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1 / 1)

在我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湯是既富於營養又最易消化的一種。美國營養學家的一項調查表明,在6萬多例接受營養普查的人中,那些營養良好的人,正是經常喝湯的人。

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猶如一條通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或進一點水),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吃飯間,中途不時進點湯水也有益的。因為這有助於食物的稀釋和攪拌,從而有益於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若飯前不喝湯,吃飯時也不進湯水,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這時才喝水,反而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有營養學家認為,養成飯前吃飯時不斷進點湯水的習慣,可以減少食道炎、胃炎等的發生。那些常喝各種湯、牛奶和豆漿的人,消化道也最易保持健康狀態。

所以,“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這句養生諺語,是有科學道理的。

飯前喝湯有很多好處,但有人認為喝湯是個人的習慣,似乎沒有什麼學問,其實,飯前喝湯是門大學問。

1湯的溫度要適宜

喝50℃以下的湯更適宜。有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湯,其實人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隻能忍受60℃的溫度,超過此溫度則會造成黏膜燙傷。雖然燙傷後人體有自行修複的功能,但反複損傷極易導致上消化道黏膜惡變。經過調查發現,喜喝燙食者食道癌高發。

2應喝“混合湯”每種食品所含的營養素都是不全麵的,即使是鮮味極佳的富含氨基酸的“濃湯”,仍會缺少若幹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因此,提倡用幾種動物與植物性食品混合煮湯,不但可使鮮味互相疊加,也使營養更全麵。

3喝湯也要吃湯裏的食物有人做過檢驗,用魚、雞、牛肉等不同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後,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隻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湯裏的食物中。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留在湯裏的食物吃起來口感雖不是最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更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因此,除了吃流質的人以外,應提倡將湯與湯裏的食物一起吃下去。

4不要用湯泡飯吃用湯泡飯這種習慣非常不好。日久天長,還會使自己的消化功能減退,甚至導致胃病。這是因為人體在消化食物中,需咀嚼較長時間,唾液分泌量也較多,這樣有利於潤滑和吞咽食物。湯與飯混在一起吃,食物在口腔中沒有被嚼爛,就與湯一道進了胃裏,這不僅使人“食不知味”,而且舌頭上的味覺神經沒有得到充分刺激,胃和胰髒產生的消化液不多,並且還被湯衝淡,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吸收,時間長了,便會導致胃病。

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和湯,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來決定的。有胃病等消化器官不良的,飯前不要喝湯,否則易加重消化不良的症狀。正常人還是飯前喝湯比飯後喝湯更健康。

飯前喝湯有益健康,並不是說喝得多就好。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適當多些,因一夜睡眠後,人體水分損失較多。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鍾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總之,進湯以胃部舒適為度,切忌“狂飲”。

做湯時,最好選擇低脂肪食物做湯料:要防止喝湯長胖,應盡量少用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做湯料,如老母雞、肥鴨等。即使用它們做湯料,在燉湯的過程中,也要將多餘的油脂撇出來。瘦肉、鮮魚、蝦米、去皮的雞或鴨肉、兔肉、冬瓜、絲瓜、蘿卜、魔芋、番茄、紫菜、海帶、綠豆芽等,都是很好的低脂肪湯料,不妨多選用一些。

貼心叮嚀減肥喝湯的時間有講究

常言道:“飯前喝湯,苗條健康”,“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吃飯前先喝湯,讓胃部分充盈,可減少主食的納入,從而避免熱量攝入過多。相反,飯後喝湯是一種有損健康的吃法。一方麵,飯已經吃飽了,再喝湯容易導致營養過剩,造成肥胖;另外,最後喝下的湯會把原來已被消化液混合得很好的食糜稀釋,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早、中、晚哪一餐更適合喝湯呢?有專家指出,午餐時喝湯吸收的熱量最少。因此,為了防止長胖,不妨選擇中午喝湯;而晚餐則不宜喝太多的湯,否則快速吸收的營養堆積在體內,很容易導致體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