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更年期及更年期綜合征(2 / 3)

人類的生長發育在20~25歲達到成熟期,個別器官在30歲左右成熟,至成熟期機體各種生理功能達到最高儲備狀態,此後各種機能、代謝及形態結構逐漸出現衰老表現。一般在60~65歲衰老速度明顯加快。從衰老的本質看雖屬生理過程,但在衰老階段由於機體各係統、各髒器功能全麵進行性降低,所以故很容易罹患多種疾病。

而疾病的發生又不可避免地促進了衰老過程。衰老速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而且同一機體不同係統、器官的衰老速度也不同步。一般簡單功能,如心髒搏出功能、腎髒的排泄功能等老化較慢。而功能複雜,如神經係統的反應時間、身體的適應能力等老化速度較快。這種差異與遺傳、營養、職業、生活方式、體育鍛煉、文化程度、心理狀態、環境因素及社會因素有關。因此,我們不可消極等待衰老,而要盡可能減少或消除外在因素的影響,提高生活質量,強身健體,延緩衰老。

了解這些改變,對研究中年人衰老機理、中年人的心理學特點、常見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臨床表現、合理用藥及做好中年人的保健工作,均有重要意義。

(一)人體衰老的一般變化

皮膚鬆弛是衰老的特征,麵部皺紋增多,由淺變深,由眼角、口角細紋慢慢波及前額。40歲以後,皮膚出現老年斑、白斑等,而且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所以常將全身皮膚的老化,出現棕褐色老年斑,彈力鬆弛視為衰老的症象。

毛發稀疏尤以頭發慢慢稀疏,先從兩鬢斑白,逐漸變色增多,最後變成白發銀須。男性在中年之後開始脫發,少數人可能完全禿頂。

40歲以後可逐漸出現骨質疏鬆,脊柱的錐體因承受體重而被壓縮,椎間盤組織萎縮,因脊柱的彎曲度增加而出現駝背,雙下肢管狀骨彎曲等導致身高逐漸減低,減低顯著者可達3~6厘米或更多,以女性為甚。體重變化因人而異,有的清臒消瘦,有的保持正常體態,有的則大腹便便。

一般外表的變化,可能與功能減弱相一致,但並非兩者都是平行的,應當全麵評估衰老的程度。有的人盡管白發皓首,麵頰消瘦,但精神粲然,老當益壯;有的人貌似健康,卻可能內髒患病,體衰力弱。隻有認識到衰老的特征和變化,才可能對具體的對象有一個較全麵的了解。

(二)血壓、脈搏的變化

中年以後部分人可以出現血壓升高、脈壓加大、心律失常等變化。中年人由於動脈硬化的逐漸發展,血管彈性下降、硬度增加、口徑變小、外周阻力加大,心髒負荷加重,影響到心髒的功能;全身細小動脈的硬化使血管阻力加大,使舒張壓增高,心髒後負荷加大;大中動脈硬化使收縮壓明顯升高,脈壓加大;動脈粥樣硬化使心肌血液供應減少,心肌細胞內出現脂褐素、心肌細胞萎縮、膠原纖維增多,使心肌順應性下降。

中年以後隨年齡增長,心肌收縮性、興奮性、傳導性和自律性均降低,中年人心功儲備約降低一半。同時心髒調節反應能力降低,負荷增加時心率增加幅度小,增快的心率回複到基礎水平所需的時間延長。心肌收縮期,特別是等長收縮期延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輸出量較青年人減少30~40%,並常伴有期前收縮、竇性心動過緩等心律失常。同時外周血管調節機能下降,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和休克。肺動脈彈性下降逐漸影響肺循環的適應性。單位麵積功能性毛細血管數量減少、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細血管管腔狹小,均可影響到組織的供氧能力;靜脈也發生硬化。隨年齡增加出現不正常心電圖的概率可達50~60%,以S-T段出現異常及心律不齊多見。

(三)視力和聽力的變化

人到40歲以後因角膜和晶體曲光能力發生變化,晶體外包膜變硬,失去彈性,眼睛的遠近調節能力減退,以致出現老視眼(老花眼),視力減退,視野變小。若晶體及其包膜發生蛋白質變性,出現混濁,影響視力,即所謂的老年性白內障。進入中年以後,暗適應能力也逐漸減弱,視野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縮小。外貌常有下眼瞼腫脹、下垂,像一對小口袋懸在兩眼下麵。有人稱“眼睛是衰老的窗戶”,形象地勾畫出了中年人特有的麵容。

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也逐步下降,以對高頻音聽力衰減為主,以致最後可能發生耳聾。這主要是由於感受器耳蝸管萎縮,內淋巴畸變,相應的神經節萎縮所致。聽力和視力減退,常使中年人對周圍的變化友應速度變慢。

(四)呼吸係統的變化

正常肺有很大的儲備能力,可以滿足在最大運動時對通氣量的需要。這種儲備在30~60歲之間開始逐漸退化,如果吸煙或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的環境中,這一過程可能加快。

隨著衰老在呼吸係統發生的三個最主要的變化是:肺泡體積逐漸增大、肺的彈性支撐結構蛻變和呼吸肌虛弱。這些變化會使胸廓及肺順應性下降,使胸式呼吸減弱,腹式呼吸增強,影響肺的通氣和換氣能力,表現為肺活量降低、肺殘氣量增加、動脈血氧含量降低。在運動強度增加時,肺通氣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呼吸頻率,而不是呼吸深度。

中年人肺功能降低平時一般不會出現症狀,但是當合並肺部疾患,尤其是急性感染,則容易發生呼吸功能障礙。另外,中年人的鼻、喉頭(上皮角化、間質水腫、聲帶萎縮、聲音變細)及支氣管(鱗狀上皮化生、管壁組織萎縮、粘液腺增多、軟骨鈣化)均出現變化,使呼吸道防禦功能下降,易發生慢性支氣管炎症、肺氣腫及肺心病。

(五)消化係統的變化

中年人胃粘膜及平滑肌萎縮,胃酸分泌也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中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及其中所含的各種酶都不同程度降低。大腸肌層萎縮,腸蠕動減弱,故易出現便秘。腸血流量明顯減少,腸粘膜吸收功能降低。肛門外括約肌反射減弱,以至喪失。肝髒重量隨年齡增長降低,肝髒的解毒功能下降,影響藥物的滅活和排出,易引起藥物性肝損傷。多數中年人膽囊壁薄、膽囊體積大、膽汁較為稀薄,膽石症隨年齡增長出現率增加。

另外,隨年齡增加,齒齦及齒根逐漸萎縮,使牙齒易鬆動、脫落;味蕾萎縮,中年人味覺發生改變,以鹹味閾值升高為主;口腔粘膜上皮角化增加,唾液分泌減少,易發生口幹,這些因素導致中年人易出現吞咽困難,並易發生口腔粘膜潰瘍;唾液及其中的酶分泌減少,導致對食物的消化不利。

(六)泌尿係統的變化

腎髒由很多腎單位組成,人體出生後腎單位的數目不再增加,而腎單位的體積逐漸增大,直至成熟期。腎髒的代償能力很強,正常人隻需要兩側腎髒的四分之一功能即可滿足機體的需要。以後隨年齡增長或疾病的影響(如腎動脈粥樣硬化),腎髒的重量逐漸下降,腎單位的數量也逐漸減少,至85歲腎單位數可減少30~40%,腎髒重量減少30%,腎髒的代償能力也逐漸減弱,表現為腎小球的濾過率下降及腎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隨年齡增長,膀胱肌肉可逐漸萎縮,纖維組織增生,膀胱排空能力減退,膀胱容量減少,膀胱括約肌萎縮,功能下降。尿道隨年齡增加可因纖維化而逐漸變硬,致使人到中年後期會逐漸出現尿頻、排尿不暢,甚至排尿困難等症狀,殘餘尿量隨年齡增長逐漸增多。前列腺易發生增生、肥大,導致排尿困難,甚至尿瀦留。

(七)內分泌係統的變化

衰老時內分泌係統的變化尤為顯著,其中包括各種激素水平的變化,也有靶器官對激素敏感性的變化。如中年人糖耐量降低,既包括中年人對胰島素調節敏感性降低,又包括中年人對胰島素的反應能力降低。

衰老時內分泌變化最明顯的是性腺。中年以後,男性血中睾酮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而女性血中雌激素在45~55歲之間突然減少,60歲時降到最低水平,而女性促性腺激素在絕經後卻明顯增加。

衰老時另一個重要的內分泌變化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障礙。腎上腺皮質對垂體促激素調節的反應減弱,下丘腦—垂體對血液中皮質類固醇水平的反饋調節反應也減弱,中年人血中和尿中類固醇激素及其代謝產物含量也隨年齡增長而減少,並且靶器官對皮質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人到中年以後維持內環境穩定及應激能力都降低。

(八)血液係統的變化

正常人血液係統包括血液、骨髓、肝髒、脾髒、淋巴組織和單核——巨噬細胞係統。除淋巴細胞外,血液中其它細胞的壽命或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紅細胞在血液中的壽命平均為120天,中性粒細胞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為10小時。血細胞不斷更新,造血組織不斷增殖分化,是新生細胞的來源。在衰老過程中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數量正常或稍低於青壯年,而造血的紅骨髓容量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青壯年在應激情況下,黃骨髓可轉變成能造血的紅骨髓,使機體迅速提高造血功能,而中年以後這種應激能力下降。中年以後胸腺、脾髒、扁桃體重量下降,主要是由於淋巴細胞減少所致。此外,全身淋巴結中的淋巴細胞和淋巴濾泡也減少。T、B淋巴細胞發生功能變化,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產生明顯減少,可能導致中年免疫功能減退,易發生惡性腫瘤和各種感染。中年以後,血液中的血小板粘附性和積聚性增加,可能是中年人易發生血栓和栓塞的原因之一。

(九)骨骼、關節、肌肉的變化

人到中年以後,骨和關節與全身其它器官一樣,毫無例外地要發生蛻變和老化。

中年人的骨骼是逐漸發生萎縮,多數人表現為骨質疏鬆,骨的內部結構上表現為骨皮質變薄,骨小梁變細變少,因而在單位體積中骨的含量減少,骨的密度降低。這種變化可開始於40~50歲,有人認為在50~80歲之間,每增加10歲骨總量在男性減輕5%,女性減輕7%,以錐體表現最為突出,開始為橫行骨小梁減少變細,在錐體中心最為明顯,60歲以後這種變化更為顯著。

中年骨質疏鬆輕重程度是受雌激素下降、甲狀旁腺激素增加、降鈣素下降、維生素D減少、骨骼合成代謝刺激減少、活動量少、飲食量少、腸道吸收差、營養狀況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於骨質疏鬆在錐體上表現比較突出,因而容易引起自發性壓縮性骨折,也容易發生腕部及髖部骨折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逐漸變差。

關節的老化與日積月累的磨損使關節軟骨變薄,以及日久後關節軟骨發生局限性軟化有直接關係。關節囊結締組織增生、韌帶退化及纖維化,使得關節僵硬、柔韌性降低。關節的長期負重和運動,使關節邊緣骨膜過多增生,進一步發展為關節邊緣軟骨增生和骨刺(骨贅)形成,引起退行性骨關節病。

肌肉的老化表現為肌肉萎縮和失去正常棕紅色肌肉,由於脂色素沉積,使肌肉變黃,肌纖維的體積和數量均減少,工作能力和運動能力均下降。肌肉老化的機製很複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如廢用、營養不良、慢性進行性失神經支配。

(十)免疫功能的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免疫器官逐漸萎縮,功能減退,免疫係統調節障礙,機體對異體的抗原反應性降低。同時,隨著年齡增長體內大分子物質合成的誤差使某些自身抗原組成發生誤差,表現為自身免疫反應增強。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提高中年人的免疫力,減少了感冒及因感冒繼發的扁桃體炎、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疾病,也減少了因氣管炎引起的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的發生。

(十一)身體成分的變化

中年體脂百分比與青年人比較要高一些。中年以後發胖的也較多,特別是女性,其原因可能與絕經期後性腺激素分泌的改變以及神經精神調節失常有關。除了內分泌因素外,中年人發胖可能與體力活動減少有關。進十幾年來,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中年發胖者增多,從側麵反映了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視。體脂增大引起肥胖,是高血壓、心髒病、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發生的溫床。加強體力活動,控製體重是中年保健的一個重點。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有減月巴作用,如慢跑可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內脂肪的代謝,從而減少身體多餘的脂肪。

幾組令人深思的數字

英年早逝,教訓深刻

1999年1月15日《家庭保健報》刊載題為《一幕幕“英年早逝”的悲劇在呼喚——生命,需要第二次養育》的文章,列舉了一些英年早逝的例子,讀後使人心碎,更發人深省。其中數學家張廣厚50歲、數學家羅健夫47歲、光學家蔣築英43歲、氣象學家雷雨順48歲、煤炭專家欒茀52歲、數學家洪崇威44歲……而世界宗教學專家張越和物理學家陳楊去世時,分別隻有33歲和37歲。音樂家施光南在55歲時離開了他為之奮鬥的音樂事業,人們熟悉的小說家路遙在42歲的大好年華就離開了人間。

其實,英年早逝並非自今日始,古代也有不少例子。《三國演義》中那位哀歎“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就是在過度的嫉妒情緒刺激下,在風華正茂的34歲就撒手人寰。賈誼被任命為太傅後,因自責未盡職悲痛而死,終年隻有33歲。被世人視為智慧的象征的諸葛亮,忠心輔佐劉備多年,終日勞累,死時也隻有54歲。

英年早逝的現象,並不是哪個國家的“特產”,日本10多年前提出的“過勞死”,指的就是這種現象,隻不過提法不同而已。專家認為,過勞死與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的信息量急劇增加、工作負荷量不斷加大、生活節奏加快和心理負擔過重等因素有關。

不過,由於日本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過勞死的問題已不像當年那麼嚴重了。英國科學家貝弗裏奇曾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盡管英國的科學家有這樣的認識,而該國當前的現實是職工“過勞死”的現象仍很嚴重,為此工會組織正準備與雇主打官司。WHO曾經指出:“工作緊張是許多在職人員健康的危險因素。”

可見,因長期過度緊張和勞累而導致猝死,並非個別的社會現象,應予以高度重視。其實,過度疲勞和緊張可引起疾病,古人早有認識。例如,《黃帝內經》中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作傷。”古人主張,諸凡勞作,皆應以體力能夠承受為度,不使過度;過極,就會損傷人體而誘發疾病,甚至致死。美國著名的排球運動員海曼以及短跑名將喬伊娜之死,與此不無關係。

(二)身體素質差,患病率高

從群體來看,中國科學院工會於1997年8月開始,對該係統全國在職職工1991年1月至1996年底的死亡狀況作了調查,結果表明,在職科學家的平均死亡年齡隻有52.23歲,遠低於1990年北京市人均期望壽命的73歲。1999年9月10日的《家庭保健報》報道,哈爾濱醫科大學一教授對近7年內的大、中、小學教師和科研人員17萬人的調查研究表明,20歲以後各年齡段教師的預期壽命均低於相應年齡段居民對照組。調查者認為,影響腦力勞動者預期壽命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長期處於疲憊狀態,容易形成焦慮、抑鬱和煩躁等疾病。諸如此類的報道並不需刻意收集,而是不時見諸報端。例如,1993年中國科學院對100名在職的研究人員(包括學部委員)進行體格檢查時發現,身體健康者隻有18人;同年,對全院職工的體格檢查結果表明。一些疾病的患病率很高:高脂血症占16.6%,心血管病、脂肪肝和高血壓分別占16.2%、13.3%和8.8%。據報道,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曾對616人進行體格檢查,發現其中513人有異常,占83.3%。當然,這種狀況並不限於科技人員。某地對500名任期4年以上的企業經理的體檢結果顯示,這些平均年齡隻有45歲的企業經營者,6種疾病的患病率竟高得驚人:高血脂、胃病、脂肪肝、冠心病、膽囊病和高血壓分別占47.9%、41.2%、26.5%、18.7%、15.3%和15%。

《中國婦女報》(2000.01.12)報道,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在1995~1998年對北京地區的843名25歲以上的女性(45~59歲者占30%)進行的調查顯示,她們近些年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而腹部肥胖是上述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35~44歲的女性貧血患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城市女性貧血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白內障和骨質疏鬆的患病率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成為這一年齡段女性的大敵。

《北京晚報》援引2000年第6期《新聞記者》雜誌披露的資料表明,人稱“無冕之王”的新聞記者的身體狀況令人擔憂:已死亡的在職職工的平均年齡隻有45.7歲,其中死於癌症者的比例竟高達72.7%;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齡為44.2;以心腦血管病和癌症的患病率最高。最近的一次健康檢查發現,一半以上的新聞工作者處於患病和亞健康狀態。

(三)一些疾病的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這也是一種很值得注意的傾向。茲分別以我國死亡順因中居前三位的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和心髒病為例說明之。

以前屬於老年病範疇的腦血管意外,近年來日趨年輕化。據《中國青年報》報道(2000.04.03),40歲以下因腦卒中(中風)而致死者比5年前增加了6倍以上。北京宣武醫院對1972~1996年間住院治療的3901例腦出血患者的情況進行的分析表明,50歲或50歲以下發病的人數,1992~1996年間比70年代同期增長了2.6倍;40歲或40歲以下的患者增加了6.3倍;據分析發生這種現象,與吸煙、飲酒、精神緊張和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據《工人日報》報道(2000.04.16),1999年我國北京、上海、廣州、沈陽等大城市有126萬人死於惡性腫瘤,其中40~50歲者占了1/4.我國腫瘤高發年齡段,已由過去的五、六十歲提前到目前的40歲,而城市中胃癌、食管癌等的高發年齡則提前到了35歲。腫瘤發病年輕化的原因主要是生活節奏加快、環境汙染、飲食不合理和缺乏鍛煉。

據1999年11月12日《北京晨報》報道,北京女性的婦科腫瘤發病明顯年輕化,乳腺癌的發病年齡已提前到了35歲;一度幾乎消失的子宮頸癌不僅有抬頭趨勢,且發病年齡由原來的50多歲提前到目前的30多歲;而出現這種情況,與不重視體檢有關。《健康文摘報》對此所加的副標題是“舍不得幾十元體檢,舍得百餘元。‘搽臉’”,對於一些人保健意識之差發出警告。

臨床統計資料表明,20世紀70年代,在因突發心肌梗塞而死亡的冠心病患者中,40歲以下的患者隻占3%,目前已達到了13%,而且多數為經理、廠長等企業的“當家人”。這無疑與他們的心理負擔過重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過度、“三高”食物過多和體力活動過少等)有關。

實際上,發病年齡趨於年輕化的並不限於上述三種疾病。例如,《今晚報》報道,20年前,頸椎增生、腰椎增生和椎間盤突出多見於50歲以後,椎管狹窄則多在60歲以後發病;而目前增生病已常見於30多歲的人,中年人患椎管狹窄者已不算罕見,特別是50歲左右的女性。

(四)心理和精神狀況堪憂

以上隻是身體方麵的情況。實際上,中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狀況也令人憂慮。據《醫學心理學》雜誌披露,在中國的心理疾病患者中,36~50歲的人占了80%以上。1998年10月20日《光明日報》報道,人口平均年齡隻有28歲左右的深圳市,其360萬人中,有5.6萬人患有各種類型的精神疾病。此前,《南方日報》報道,廣東省有精神病患者60多萬,若以中年人占50%計算,也有30萬以上。而天津市《今晚報》則報道,該市心理衛生中心指出,在心理疾病門診中,90%是中年人。

這些還不包括由於心理因素的影響,所導致的機體生理變化和疾病,以後將要介紹的心身病。即使這樣,僅從以上介紹的一些資料中也可以看出,中年人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或精神上都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引起重視。由於心理因素而致病甚至致死的例子,古往今來,可以說是比比皆是。還有一個更令人瞠目的例子:奧地利的物理學家波爾茨曼,因為與一名否認原子存在的人激烈爭論,被弄得疲憊不堪,心力交瘁,最後在一家飯店裏自縊而死。這種捍衛科學真理的精神值得欽佩,但是因此而以身殉“辯”,隻能說是死得輕如鴻毛了。顯然,問題出在此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中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疾患何以高於其他人群呢?

這是因為中年人已經進入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是力求實現高級需要的重要生命階段,高級需要是他們的“主導需要”。他們在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方麵都表現出強烈的欲望和追求,並為此而付出不懈的努力。

但是,中年人麵臨著家庭負擔過重、工作任務緊迫和社會活動頻繁等諸多問題;在實現主導需要的道路上會受到個人能力,工作條件、資曆、崗位名額等的限製,也會遭遇諸如人際關係之類問題的困擾,前進的道路上並不平坦,可能使自我實現的努力受阻乃至失敗。由此而產生一係列的心理問題,甚至誘發疾病,並非罕見。

概括地說,大致有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1)事業上的完美追求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在經過從少年一青年一中年前期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後,絕大多數中年人在事業上都有明確甚至高標準的目標,這是這一人群主導需求中的主要需求。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所從事事業的佼佼者,很多人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一名言的信奉者,他們都在為實現這一願望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其中的一些人也確實達到了預期目標。應該說,他們是幸運的。但是,由於客觀和主觀上的各種原因,並不是每個人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以職稱為例,各單位的各級職稱都有一定的比例,職稱越高,人數越少,競爭也越激烈,能得到晉升者畢竟是少數,客觀上就是一種壓力。又如,最近有的大學實行津貼製,一級教授可以在原有的工資外每年再加5萬元津貼,但是並非人人有份;這就是主觀要求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差距,需要人們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又例如,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能有所成;但是受到個人能力和客觀條件的限製,機遇的不同,以及自己對該項工作策劃的周密與否等的影響,遭受挫折乃至完全失敗是難免的;這裏也有一個正確對待的問題:是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以利再戰,還是因此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也是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