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已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治療的病人,空腹血糖也可反映藥物的使用效果,並可根據空腹血糖情況及時調整藥物及用量。
五、糖尿病給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徹底治愈。隨著病程延長會出現一些嚴重的並發症:
1.急性代謝紊亂:主要有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昏迷,病死率極高,需緊急救治。
2.糖尿病心腦血管病:主要涉及心、腦、大中動脈,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卒中(腦血栓形成、腦出血)。糖尿病心、腦血管病患病率和病死率為非糖尿病病人的3~5倍,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的死亡原因。此外,由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引起的糖尿病心肌病可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
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以下肢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表現為下肢疼痛,嚴重供血不足,導致肢端壞疽。糖尿病病人的截肢幾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5倍。
4.糖尿病腎病: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浮腫,晚期發生腎功能衰竭,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各種原因所致的晚期腎病中,糖尿病占第一位。
5.糖尿病眼病:主要為視網膜病變,輕者表現為視力下降,重者可引起失明。在美國,糖尿病是20歲以上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另外,糖尿病還能引起白內障、青光眼等其他眼病。
6.神經病變:以周圍神經病變最常見,表現為四肢末梢麻木,灼熱感或冰冷、刺痛,重者熱伏天需穿棉褲或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植物神經病變也較常見,表現為排汗異常(無汗、少汗或多汗)、腹脹、便秘或腹瀉,站立位低血壓,心動過速或過緩,尿不盡或尿失禁。在所有器質性疾病陽痿中,糖尿病是最常見的原因。
7.皮膚病變:表現為無痛性皮膚潰瘍,好發於足部,不易愈合。
8.感染:反複發生的皮膚癤癰及由黴菌性陰道炎瘙癢常是許多糖尿病病人的第一症狀。另外,皮膚黴菌感染如甲癬、足癬及泌尿係統感染(腎盂腎炎和膀胱炎)也是糖尿病病人常見合並症。
六、怎樣才能早期發現糖尿病
糖尿病得到及早診斷與治療,對於預防各種並發症是極為重要的。如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時需警惕糖尿病的發生,應及早到醫院檢查血糖。
1.有典型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症狀。
2.無原因的體重下降,特別在食欲增多而體重下降時更需注意。
3.婦女經常有外陰瘙癢者。
4.反複有泌尿係感染者。
5.反複出現皮膚癤腫及頑固性下肢潰瘍者。
6.肺結核病人病情不易控製者。
7.有低血糖反應史。
8.有四肢感覺異常、麻木等末梢神經炎者。
9.年輕人患有白內障者。
10.年輕人患牙周炎、甚至牙齒鬆動、脫落者。
11.有多次流產、生產巨嬰兒、死胎及畸形兒病史者。
12.年齡在40歲以上的肥胖者。
13.有糖尿病家庭史者。
七、糖尿病的防治
糖尿病的預防分三級:一級預防是對高危人群進行選擇性幹預,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因子的危害程度,防止發生糖耐量減低,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二級預防指預防糖耐量減低者進展成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三級預防是要盡可能早期診斷出糖尿病,規範對糖尿病的治療和預防急性並發症,防止和延緩慢性並發症的發展,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質量。
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主要是通過加強糖尿病有關知識的宣傳教育來提高全民對糖尿病的警惕性,加強自我保健,盡可能達到防患於未然。具體措施是:
1.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節製飲食,控製食量,尤其是要少食過於甘甜的食物,人到中年以後更要注意這一點。
2.經常適當運動,鍛煉身體,避免久坐,防止肥胖,提倡餐後適當活動半小時。
3.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釋放心理壓力,避免精神緊張和不良精神刺激,以免引起神經體液調節失常而誘發糖代謝紊亂。
4.每年作一次健康體檢,每半年作一次血糖和尿糖的化驗。
三級預防主要是指糖尿病病人以預防並發症為目的的,具體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做到:
1.認真監測血糖,積極配合治療,正確用藥,切不可突然停藥。
2.合理控製飲食。
3.適當從事活動,做到勞逸結合。
4.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5,戒煙戒酒。
6.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褲,防止皮膚感染。
八、糖尿病患者的飲食
堅持健康的飲食是控製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1.應切記:糖尿病患者的機體不能很好地代謝葡萄糖,所以應避免吃含糖的食品,如糖果、巧克力、糕點、冰激淩、布丁和軟飲料等。這些食物中的糖會使血糖濃度很快升高,加重胰島的負擔,這是一定要注意控製的。
2.每頓飯都要多吃綠色蔬菜,增加食物中的纖維素含量。
3.主食要選擇粗糙的糧食為好,如糙米、全麥澱粉類食物較為適宜,也就是說不要把糧食搞得過於精細,那樣並不有益於健康。
4.可吃少量的水果,如橘子、蘋果等以酸味為主的水果,但不要吃太甜的,如香蕉、荔枝等。
5.少吃高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如全脂奶粉、黃油、油炸食物、動物內髒、蛋黃等。
6.要根據血糖情況控製進食量,但可以少食多餐。
九、如何預防低血糖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降得太低,其主要表現為:如果低血糖症狀很輕微,你會有虛弱無力、出汗顫抖、自覺心慌、頭痛、精神難以集中的感覺。但如果血糖降得太低,則會導致昏迷。經常發生低血糖會造成對腦細胞的損害。因此必須十分重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發生低血糖總是有原因的,知道低血糖發生的原因就可以進行有效地預防,防止其發生。產生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注射過量的胰島素或服用過量的降血糖藥物。
2.進食量過少,或者比平時運動和體力活動增加等原因。
3.喝酒可影響身體對血糖的控製,而且喝得太多還會使人忽略低血糖的先兆症狀。
因此,隻要針對上述情況進行預防,就可避免低血糖的發生。但有過低血糖經曆的糖尿病病人最好隨身帶一點食品或糖果、巧克力,一當覺得有頭暈、腿軟的感覺時就趕快吃一點,以防低血糖的發生。
心腦血管疾病
一、概述
中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和腦卒中(中風)。我國這些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40年來不斷上升。據統計,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致死的首要原因,占總死因的百分比已由1957年的10%上升到1999年的近40%。每年全國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者約有200萬人,死亡率約為200/10萬,高於多數歐美國家及日本。部分幸存者則因疾病和傷殘嚴重影響生命質量。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保健。
1.預防心腦血管意外的“三個半分鍾”和“三個半小時”
高血壓、冠心病病人夜間或早晨起床由於體位的突然變化,可發生血壓變化,造成直立性低血壓,極易發生意外,因此應注意做到“三個半分鍾”和“三個半小時”:“三個半分鍾”即夜間醒來或早晨起床前先靜臥半分鍾,之後再坐起半分鍾,之後雙腳垂在床沿再等半分鍾,這樣經過三個半分鍾,機體有了一個適應過程,就不會出現意外了,這時可以下地活動。“三個半小時”即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時,中午睡半小時,晚餐後步行半小時。
2.預防心腦血管病的綜合措施
心腦血管疾病病因十分複雜,不僅各自有許多危險因素,而且還有一些共同的危險因素。因此,必須采取綜合措施來預防心腦血管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綜合預防措施主要為:
(1)積極防治高血壓:這是最重要的防治措施。對於發病前就有高血壓或發病後血壓仍然較高者,都應規律服藥。要經常測量血壓,以找到合適藥量,不能服服停停或感覺不舒服了再服,要將血壓穩定在正常水平上,這樣才能收到較理想的效果。
(2)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高脂血症、陣發性腦缺血發作等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的各種疾患。
(3)禁煙限酒。
(4)飲食營養要合理:限鹽(6~8克/天);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肉、海味等和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等,飲食應多樣化,保持營養平衡。
(5)堅持參加適宜的體育運動:如騎自行車、慢跑、快走、遊泳、打太極拳、練氣功等。即能增強體質,改善心腦功能,又能防止肥胖。
(6)保持情緒輕鬆愉快,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和心理壓力。
(7)定期體檢,並警惕心腦血管病先兆症狀的出現。爭取早期發現病情,早期開始預防性治療。
實踐證明,心腦血管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人們在思想上重視,措施得力,必然會獲得良好效果。
二、心腦血管疾病的“罪魁禍首”——高血壓研究資料表明,我國目前高血壓患者已逾一億,僅深圳就有40萬人患高血壓,而上海的高血壓死亡率為290/10萬,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占全部死亡人數的1/3左右。
高血壓發展為腦卒中(中風)者占腦卒中病人70%,確診高血壓者出現腦卒中的危險性是血壓正常人群的32倍。臨床長期隨訪結果證實:高血壓患者中最多見的並發症是腦卒中。由於長時間的血壓升高,腦部已經硬化的小動脈痙攣或血管閉塞,造成遠端腦組織缺氧、壞死、點狀出血和腦水腫,使血管易於破裂而發生腦出血。缺血性腦卒中即腦血栓的形成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在腦血栓形成病人中,血壓增高要比其他病人高4倍,高血壓可加速動脈硬化過程,高血壓病人發生腦血栓的危險性比血壓正常者要大得多,所以控製高血壓是控製心腦血管疾病的一項不容忽視的有效途徑。
1.血壓與血壓升高
人體靠血液循環供給全身營養,維持生命,推動血液在動脈血管中流動的壓力叫血壓,血壓是人體的重要生命體征。常測部位為右上臂動脈血壓,以毫米汞柱(mmHg)為計算單位。
心髒收縮期的血壓叫收縮壓(俗稱高壓),成年人正常值低於140毫米汞柱。心髒舒張期的血壓叫舒張壓(俗稱低壓),正常值低於90毫米汞柱。
正常人的血壓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有一定的波動。血壓可因強運動、精神緊張、突然興奮而有一時性升高,飽食後也有上升,都是正常反應。
2.高血壓的診斷標準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高血壓聯盟對高血壓進行了重新定義: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均劃為高血壓。並將正常血壓分為最佳血壓(收縮壓<120毫米汞柱,舒張壓<80毫米汞柱),正常血壓(收縮壓<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及正常高限(收縮壓130~139毫米汞柱mmHg或舒張壓85~89毫米汞柱)。
3.引起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高血壓的病因和發病機製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在本病的發生中占主導地位。體液、內分泌因素、腎髒等也參與發病過程。職業、吸煙、飲酒、肥胖、遺傳因素、高鹽飲食等與本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關係。普查資料證明,城市的發病率高於農村,緊張繁忙的職業、腦力勞動者、吸煙、肥胖及平日進食鈉鹽較多者發病率高。高血壓病人中有家族史者可達59%。資料證明,父母均無高血壓,其子女僅3.1%發生高血壓;若父母中一人有高血壓,其子女有28.3%發生高血壓;父母均有高血壓,其子女高血壓的發生率為45.5%。因此,目前認為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有:遺傳因素、年齡、肥胖、吃鹽過多、精神緊張、吸煙及飲酒等。
4.高血壓病人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早期多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絕大多數病人起病隱匿,病程進展緩慢,稱之為緩進型。1%~5%的病人病程進展迅速、血壓升高明顯,稱之為急進型。緩進型者早期僅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或勞累後出現輕度而暫時的血壓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後可恢複。近半數病人可無症狀,僅在體檢時發現。隨著病情的加重,主要症狀有頭痛、頭昏、頭脹、注意力不集中、耳鳴、眼花、失眠、健忘、乏力、心悸等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血壓的高度不一定成正比。隨著病情的發展,血壓逐漸升高並趨向持續性,可伴有心、腦、腎、眼底等的損害和功能障礙,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5.高血壓對人體的損害
(1)高血壓並發左心室肥厚,又是冠心病的重要發病因素。
(2)高血壓是腦溢血的重要發病因素,也是腦梗死的病因之一。
(3)高血壓引起腎小動脈硬化,導致腎功能衰竭、尿毒症。
(4)高血壓引起眼底動脈硬化、出血,導致視力障礙。
總之,高血壓的結果是引起心、腦、腎、眼等許多重要髒器的病變,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首要根源。因此我們必須特別重視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經常檢查血壓,盡早發現高血壓的早期症狀,盡早治療和控製早期高血壓。這對於保護中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6.高血壓的預防與保健
(1)中年人即使血壓不高也應每年測量血壓一次。
(2)高血壓患者都要長期與醫務人員合作,找出自身的發病危險因素(如吸煙、家族史、肥胖、體力活動少等),聽取醫生和健康教育人員的建議,采取預防保健對策,並堅持執行。
(3)高血壓患者均需要經常服降壓藥。降壓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長期服用,可以調整劑量,但要保持血壓穩定。不可血壓一下降就停降壓藥,血壓上升又服藥,血壓波動對健康很不利。
(4)高血壓患者應每月找有關醫生複查指導,不可自作主張,要把自己的感覺體會和想法如實告訴醫生。
(5)高血壓是可防可治可控製的疾病,關鍵在本人重視,加強自我保健,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必成為精神負擔。
7.高血壓的治療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耐心而積極的治療。要克服恐懼心理和悲觀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也要消除對血壓升高無所謂的麻痹大意思想。采取運動、飲食、精神、及藥物等綜合治療措施。
(1)一般性治療: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過度緊張。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體力勞動。當症狀多、血壓較高或有並發症時,可根據病情和工作性質適當休息或減輕工作。除非並發症使病人喪失勞動力,否則應盡量避免長期休養。要注意飲食的調節,以低鹽、低動物脂肪食物為宜。要限製飲食中的鈉鹽的攝入,避免進食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應多食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肥胖者應控製飲食;適當減輕體重。吸煙者必須戒煙,也要戒酒。應堅持適合個人身體情況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步行和做體操等。
(2)降壓藥物治療:高血壓病人經上述治療而血壓不下降者宜用降壓藥物治療。降壓藥物治療通常是采用長期服藥的方法,治療中可能會引起一些副作用的不良反應,要根據血壓水平和身體情況合理地使用降壓藥物,選擇抗高血壓藥物一般應遵循卜麵幾條原則:首先要對高血壓的程度進行摸底,然後作出是否需要藥物治療的決定。
治療高血壓的藥物種類繁多,但應在醫師指導下首選5類第一線的降壓藥物,即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移酶抑製劑以及α受體阻滯劑等,其他藥物可酌情選用。
首選第一線降壓藥,以作用時間長、副作用較少者為佳。
用藥期間應嚴密觀察劑量與降壓療效的關係以及藥物的副作用,根據醫生的指導酌情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
兼顧並發症及合並症的治療(如冠心病、糖尿病、血脂異常、腎功能不全、腦卒中等),並預防或緩和逆轉高血壓所致的心、腦、腎等器官損害,不以單純血壓降低為惟一目的。
用藥因人因病而異,根據年齡、性別、血壓水平、心血管病危險因素以及其他相關情況選用和調整藥物。
藥物一般宜從小劑量開始,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聯合使用降壓藥物,使血壓逐步下降。
降壓藥物一般均需長期用藥。
抗高血壓藥物應在醫師經常監測和指導下應用,不能單憑感覺用藥,否則會引起一些不良後果。
三、冠心病
冠心病是嚴重危害中年及老年人身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其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因此,中年時期應積極預防冠心病。
1.心髒與冠狀動脈
心髒是循環係統的重要動力器官,是全身血液循環的總樞紐和原動力。心髒不斷收縮與舒張,像抽水泵一樣,將壓力較低回流人心髒的靜脈血泵至壓力較高的動脈係統,不斷地供給全身各髒器組織以氧氣和營養物質。一個人的心髒在母體妊娠4~5個月出現胎心音時已開始跳動,出生後更是不停地跳動。心髒一旦停止跳動,生命也就告終。心髒之所以能這樣不停地跳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它必須經常得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這就要依靠從主動脈根部發出營養心髒身軀的動脈血管即左、右兩支“冠狀動脈”來實現。因此冠狀動脈的暢通無阻、供血充分是心髒正常工作的重要保證。反之,則會影響心髒的正常生理功能。
2.什麼是冠心病
由於供應心髒營養的左右兩支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發生粥樣硬化病變,引起冠狀動脈血管管腔狹窄甚至堵塞,影響了冠狀動脈循環的血流,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和影響心髒的功能從而產生的心髒病,稱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簡稱冠心病,國外又叫缺血性心髒病。其主要症狀包括心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顫動和心髒驟停(猝死)。
3
。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血膽固醇過高,血甘油三酯過高,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缺乏體力活動,肥胖,此外還與遺傳、體質、年齡和性別有關。上述各種因素中,除年齡、性別和遺傳因素是個人無法改變的外,其他大部分危險因素是可以通過個人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使用藥物治療等方式來加以調節和控製的。
4.易患冠心病的人群特點
(1)有冠心病或高血壓家族史者,特別是自己父母及同胞中有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者。
(2)中年以上的男性。
(3)患有高脂血症和高血壓者。
(4)身體肥胖者。
(5)長期吸煙、飲酒者。
(6)從事腦力勞動、平時缺乏體育鍛煉者。
(7)長期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者。
5.預防冠心病
前麵已經提到,肥胖和高血壓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預防冠心病首先就要從預防肥胖和高血壓做起。具體的建議是:
(1)注意飲食調配,控製體重,防止高脂血症:少吃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豬油、牛油、羊油等)、動物內髒(肝、腎、腦組織),其他如蛋黃、魚子等。
應食用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炒菜盡量用植物油。食用的米、麵不要過於精細。要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和豆製品。避免暴飲暴食,晚飯應進易消化食物,以免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
(2)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和運動鍛煉,這對於肥胖者、經常坐辦公室的中年人尤為重要。體力活動及運動可以促進全身及冠狀動脈內的血液循環,調節心血管功能,加強脂肪代謝,降低血脂。中年人可做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慢跑、保健操、打太極拳、散步等。冠心病患者應避免過於繁重或連續的體力活動。
(3)應積極治療、及時控製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綜合征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4)戒煙和節製飲酒。煙內含有煙堿(尼古丁),有使冠狀動脈痙攣的作用,還可使血壓升高、脈搏加快;酒也可使血液循環加快,血壓升高。
(5)常備緩解心絞痛的藥,以便隨時服用。若有持續疼痛或服藥不能緩解,應立即到附近的醫院急診。
(6)情緒樂觀,注意調整生活節奏。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起居盡量保持規律。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過度緊張。
(7)保持大便通暢和充分的睡眠。
四、心絞痛
心絞痛是冠心病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暫時缺血、缺氧引發心前區陣發性絞痛,輕重不等,一次發作持續幾秒到幾分鍾,病人要趕快坐下或躺下休息,含一片硝酸酯類藥後不久才會慢慢恢複。因主要是心前區或胸骨後短暫的陣發性疼痛故稱之為心絞痛。但也有不典型的發病,如疼痛主要在上腹部、頸及左肩部,或僅感胸悶、心前區不適。有的發病無明顯誘因,或在安靜臥位時發生,疼痛較重,持續時間很長,可超過1小時或數小時。硝酸酯類藥不能緩解疼痛,如發作頻繁持久而嚴重,可能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
1.發生心絞痛後的應急措施
心絞痛主要在勞累、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受寒、飽餐或大量吸煙飲酒等因素誘發下發病。因此,當心絞痛發作時應立即停止活動,就地休息,使室內空氣流通,保證環境安靜,一般在數秒至數分鍾內可自行緩解。若病情較重時,應迅速給予硝酸酯類藥物,如家中未備藥物時,可以指代針行穴位按摩。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直接按壓患者的內關,心俞,足三裏等穴位,每次10分鍾,家中備有氧氣者,可予輸氧。
心絞痛在給藥輸氧情況下,持續不緩解者;休息或熟睡時突然發作心絞痛,持續時間長,症狀重者;或以往有室壁瘤形成心肌梗死,心絞痛複發者,均應急請醫生就地治療待病情穩定後立即護送到醫院作進一步治療。
由於心絞痛的發生不可預測,因此心絞痛患者身上應隨身攜帶藥物,家裏要備保健盒,並學會使用保健盒內藥物,這樣可以有效而及時地控製心絞痛發作。保健盒內常備的藥物主要包括:硝酸酯類藥、心痛定、安定等。並應掌握其性能及其用法。
2.心率和心律失常
心髒是使血液不斷循環的動力器官,持續呈節律性收縮和舒張。心髒具有特殊的傳導係統,竇房結是正常心髒的起搏點,在整個傳導係統中,它的部位最高、自律性最強,正常心髒收縮舒張的節律受它控製,因此竇房結發出的自律性興奮而出現的心髒搏動稱為竇性心律,即正常心律。心率是心髒每分鍾搏動的次數,正常情況下竇房結每分鍾發出60~100/次激動,故正常成人的心率為60~100次/分。
當心髒自律性異常或激動傳導障礙時,可以引起心動過速、過緩或心律不齊,這些我們都稱之為心律失常。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見的原因是心髒本身的因素(如風心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髒病等)。一般心律失常服藥可以控製。
3.心肌梗死
是冠心病中較嚴重的類型。因冠狀動脈閉塞,血流中斷,引起心肌嚴重持久缺血,導致局部心肌變性壞死,臨床上表現為胸骨後或心前區疼痛,但比一般心絞痛更為劇烈持久,原有高血壓,而血壓突然下降等。嚴重者可表現為麵色蒼白、全身大汗、四肢發悸、氣短、咳嗽、咳痰、口唇發紺、不能平臥,呈急性左心衰竭表現。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也簡稱“急性心梗”。急性心肌梗死者絕大多數同時並發各種類型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髒破裂等,如不及時治療往往導致死亡。
4.心肌梗死病人的家庭保健
(1)急性心肌梗死後的第1周,病人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以後每周可逐漸增加一些輕微的活動至恢複較輕的工作。(如:在床上坐坐→在床邊慢慢活動→在室內走走→外出散散步等)。
(2)按時服藥,定期到醫院複查。由於急性心肌梗死愈後的第一年內死亡率很高,一年後死亡率才逐漸減少。因此要定期到醫院複查。第一年1~2個月複查1次,一年後每半年複查1次。
(3)要保持大便通暢。因為大便秘結必然導致屏氣用力,增加心髒供血的負擔,易引起心肌梗死的再次發生。
(4)注意精神上不要過分激動,體力上不要過分勞累,工作上不要持續緊張。
(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痊愈後還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繼續堅持服藥。因為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原因並沒有消除,許多誘發因素隨時都會出現。為了避免心肌梗死再次發生,必須堅持服藥。
(6)痊愈後還應進行一些適當的體力活動,以便促進心髒側支循環(通過冠狀動脈的側分支建立的新的循環途徑)的建立。
5.怎樣確定心髒驟停(猝死)及如何搶救心髒驟停是心髒突然喪失了泵血功能,導致循環完全停止的臨終狀態,臨床上叫猝死。
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並伴有抽搐,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膚粘膜發紺,血壓測不到。對於突然喪失知覺伴大動脈搏動消失患者,應考慮到心髒驟停(猝死)的診斷。心髒驟停(猝死)病人恢複生命的惟一希望在於發病6分鍾內在現場得到有效搶救(心髒體外按壓及人工呼吸)。因此此症突發後應立即進行初步急救。
現場心肺複蘇術的步驟如下:
(1)證實:迅速用各種方法刺激病人,確定是否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要采取“一看”即看形態、麵色、瞳孔;“二摸”即摸股動脈、頸動脈搏動;“三聽”即聽心音。證實病人心跳停止後立即進行搶救。
(2)體位:將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麵上或在病人的背後墊一塊硬板,盡量減少搬動病人。
(3)暢通呼吸道:其操作方法是仰額舉頜法:一手置於前額使頭部後仰,另一手的食指與中指置於下頜骨近下頦或下頜角處,如有假牙者應取出。
(4)人工呼吸:一般采用口對口呼吸,口對鼻呼吸(嬰兒)。吹氣頻率為12~20次/分;吹氣量為一般正常人的潮氣量,500~600毫升。
(5)胸外心髒按壓:在人工呼吸的同時,進行人工心髒按壓。術者左手掌根部按壓,肘關節伸直、手臂與病人胸骨垂直,借助身體重量,有節奏地按壓,每次使胸骨下陷3~4厘米,然後突然解除壓力,讓胸廓自行彈回,但掌根不要離開按壓處,每分鍾70~80次。
五、腦卒中
腦卒中是由於腦血管發生破裂或栓塞而引起顱內血液循環障礙和腦損害的一組疾病。由於此病的發生是腦血管意外出了毛病,故也稱作“腦血管意外”。腦卒中病人發病急驟,來勢凶猛,好像風一樣善變而莫測,所以祖國傳統醫學又稱之為“腦中風”。腦卒中最常見的症狀是昏迷、半身癱瘓、講話困難等。有人把各種原因造成的半身不遂、肢體癱瘓都叫做腦卒中,這是不夠準確的。例如,麵神經炎可以引起歪嘴,腦瘤、腦外傷等可以引起偏癱,但不是腦卒中。
1.腦卒中(中風)主要類型
腦卒中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出血性腦卒中,就是人們常說的腦出血或腦溢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都屬於這一類。另一類是缺血性腦卒中,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都屬孑此類。出血性腦卒中的原因多為高血壓、顱內動脈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這類卒中占總數40%左右;缺血性腦卒中是由於腦部動脈血管本身的硬化、狹窄,逐漸發展為阻塞;也可由心髒部位的栓子脫落後順血流流到腦內血管時阻塞,從而造成該部腦血流供應中斷,腦組織缺氧或壞死,這類腦卒中占總數60%~70%。
還有一種特殊的類型叫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叫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或“小卒中”。雖然它也屬於腦卒中的範疇,但由於腦缺血是暫時的,沒有形成完全性的血管堵塞,一般可在24小時內恢複正常。
除上述類型外,其他如炎症、血液病、惡性腫瘤以及空氣、脂肪進人腦血管形成栓塞均可引起腦卒中。
2.腦卒中(中風)預兆特征
腦中風雖然發病急驟,使人猝不及防,但在發病前多數必然有一個或長或短的病理演變過程。因此,大多數病人在發病前多少會感覺一些身體不適的前驅症狀。這種前驅症狀就是腦中風的先兆。人們如果掌握這方麵的知識,及時采取防範措施,再結合平時注意飲食、控製血壓、加強鍛煉、戒煙少酒等就可大大減少腦中風的發生。腦中風發生前最有意義的危險信號來自於短暫性腦缺血發生,主要表現為:
(1)突然出現頭暈,目眩,或突然跌倒。這些症狀有時也會伴隨著視覺方麵的改變,如出現複視,幻覺等。
(2)突然出現一過性黑朦現象。即突然出現眼前發黑,看不見物體,數秒或數分鍾即恢複常態,此時既沒有惡心,頭暈,也無任何意識障礙。黑朦現象,可能是由於顱內血液動力學改變或微小血栓通過視網膜動脈所引起的。所以黑朦出現被視為腦血管病的最早報警信號。
(3)短暫性視力障礙,即視物不清,或視野缺損(視野中有一部分看不見物體),視力多在1小時內自行恢複,它被看做是較早的中風預報信號。
(4)突發性一側肢體無力,活動不靈(如站立時一條腿突然感到無力,閃了一下,但馬上又正常了;吃飯時拿筷子的手或端碗的手突然感到手握不住東西,筷子或碗從手中滑了下來。)走路跌跤或暈倒。或同時伴有說話不清,流口涎,幾分鍾後可完全恢複常態,這是已經硬化的頸動脈扭曲、狹窄,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誘發一過性腦缺血的症狀。
(5)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已經出現了一過性偏癱或單癱,伴有或不伴有失語,隻是持續時間短暫,多在24小時內完全恢複,這是進展性腦中風和完全性卒中的先兆。
(6)整天昏昏沉沉,困乏無力,呈嗜睡狀態。腦缺氧,特別是呼吸中樞缺氧時,會引起人嗜睡。當腦動脈硬化逐漸加重,管腔愈來愈狹窄,腦缺血缺氧加重,特別是在缺血性中風發作前人特別嗜睡。千萬不能忽略這種信號。
(7)少有的嚴重頭痛,惡心嘔吐。
(8)短暫的意識喪失,性格改變和智力的突然變化(如突然喪失判斷力或者出現少有的健忘等)。
如果出現上述任何一種征兆,都必須立即請醫生或及時到醫院進行全麵檢查,明確診斷後,抓緊治療,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則可避免中風症的發生。
3.有人發生腦卒中該怎麼辦
腦卒中的發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場所。一旦發生腦卒中,病情進展很快,緊急搶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所以掌握搶救腦卒中患者的知識很有必要。
首先,發現病人突然發病不要驚慌失措而應保持鎮靜,派人速請醫生前來搶救或立即送醫院診治。
第二,掌握正確的搬運方法,不要急於從地上把病人扶起,最好兩三個人同時把病人平托到床上,頭部略抬高,應避免震動。對於嘔吐病人應將頭部側向一側,解開病人衣領並取出假牙,用紗布或手帕墊手上,將病人舌頭拉向前方,以保持氣道通暢,以免嘔吐物誤吸人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病人出現氣急,咽喉部痰鳴等症狀時,可用塑料管或橡膠皮管插入到病人咽喉部另一端用口吸出分泌物。
第三,轉送病人時要用擔架臥式搬抬,切忌用椅子搬運。如果病人從樓上抬下,要頭部在上腳朝下抬,這樣可減少腦部充血,整個搬運過程,動作要輕柔穩健,盡量減少震動。在救護車內,應輕輕托起頭部或上半身以減輕車輛行走中的震動。不要隨意讓病人坐起和站立。任何過多的活動都會使病情加重。
六、動脈硬化
1.何謂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是指由不同原因引起脂質代謝紊亂,脂質(膽固醇等)長期增高並沉積於動脈血管內壁。沉著於動脈壁的脂質刺激動脈壁使動脈血管壁增厚及纖維化增生和鈣化,逐漸使血管變硬、彈性減退、嚴重時使管腔變狹窄甚至阻塞。由於內膜增厚發展成粥樣病灶或纖維脂質斑塊,故動脈硬化多指動脈粥樣硬化。
2.引起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些(1)高脂血症:動脈粥樣灶內大量沉積的膽固醇及膽固醇脂主要來自血液中的脂蛋白;35~44歲中年人,血清膽固醇超過6.86mmol/L者,其冠狀血管病發生率比血清膽固醇低於5.7mmol/L者高出5倍。
(2)高血壓:高血壓病人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較血壓正常者高4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人60%~70%有高血壓。
(3)吸煙:吸煙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達2~6倍,且與每天吸煙支數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本病發病率較無糖尿病者高2倍。
(5)年齡: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見,49歲以後進展較快,但青壯年也可患病。
(6)職業:從事體力活動少、腦力活動多、經常有壓力工作的人較易患本病。
(7)肥胖:超標準體重、以及體重迅速增加者易患本病。
(8)其他:微量元素鉻、錳、鋅、釩、硒的攝入量減少,鉛、鋁、鈷的攝入量增加,A型性格,動脈壁內酶的活性降低,維生素C缺乏等因素都是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
3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最常見的類型。由於動脈硬化為緩慢隱匿地發展,可以長期無任何症狀,因此在早期常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一般在20歲左右即可開始有腦動脈彈性逐漸減退的趨勢,40歲以後逐漸明顯,50歲以後會出現早期症狀。因此,為了保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早期發生動脈硬化,最好從兒童時期起就要開始預防,從小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勞逸結合與精神調節: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精神緊張、煩惱焦慮,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用腦過度。
(2)合理飲食:限製脂肪攝入量,總熱量勿過高,維持正常體重,40歲以上者尤應預防發胖。攝入動物脂肪不宜過多,少吃肥肉和大油。飲食宜清淡,可多吃一些含不飽和脂肪酸,富含維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如魚肉類、植物油、豆製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的維生素和鉀、鈣等有益營養素及植物纖維的供應。鹽的攝入應適量(6~8克/天)。
(3)不吸煙,少飲酒或不飲酒。
(4)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活動: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體力活動。可幫助改善血液循環,增強體質和防止肥胖。
(5)對於有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宜及早注意血壓及血脂的變化,早期采取預防措施。
七、高脂血症
1.什麼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如膽固醇、甘油三酯)超過正常高限的一種病症。由於血漿脂質為脂溶性,必須與蛋白質結合為水溶性複合物而運轉達全身,故高脂血症常表現為高脂蛋白血症。臨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2引起高脂血症的因素及預防
血脂水平的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飲食、運動和體力活動、肥胖(超重)、飲酒、吸煙、年齡、性別、精神情緒及應激、激素、藥物、疾病、季節等等。
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高脂血症主要應做到以下幾方麵:
(1)避免增高血脂的危險因素:如飲酒、吸煙等。
(2)調整飲食習慣,采用低脂飲食。
(3)控製體重。
(4)適當參加體育運動和體力活動。
(5)避免過度精神緊張。
為什麼說腫瘤是悄然而至的魔鬼
一、概述
腫瘤是全人類的公敵,各國每年為攻克癌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全世界每年有六百多萬人患癌症,五百多萬人死亡,而且癌症死亡率在逐年上升。我國70年代每年每10萬人中約84人死於癌症,90年代初每年每10萬人中死於癌症數已達到110人以上,目前,我國每分鍾就大約有2人死於癌症。而且多數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高,到中年期便出現一個發病高峰。中年人易患的腫瘤主要有: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大腸癌、宮頸癌、食管癌、鼻咽癌等。因此,中年人了解腫瘤的防治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1.腫瘤與癌症
腫瘤是人體組織和器官的細胞在一定內外因素(放射線、病毒、化學物質、情緒……)作用下產生的一種不按機體需要的病理性異常增生。這種異常增生一旦出現,即使外界致病因素被排除或停止作用,腫瘤仍然會按其自身規律繼續發展,直至危及人的生命。腫瘤和別的疾病區別的顯著特點是表麵看腫瘤一般都有個腫塊。
根據腫瘤對人的危害程度,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生長慢、不會轉移,腫瘤細胞在顯微鏡下觀察與正常細胞相似。惡性腫瘤生長快可以從一處轉移到其他部位。癌屬於惡性腫瘤中的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惡性腫瘤根據來自不同組織而有不同的命名。如凡以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癌;間葉組織和淋巴造血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胚胎或神經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則稱為母細胞瘤。由於癌的發生率比肉瘤或母細胞瘤高得多,且非常普遍,因此,人們習慣地把癌症作為惡性腫瘤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