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科學合理的運動能改善我們人體各個係統的功能,從而起到祛病延年、健康長壽的目的。健康諺語“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對於我們養生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說不管天氣多冷或多熱,我們都應該堅持鍛煉身體,這樣才能使身體更好地獲得“順四時、適寒暑”的能力。
其實,在炎熱的夏季,不願意鍛煉身體的人,越是怕熱就會越覺得熱,而越不活動,肌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就會越差。當我們在熱環境下鍛煉時,就能使身體皮下的毛細血管擴張,體腺開放加速,散熱能力得以提高,肌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會更強。所以,很多專家都提倡“夏練三伏”。
“冬練三九”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因為冬季怕冷就懶得出去鍛煉身體了,那麼他抵禦冬季疾病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因此,即使是在三九天、三伏天,我們也應該堅持鍛煉身體才對。
那麼,“三九”和“三伏”是什麼意思,指的是哪些天?
我們通常所形容的“寒冬臘月”、“三九嚴寒”是從冬至開始算起的。所謂“三九”指的是從冬至算起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這中間的一段時間。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地麵獲得的太陽光照是最少的。但冬至不是氣溫最低的一天,冬至過後,盡管太陽光照時間開始增加,但地麵熱量的支出仍大於收入。所以,地麵氣溫繼續降低,到了地麵吸收到的太陽輻射熱量等於地麵散發的熱量時,天氣才達到最冷的時候。
三伏天是夏季裏最熱的時期。“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按夏曆(農曆)的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即前麵的第一個字是“庚”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綜合起來稱之為“三伏”。由於末伏在立秋之後,所以,我國不少地方有“秋後一伏”的說法。
從初伏到中伏,時間固定是10天為一伏;從中伏到末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末伏為10天。
三伏期間,太陽輻射到地麵上的熱量要比由地麵向天空中散發的多,而且大氣溫度持續上升,所以,此時是全年中最熱的階段。在三伏天裏,高溫悶熱,人體消耗量特別大,各器官的衰老比其他季節也更為明顯。如果人們在這一時間也能夠堅持鍛煉,那麼相對來說,抗衰健體的效果將更加顯著。
需要指出的是,對於老年人來說,“冬煉三九,夏練三伏”就有些不太適宜了。我們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溫高,氣壓低,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老年人的健康顯然是不利的;而三九嚴寒天也是不適合老年人外出鍛煉身體的。
老年人隨著髒器功能的減退,其體內的水分也比年輕人少15%左右。老年人若想在三伏天裏鍛煉身體,一定要選擇天氣較為涼爽的清晨和傍晚;三九天裏,則應選擇較為溫暖的日子。鍛煉前要喝些水,出汗多的時候還要吃些水果或者喝些果汁以補充鉀,在運動時最好是能隨身帶些急救藥品。如果出現頭暈、心慌、胸悶或肢體麻木等症狀,則要停止鍛煉並及時上醫院就診。
對於其他人群來說,在三九和三伏天裏鍛煉身體,也要選對運動的時間,以防止因氣候過度炎熱和寒冷而傷害到身體。
貼心叮嚀夏季運動注意事項
在夏季進行運動,有助於提高身體抵禦疾病的能力,有助於身體健康。
在夏季鍛煉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適量飲水劇烈運動後,很多人喜歡食用冷飲,但食用過多的冷飲,會使機體突然性的內冷外熱而失去平衡,影響健康。在出汗後盡情大量喝水也對身體不利,因為這會突然加重心髒負擔,也會導致胃液稀釋影響消化,並引發多種疾病。所以,在運動後,不要過多食用冷飲,飲水也要適量。
2注意護膚高溫和紫外線對皮膚會造成傷害,所以要經常清潔皮膚,還應適當選用防曬護膚品,減輕烈日暴曬的不利影響。
3不要立即降溫鍛煉後全身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增加,皮膚中的毛細血管大量擴張以利餘熱散發,此時如果馬上洗澡或吹電風扇,毛細血管馬上收縮,汗腺遇冷也會關閉,這會使人感到更熱不可耐,並易患傷風感冒等疾病。
4預防中暑夏日運動,人的體溫會突然急劇升高,又沒法通過流汗散熱,頭痛、頭暈、心神不定等者症狀便隨之而來,濕度較高時則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在夏季運動時,一定要從低運動量開始,讓身體慢慢適應天氣。要避免長時間在烈日下運動,如果出汗較多,應及時補充水分與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