是促進鈣吸收的主要因素。磷主要也是在小腸上段吸收。成人每日需鈣約1克,磷1.2克。鈣和磷在骨組織中的沉積主要是受維生素D、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的調節。進入更年期後,由雌激素水平下降,使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減少,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因此更年期婦女在適當補充雌激素的同時,應注意鈣的補充,改善鈣的負平衡,防止骨質疏鬆和骨折。

中年人生理解剖

進入中年期特別是中年後期之後,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形態、機能、代謝的改變,我們一般將這些改變的結果稱為衰老。

衰老是人類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衰老是整個生命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是指機體成熟後各組織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到生命結束前的過程。普遍性、進行性和衰退性是衰老的特征。衰老過程是逐漸、緩慢、持續發生的,而且是單向進行的不可逆的過程。在衰老過程中,機體整體機能進行性降低,維持自身穩定的能力逐漸衰退,直至機體維持生命的最低功能崩潰,生命結束。

生物都要經曆生長、發育、成熟、衰老及死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