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作熱情與健康狀況之間的矛盾任何人都希望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能為國家作更多的貢獻,並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所從事的工作中去,中年人尤其如此。但是,正如前麵提到的,人至中年,身體狀況已是今非昔比,絕大多數係統的功能都逐漸在衰退中,體力和精力已不再能適應高度緊張和持續工作的需要,如果再有某些疾病困擾,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倘若這種狀況得不到及時改善,又會反過來增加心理壓力,久而久之,就可能誘發心身疾病。
(3)社會責任感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難以用三言兩語說清楚的大問題。它涉及諸如體製、政策、人事、經濟和法律等非個人努力能解決的人文環境方麵的因素,使你的抱負難以如願以償,甚至因此遭受不公平的對待。這類事在現代曆史上並非罕見。以最近發生在浙江杭州市的一件舉報案為例:某公民發現正在修築的錢塘江標準堤岸工程質量有問題,出於社會責任感,就向有關部門舉報,可有關部門就是推三阻四,沒人過問,最後還是通過關係將要舉報的情況向一位省領導反映,內幕才得以曝光。工程質量問題受到了重視,而舉報人卻遭到了非難。對此,《光明日報》於1999年12月9日發表署名文章,呼籲公民監督需要權力。
前幾年,深圳有一家公司,采取假注資、偷稅等方式進行金融詐騙,數額達20億元。有位叫楊劍昌的同誌,在掌握了充分證據的基礎上,出於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挺身而出,要為國家和受騙者挽回損失;不料騙子背後有靠山,在當地工商局、地稅局移送材料後,在中辦、國辦、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紛紛批轉後,在市紀委書記明確指示後,有關部門就是不立案。不僅如此,騙子倒把他告上法庭;明明有理,卻當了被告;楊為此吃盡了苦頭,剛40歲的人,被弄得滿頭白發,疾病纏身。幾經反複,最後官司是贏了,但是騙子卻攜20億元巨款外逃(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曾以“被告楊劍昌”作了報道和評論;《中國青年報》2000年6月25日也刊登了署名文章)。這也是一種現實,雖然並非主流。同樣,見義勇為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但是,由此而引發的被誣告,或導致傷殘乃至死亡事件,也屢見於報端。因此,無論是公民監督還是見義勇為,都在呼喚相應的法律保障。諸如此類的事,一方麵要盡公民的義務,奮起舉報和抗爭;另一方麵,應以平常心對待,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將會給心理造成難以逾越的障礙,成為心身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4)信息量增多和技術發展與個人能力之間的矛盾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來自各個方麵的信息量大增;就個體而言,即使擁有像計算機這樣的先進設備和國際互聯網這種快捷的通訊方式,也難以將其完全處理和容納,因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麵是新的信息不斷湧現,另一方麵是個人能力的限製,矛盾就產生了。1999年12月22日的《北京晚報》以“電腦時代的新病種襲來——我國發現網絡性心理障礙患者”
為題,報道成都市一中年男子自1994年起,由喜愛操作電腦而成為“網蟲”,下班後,隻喜歡在網上瀏覽,近來又發展為在網上與人聊天;終因連續32小時“泡”在網上。而出現突發性思維紊亂,以致用刀割傷手腕,造成失血性休克。專家稱,這種行為是一種以前少見而以後將越來越常見的網絡性心理障礙症。因為無節製地持續在網上聊天、瀏覽,會出現思維遲緩、生物鍾紊亂、情緒低落,甚至出現自殘的意念和行為。網絡性心理障礙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網其樂無窮,隨著上網時間的不斷延長,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此時還隻是精神上的依賴。其後可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疲乏無力,以及食欲不振等;此時若上網,則可恢複正常。該病的晚期,可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網,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征,甚至自殘或自殺,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定。目前對此病的治療尚在探索中,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因此,網迷們要自我節製才是。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這樣的高層次需求,但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目標可行性以及主觀努力程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並非都能如願以償。這種情況要比獲得成功的幾率大得多。這就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去應對。
人們自然要問:這些中年人為何早逝?患病率為什麼高?專家經過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製約中年知識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個人保健意識差!
中年人在保健意識上存在著誤區和盲區
(一)自恃身強力壯,殊不知身體的許多功能已在衰退實事求是地說,造成以上提到的幾種情況,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客觀上,中年人有著諸多的無奈。
工作、經濟、職稱、級別、家庭、父母、兒女,恰似一副副重擔,哪一副都不能放下。心理上的長期緊張和壓抑,引起內分泌係統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並因此誘發一係列生理上的改變,導致諸如高血壓、冠心病和胃潰瘍等疾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身病”,也就是說由心理方麵的變化引起了軀體上的病,心理學上稱之為“軀體化”。但是,如果從主觀上考慮,則是因為有不少認識上的誤區。中年人總認為自己身體好、精力充沛,而事實上,步入中年後,機體很多係統的功能都在退化,而有些變化則可能早在青年時期已經開始了:從25歲左右起,骨質開始退化:鈣的排出增多,而吸收減少;從25歲開始,脊椎的各椎間盤開始退化;30歲以後,皮膚開始老化:粗糙、皺紋增多、彈性下降;肌肉功能在20~30歲時最強盛,此後即開始減弱;聽力從30歲起逐步下降,50歲起變得明顯;肺的最大換氣量從30歲起隨年齡增加而以每年0.55%的速度下降;CT對頭部掃描表明,30~40歲時腦開始萎縮;據稱,大腦皮層有數以百億乃至千億的細胞(或稱神經元),從30歲開始,每天有10萬個細胞死亡,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的速度也隨年齡的增長而減慢;人體免疫係統的主要免疫器官之一的胸腺,在青春期後,即開始退化、萎縮,其功能也隨著衰退;能反映男性睾丸分泌功能的血漿去氫表雄酮(DHEA)水平,在25~30歲時達最高,此後即逐年下降,且與年齡的增長呈負相關,即年齡越大,DHEA的濃度越低。
僅從以上提到的一些變化,就不難看出,中年是機體許多結構和功能由穩定向衰退轉變的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年不僅是黃金年華,它又是機體的“多事之秋”。日本科學家太田邦夫曾高度概括地指出,20歲以前為生長期,20歲以後開始老化,30歲以後各器官和功能出現衰老。因此,應該明確地說,步入中年後,身體各個係統的功能已開始走下坡路,已經是今非昔比了。中年朋友們要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接受這一現實,自覺地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以便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強健的體魄,從事你所鍾愛的事業,攀登事業的高峰。
(二)強調拚搏,透支體力
中年人多為所在部門的骨幹,工作忙幾乎是他們的共同點。為了更好、更快地做好工作,也為了本人事業的發展,他們中的多數人都在忘我地工作著,因而忽視了必要的休息;日積月累,造成了身體的“透支”,出現了某些不適也不在意;又往往因為工作忙,時間緊,不少人采取硬撐的辦法,試圖抗過去,以致小恙釀成大病,甚至貽誤了治療時機,造成終生遺憾。當然,他們也確實很忙,工作時間表往往排得滿滿的;至於休閑和運動,用中央電視台一位欄目策劃人的話說,是“太奢侈了!”像筆者這種年齡的過來人,能夠理解他們的苦衷。
但是,話又說回來,事業無疑是重要的,可是,沒有健康的體魄將是一個很大的限製,而且有可能使你半途而廢。在中央電視台為200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製作的特別節目《當代工人》中,主持人倪萍有感於勞模們的忘我精神,說了大意是這樣的一句話:希望你們珍愛自己的身體,隻有這樣才能作出更大的貢獻。筆者對此十分讚同。我國民間有句諺語,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孔老夫子也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的教誨;這些都是硬道理。所以,關鍵還是個認識問題;說是自我保健意識差,也應該是中肯的。
(三)缺乏自我保健意識,生活方式不科學這是一個大問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在影響健康的各項因素中,生活方式、行為和社會環境因素占70%;而不少中年人的生活方式確實難以令人滿意。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作息沒有規律,特別是熬夜。白天做不完的事,就延續到晚上,甚至通宵達旦,長此以往,必然打亂機體原有的運行規律,攪亂了生物鍾,從而誘發疾病。二是飲食不合理。有的是無暇顧及而采取湊合的辦法;有的則是恣嗜膏粱厚味,由此引發諸如高血壓、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所謂“現代文明病”,或者確切地說是不良生活方式病。三是不良嗜好,例如吸煙和酗酒。長期吸煙者要少活10~12年,慢性酒精中毒者平均少活10~15年。四是少動。生命在於運動是人們熟悉的道理,但是做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少動必然降低心血管和肺髒等的功能,也會引起肥胖,後者又是一係列疾病的根源。這些問題,有的人也認為應當糾正,但是,就是要提出各種借口,不能付諸實施。根本問題還是自我保健意識差,對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認識不足。我國著名學者張揆一教授在《大眾醫學》上撰文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5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我國就占130萬。癌症如同惡魔一樣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健康,而抽煙則是肺癌的一大禍根。一個人每天抽20支煙,相當於每年給自己的肺髒灌注一杯煙焦油;每天隻要抽10支煙,患肺癌的危險就增加4倍。停止吸煙,就意味著延長生命。他還舉實例說明其危害:該校一教授嗜煙如命,一次體檢時,發現肺部有陰影,擬診為肺癌,遂戒煙;後會診不是肺癌,複又吸煙;第二年又被確診為肺癌,再次戒煙,但為時已晚,終於無可挽回地離開了人世。這類本不應該發生的事,為他們的親屬帶來悲痛,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的反思。
(四)缺乏醫學常識,自我保健能力差不能及早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一些小傷小病得不到及早治療。中年人患病有自身的特點:一是一些症狀或疾病常常被忽視,或因工作忙而被掩蓋。二是一些慢性疾病容易突然發作或加重,這是第一種原因的結果。因此,即使你並不從事醫學工作,也要懂得一些醫學常識。報載我國一位搞航天的專家,患肝癌已到晚期,骨瘦如柴,但腹部膨脹,他本人不知情,說是自己身上越來越瘦,可肚子越來越大。聽起來真使人心碎!三是緊張和疲勞往往是發病的誘因。不少中年人長期處於疲勞和緊張狀態,已經存在著不少隱患。不注意糾正就可能誘發疾病,而這一點往往被忽視。
大多中年人處於亞健康狀態
健康是人的第一狀態,生病時則為第二狀態,處於兩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就是第三狀態了。亞健康是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特殊狀態。據報道,符合健康現代標準的人隻占人群總數的15%,被確診為患病的人也占15%,而60%的人是處於亞健康狀態。也就是說,大多數人處在一種似病非病的狀態。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比例,然而,這是事實!在城市中,這類群體多於農村;他們集中表現為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低免疫功能等所謂“三高一低”傾向。總而言之,處於這種狀態已經是不健康了,疾病已經在悄悄地逼近。在人的一生中,它可間斷或連續地存在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是一些疾病的重要誘因。
多種因素可以引起亞健康狀態。概括地說,它們涉及社會、環境、氣候、生物、營養、心理和生活方式及行為等各個方向。具體地說,吸煙、酗酒、勞逸無度、飲食不節或偏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來自環境、水、空氣和農產品中的汙染,以及現代生活中物理、化學、生物和心理等因素的影響,都可危及健康,導致亞健康狀態;如不能及時糾正,將導致疾病的發生。此外,在生命過程的某些階段,例如在產前和產後期、更年期等,也會出現亞健康狀態。有的人,在季節交替時也表現疲憊和食欲不振等亞健康的症狀。當然,社會不安定乃至戰亂,則肯定會使人進入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
亞健康的主要症狀有:食欲不振,心緒不寧,頭痛頭暈,疲乏無力,萎靡不振,失眠健忘,抑鬱煩躁和皮膚幹燥等。長期有這一類症狀,又有上述誘發因素時,就應該考慮已處於亞健康狀態,並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糾正。有的專家把亞健康分為三個階段:①輕度心身失調。這是僅次於健康的階段,可有疲勞、失眠、食欲不振和情緒差等症狀。此時,若能及時糾正,則能迅速回複到健康狀態。②潛臨床狀態。如果第一階段未得到糾正,則可能繼續發展,潛伏著發展成某些高危疾病的可能。此時,表現為三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③前臨床狀態。是指已經有了病,隻不過症狀不明顯而已。實際上,這已不屬於亞健康了,已經進入了有病的不健康狀態。對2.3萬人的調查結果顯示,18~40歲的人隨年齡增長,心身輕度失調者逐級增多;40歲以後,潛臨床狀態者的比例陡增;而55歲以上者,前臨床狀態的比例上升。
亞健康主要發生在中年人。對某大報社百餘名40歲以上的記者、編輯進行的調查表明,70%的人有高血脂傾向,近3/4的人有脂肪肝傾向。上海市有高級職稱的中年知識分子,75%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某醫學院102名40歲以上的高級知識分子中,100人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由此可以看出,中年人的健康狀況確實令人擔憂。究其原因,約85%是由於社會和心理壓力引起的。專家忠告,如不及時糾正,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將死於心腦血管疾病,1/10將死於腫瘤……隻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
亞健康何以“青睞”中年人?從客觀上看,顯然與他們所處的社會和家庭地位有關;而從主觀上考慮,則與他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聯係。亞健康狀態所表現的肥胖和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風等所謂五病綜合征,就是其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表現。因此,注意防止、及時發現和糾正亞健康狀態,對中年人來說十分必要。
慢性疲勞綜合征是中年人的大敵
近幾年來,歐美和日本等國的一些研究機構對一種被稱之為“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的疾病頗為重視。CFS被定義為:“一種以不能忍受的疲勞為主的伴有多種軀體症狀的慢性病。患有這種疾病時,常有疲憊、煩躁、易怒、腰酸背痛、頭痛、眩暈、失眠或嗜睡、萎靡不振、神誌恍惚、全身無力和食欲不振等症狀中的幾種;但是,到醫院就醫時卻往往難以發現異常。從目前的資料來看,CFS的發病主要與職業有關,勞動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強迫工作體位等是主要誘發因素;該病的特點是突然死亡,且多發生於中年人。例如,日本一家電腦公司在短期內接連有4人死於腦出血和心肌梗死”,其中年齡最小者僅30歲,最大者50歲,均為中年人。他們都是長期加班,工作負荷量過大,因過於疲勞引發疾病而猝死的。據來自世界發達國家的統計,CFS在城市新興行業人群中的發病率為10%~20%,在有的行業中更高達50%。從該病的誘發因素看,也很值得我國某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和有關部門重視。由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不論是亞健康還是慢性疲勞綜合征,都是危害中年人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因素,為了個人健康、家庭幸福和社會責任。都應予以充分的重視。
更年期對中年人的影響不容忽視
更年期是發生在中年期的一個人生必須經過的生理過程,是中年向老年過渡的階段。它對中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一直受到關注。
更年期的主要生理變化是大腦的某些功能減退,內分泌係統的功能全麵降低,性器官開始衰退,性功能逐漸減弱,女性的變化尤為明顯。女性到45~50歲時,卵巢開始萎縮,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減少,月經周期由紊亂發展到絕經。男性在50歲左右,睾丸的功能逐漸減弱,雄激素的分泌量減少,至55~65歲時進入更年期。在這一時期,由於大腦、下丘腦和腎上腺等的功能失調,以及植物神經係統的功能失衡,遂發生了一係列症狀,即“更年期綜合征”或“絕經期綜合征”。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問題:首先是由血管功能紊亂引起的陣發性全身發熱,醫學上稱之為“潮熱”。大多數婦女在絕經期都有此症狀。有的人隻是輕度不適,例如僅感到房間裏有些悶熱。而有的人則感到很不舒服,覺得一股燥熱衝向麵部、頸部,乃至上半身。這種症狀一般要持續兩、三年,有些婦女可持續十年,甚至更長。其次,在潮熱的同時,由於神經係統功能的變化,可有耳鳴、頭痛、眩暈、心悸胸悶和多汗等症狀,並有失眠、多夢和疲勞等不適;心理上常表現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情緒低落和事無巨細均表現緊迫感等;這些就是人們常說的更年期綜合征。再次,由於性器官萎縮,性功能亦隨之減弱。一般地說,這一過程是逐漸產生和發展的,在開始階段並不明顯,而且也並非所有的中年人都表現明顯的反應。女性的更年期反應比較劇烈,對心理的影響也較大,並可導致心理障礙。概括起來可有以下幾種:
(1)神經官能症主要症狀有失眠、頭痛、心悸、血壓不穩和潮熱等,以及多疑、煩躁和易激動等表現;重者可發生癔病。內分泌係統和植物神經係統功能紊亂是神經官能症發生的主要原因。
(2)抑鬱症情緒消沉,常沉湎於不愉快的回憶中;好憐香惜玉,尤其感到自己已經人老珠黃,前途渺茫;由於子女成家而獨居,也感到孤苦伶仃和沮喪;由於生育能力喪失,性欲減退。往日的風采不再,而產生自卑和恐懼感。
(3)偏執狀態往往有妄想、幻覺和猜疑等異常表現。
男性在50歲左右,睾丸的功能逐漸減弱,雄激素的分泌量減少,表現為血漿睾酮水平逐漸降低,進一步發展為該激素的分泌節律消失,至55~65歲時進入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的生理改變和症狀以及心理變化和表現,與女性者大致類似,如抑鬱、焦慮和煩躁等情緒方麵的問題;血壓不穩、頭暈、耳鳴、心悸和失眠等植物神經紊亂的表現;以及性功能減退的一些變化。當然,男性更年期的症狀,一般都比較緩和,而且性功能的變化也相對緩慢;不少男性到70歲甚至更高的年齡,仍有性欲和生育能力。盡管症狀有某些相似之處,實際上,男性的更年期與女性者不同,例如男性並不存在絕經等更年期開始的信號,內分泌變化的機製也不相同,因此,目前將男性由於性腺功能衰退而引發的一係列症狀,稱為“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
總之,更年期是中年的特有生理過程,由於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性腺的變化,對心理造成了比較明顯的影響。如何順利度過這個人生必經的階段,是每個中年人麵臨的問題。一般說來,更年期的症狀大多數可以自行消失,無需特殊治療;出現精神症狀,可及時求醫;更主要的是自己注意調整,例如不同形式的休閑以緩解心理壓力,適當的體育鍛煉以轉移不良情緒等,以自己的毅力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消除各種負性影響。
中年人體質的生理變化
中年時期按照機體的生理功能可分為身強力壯的中年早期;精力充沛的中年中期;功能減退的中年後期。人的新陳代謝失調會出現很多代謝性疾病,如水和電解質的紊亂、酸與堿平衡的失調、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等。
人體中的合成和分解代謝是相互依存、製約和轉化的。通常情況下表現為:
(1)中年以前,合成代謝多於分解代謝,機體得以生長發育。
(2)人近中年,分解代謝趨等於合成代謝,這時各器官的功能也相應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即逐漸減退。
(3)年過50歲,功能減退過程就明顯加快。細胞的再生能力、免疫和內分泌功能在下降,進入衰老時期。
中年人器官功能退化的表現及常見疾病中年人其生理變化的特點及易患病症主要表現為:(1)基礎代謝率下降10%~20%。肌肉減少,脂肪增多,開始發胖。
(2)消化功能減退、平滑肌纖維萎縮、腺體萎縮。胃黏膜變薄,易患消化係統疾病。
(3)血管硬化進程加快。
(4)適應能力減弱,反應也較年輕人遲鈍,儲備力低下,易疲勞,易患病。機體運動或腦力、體力勞動後恢複慢,患病時恢複也慢,並且容易出現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