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與藥物不同,藥物重在治病,見交往快;藥膳多用以養身防病,見效慢。藥膳雖有治病作用,但藥膳不能代替藥物療法,要正確對待藥膳與藥物的關係。對慢性病,老年病,部分男科、婦科、兒科疾病的和善調理與治療作用又優於藥療。因此,藥膳的食用要有針對性,針對不同的疾病和疾病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藥膳配方。中醫藥膳研究會研究證明,藥膳的食用有四大原則:
第一,辯證施膳。
中醫有個說法,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這就說明了辨證的重要性,意思是說,同一種疾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處於不同的病程階段,其證候性質不一樣,陰虛者當滋陰;陽虛者當溫陽,治療方法,選方用藥截然相反。這就是同病異治。不同的疾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若其證候性質相同,是陰虛的則滋陰,是血瘀的則活血,治療方法,選方用藥可以完全相同或是大致相似。這就是異病同治。可見中醫治病,重證輕病。藥膳治病,本是中醫治療手段的一種,無疑應當重視辨證了。
按照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證的分類很多,按八綱辨證有表裏、寒熱、陰陽、虛實的不同,按髒腑辨證有心、肝、脾、肺、腎以及六腑證的不同。作為選擇藥膳的依據,我們這裏僅把最主要、最常見的證型作一概述,尤其著重於藥膳常用的虛證的描述。
氣虛證:氣短自汗,懶惰,語音低微,麵色白光白,肢體倦怠,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大無力。五髒氣虛還各兼見不同症狀,如見到喘咳,氣短,痰多清稀,易於感冒,為肺氣虛,可選用黃芪燉老母雞等補肺氣;如氣虛證兼見食少,便溏,食後脘脹,內髒下垂,失血過多,為脾氣虛,可選用人參蓮子大棗煮粥等補脾氣;如氣虛證兼見心悸,氣短,心前區悶滿或痛,脈結代或細弱,為心氣虛。可選用人參、西洋參、刺五加等製作藥膳補益心氣;如氣虛證兼見疲乏不能耐勞,膽怯,頭身麻木等症,為肝氣虛。可選用遠誌,酸棗仁等製作藥膳補益肝氣;如氣虛證兼見腰腿酸軟,小便頻清,甚至失禁,為腎氣虛。可選用英絲子、五味子等溫腎化氣。
血虛證:麵色萎黃或淡白,唇舌指甲色淡,毛發枯落,舌質淡,脈沉細。血虛證常見於心肝二髒。如血虛證兼見心悸,煩躁,健忘,失眠多夢,脈細或結代,為心血虛。可選用夜交藤、合歡花、柏子仁等製作藥膳補養心血;如血虛證兼見驚惕頭暈,易怒,目暗,肢體麻木震顫,經少經閉,脈細弱,為肝血虛。可選用當歸燉烏骨雞、阿膠豬肝羹,酸棗仁粥等補養肝血。
陰虛證:潮熱盜汗,心煩失眠,口幹咽燥,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如兼見咳嗆無痰,咽幹聲啞,為肺陰虛。可選麥門冬、沙參、梨子、冰糖等製作藥膳滋養肺陰;如陰虛證兼見舌尖紅或口舌生瘡為心陰虛。可選用生地、玉竹等製作藥膳滋養心陰;如陰虛證兼見驚惕頭暈,易怒,為肝陰虛。可選用山萸肉、女貞子、枸杞子等製作藥膳滋養肝陰;如陰虛證兼見腰疼,下肢酸軟,耳鳴耳聾,發脫齒搖,夢寐遺精,眩暈健忌等症,為腎陰虛。可選用熟地黃、桑寄生、枸杞子等製作藥膳滋養腎陰;如陰虛證兼見不思飲食,大便燥結或幹嘔呃逆,為脾胃陰虛,可選用太子參、麻仁、麥門冬等製作藥膳滋養脾胃之陰。
陽虛證:形寒怕冷,四肢不溫,舌質淡,胖潤齒痕,脈細弱等症。如兼見心氣虛證侯,為心陽虛,可選用桂枝、炙甘草等製作藥膳溫振心陽;如陽虛證兼見脾氣虛之症狀及腹中冷痛,口泛清水,白帶清稀而多,為脾陽虛。可選用幹薑、白術等製作藥膳溫補脾陽;如陽虛證兼見腰疼,下肢酸軟發涼為腎陽虛。可選用附片、肉桂等製作藥膳溫腎壯陽;如腎陽虛兼見耳鳴耳聾者,可配淡菜補腎陽,充髓海;如腎陽虛兼見發脫齒搖者,可選用何首烏等溫腎固發;如腎陽零證虛見大便溏泄、完穀不化者,可選用山藥,幹薑等配合溫腎止瀉;如腎陽虛證兼見浮腫,夜尿多,可選用益智仁、五味子等製作藥膳縮泉固腎;如腎陽虛證兼見滑精,可選用金櫻子補腎固精;如腎陽虛證兼見陽萎,早泄,可選用鹿茸、淫羊藿、韭子等製作藥膳溫腎助陽。
第二,因人施膳。
所謂藥膳的因人而宜,是指根據人的自然狀況如年齡、體質、性別、職業等方麵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藥膳。這些因素中尤其是體質顯得更為重要。
首先,人的年齡不同,其生理狀況有明顯的差別。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選擇藥膳養生當然有所區別。古醫書《黃帝內經》就這樣描述過小兒、壯年、老年均不同之處,所謂“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
中醫認為,小兒的生理特點是,生機旺盛,髒腑嬌嫩,氣血未充,選擇藥膳著重在養,以飲食為主,做到營養充足,合理多樣,保證其正常發育的需要即可。一般生長發育正常的小兒,無需刻意服用補藥藥膳,隻有稟賦薄弱,體虛多病生長遲緩者,可以適當服用補益藥膳。
中年人的生理特點是:氣血旺盛,髒腑堅強,營衛調和。現代醫學認為,中年以後,無論從體力還是從腦力上,一方麵是穩定而健全的時期,一方麵又進入了某種生理的衰退過程。事實上,如果把35歲至55歲定為中年期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機體的各個方麵都已開始走下坡路,祖國醫學曾說“人年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有專家指出,三十歲後,人體的多種機能便開始減退,大體上每增長一歲,減退1%。因此,中年期,是人生拋物線由頂點開始下降的轉折時期,也是多事之秋,機體的各個方麵需要進行調整,所以,中年人利用藥膳進行養生時,著重在調,可以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選擇具有調適作用的藥物製作藥膳,或用調理氣血的藥物如陳皮、佛手、赤芍、川苔、紅花、當歸等,或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酉洋參、刺五加、黨參、黃甚、玉竹、黃精、麥冬、天冬、生地、沙參、蟲草、枸杞子、肉蓯蓉等對抗早衰的到來。但要注意不要濫補,以調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