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小兒不蹦跳,必定有病鬧(1 / 1)

“小兒不蹦跳,必定有病鬧”,意思是說孩子蹦蹦跳跳好,不但可以防治疾病,還可以強身健體;孩子如果不蹦不跳的話,一定是生病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靜”下來並不是件好事,“動”起來才正常。

蹦蹦跳跳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孩子開始走路了,你會慢慢發現,他們已經不能滿足原來的慢慢走路,而是逐漸加快腳步,並且伴隨著身體平衡能力的日趨成熟後,開始蹦跳了。

孩子天生就愛蹦蹦跳跳,爸爸媽媽看到孩子這樣做的時候,往往也隻是付之一笑,把它當做再簡單不過的遊戲。如果你注意到蹦跳給孩子帶來的諸多好處,就能讓它成為一項健康快樂的“專項運動”。

通過蹦跳,孩子會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全麵的認識。不用你說,他也會知道原來除了走路,自己的小腳、小腿還可以做這麼多有意思的事情。於是他便愛上了蹦蹦跳跳的遊戲,甚至不知疲倦。隨後他會慢慢發現,原來控製自己身體的感覺是這樣美妙,自己一天比一天靈活強壯,可以讓自己保持平衡不摔倒,還可以通過自己的能力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總之,這個過程是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也是自我意識強化的過程。

也許你會擔心“孩子總是這麼蹦蹦跳跳,會不會影響他安靜地思考呢?”可是專家的建議正好相反。德國的教育專家指出,隻有充分的運動,才能讓孩子提高自我意識,學會控製自己,才能學會安靜和集中注意力。因此,我們應該學會激發孩子對蹦跳的興趣,讓他的這種天性得到盡情的發揮。

那麼,如何對孩子施行蹦跳訓練呢?這得根據孩子的年齡與運動能力的發育情況來定:

1十個月左右

孩子開始嚐試站立,此時家長可扶孩子站立起來,並用手托住其兩側腋窩,孩子將會借力用兩腳頻頻跳躍。

2一歲半後

可在床上或光潔的地板上放一適度高的坐墊,讓孩子站在坐墊上往下跳。

3兩歲後

兩歲後,孩子的運動能力明顯增強,可做“兔跳遊戲”,即家長在前麵雙腳跳動作示範,孩子模仿著向前跳;或者家長兩手拉著孩子的小手,讓他借力向上跳,謂之“拉手跳”。

4三歲後

三歲後,孩子完全能夠獨立地進行各種彈跳活動了,花樣也可多起來,除了跳繩、舞蹈外,還有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水等。家長可根據他的愛好,鼓勵他選擇一種或幾種交叉練習,每次10分鍾就夠了。

有些家長擔心蹦跳多了會造成孩子腦損傷,其實完全不必擔心。因為人在彈跳時,雖然受到很大的外力衝擊,並且這種衝擊力確有從下肢傳向腦部的趨向,但人體骨骼關節的構造十分巧妙,擁有一係列緩衝裝置,完全能將這種衝擊力予以緩衝、化解,保證大腦安全無恙。

因此,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孩子蹦跳,隻會健身、健腦而不會損腦。當然,做一些安全防衛方麵的準備也是必要的。家長不妨站在旁邊放手不放眼,以避免發生意外。

相關鏈接父母嗬護孩子常見的錯誤行為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孩子就是全家的小太陽,所以孩子都是備受嗬護的;但是父母不適當的愛護,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潛在的健康危害。對於以下這些常見的錯誤行為,作為父母,一定要有所注意:

給寶寶保暖過度;摟著寶寶一起睡覺;讓寶寶躺著喝奶;寶寶醒著時剪手指甲;外出回來就和寶寶親熱;奶瓶沒消毒就給寶寶喂奶;隨便給寶寶玩具;寶寶的衣服和大人衣服一起洗;室內溫度過高;給寶寶吃過多的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