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飲食中,有的人認為隻有吃肉才能補充營養,其實這一想法是非常片麵的,也是不科學的。肉雖好,但蔬菜對人體的營養價值也不容忽視。
蔬菜在膳食寶塔中所占的比例僅次於糧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指出,成人每天應攝人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最好達到一半。“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為什麼這麼評價青菜呢?
這是因為,雖然肉和主食可以給人體提供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蔬菜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最重要來源。蔬菜中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含量十分豐富,而維生素C不能在體內儲存,隻有靠每一天吃新鮮的蔬菜,才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蔬菜含鉀、鈣、鎂等礦物質較多,它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能夠及時和肉類、蛋類分解產生的酸進行中和,對維持體內的酸堿平衡也是非常有益的。此外,蔬菜還能提供豐富的植物化學物質,這些顏色各異的物質能夠幫助人體抗氧化、延緩衰老。由此看來,“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這一說法是非常科學的。
蔬菜和人體的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蔬菜中豐富的胡蘿卜素,能在體內轉變為維生素A,這對維持一個人正常的視力和皮膚粘膜的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少蔬菜還含有芳香油和有機酸等特殊成分,如蔥、蒜含有辣椒素,薑含有薑油酮等,能刺激食欲,增強人體內分泌功能,有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具體來說,青菜中生菜的熱量低,是減肥者的首選;空心菜可通便,預防貧血、口腔炎;油麥菜可降低膽固醇、治療神經衰弱,鎮痛、催眠;菠菜,富含維生素C,促進鐵的吸收,養血補血;卷心菜富含氨基酸等元素,健胃補腎;芥藍對胃癌細胞以及細胞癌化有抑製作用;小油菜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可降低患上癌症的危險;香菜具有利尿、維持血糖含量、預防癌症等作用。
在炒青菜時,一定要把蔬菜的營養價值給炒出來。如果炒過了,不但味道不好,色澤不對,營養價值也會隨之降低。炒青菜的關鍵,就是要把握好火候和加鹽的時間。首先把油加熱到略微冒煙,然後再放入青菜急炒,不停翻動,直到青菜顏色變成半熟時再放鹽,因為過早放鹽會使青菜出水。當青菜溢出少量湯汁時,加入調料,不可蓋鍋。炒青菜時,要遵循十二字訣:
“猛火快炒,寧可偏生,不可過火。”否則,維生素C就會損失殆盡。
除此之外,青菜雖然有很多好處,但也並不是多吃就好,要根據自身的情況適量食之。因許多新鮮蔬菜均含有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這些蔬菜對身體沒有什麼不良影響,但如果煮熟後放置過久或醃製時間太長,蔬菜裏的硝酸鹽被還原菌還原為亞硝酸鹽時,食人過量就會引起中毒。當一個人的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時,那麼人體腸內的硝酸鹽還原菌將會大量地繁殖,此時人若食入蔬菜,即使這時的蔬菜非常新鮮,也有可能會導致人體中毒而引起腸原性紫紺。
當發生腸原性紫紺時,亞硝酸鹽引起人體血液中無攜氧能力的高鐵血紅蛋白劇增,進而會造成一個人的機體缺氧,因此就會表現出相應的各種症狀。食菜引起的腸原性紫紺多在餐後1~3小時很有可能會起病,輕者除黏膜、指(趾)甲呈灰藍色外,無其他症狀。重者可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氣促、血壓下降等症狀,皮膚、黏膜及指(趾)甲呈藍褐色。嚴重者可出現神誌不清、昏迷、驚厥、呼吸困難、心律不齊、瞳孔散大。如不及時搶救可發展為呼吸和循環衰竭。
所以,在食用青菜時,最好能將青菜一次性食完,如若食用不完最好處理掉。另外,對於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的人來說,應少食青菜為宜。
相關鏈接霜打的青菜味更美
青菜裏含有澱粉,澱粉不僅不甜,而且不容易溶於水。但是到了霜降後,青菜裏的澱粉在植株內澱粉酶的作用下,由水解作用變成麥芽糖酶,又經過麥芽糖的作用,變成葡萄糖。葡萄糖很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且是甜的,所以青菜也就有了甜味。那麼,為什麼這種變化出現在冬季呢?那是因為由於青菜的植株內澱粉變成葡萄糖溶解於水,細胞液中增加了糖分,細胞液就不容易破壞,青菜也就不容易被霜打壞。由此可知,冬天青菜變甜,是青菜自身適應環境變化、防止凍害的現象。在霜降的季節裏,其他蔬菜如菠菜、白菜、蘿卜等吃起來味道甜美,也是同樣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