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水產本草(2 / 3)

4.鯧魚500克,刮鱗去內髒,加調料煮食,開胃健脾補血。

5.鯧魚1條250克,蠶繭殼10枚,共煮熟,調味後吃魚喝湯,連續數周,適用於體虛腎虧、陽痿早泄。

“食用禁忌”

古稱鯧魚子有毒,吃之令人瀉痢,不可食用。鯧魚含膽固醇較高,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患者不宜過食。鯧魚不宜用牛油、羊油煎炸。

鳳尾魚

[來源]

鳳尾魚因尾部細尖似刀又稱刀魚。屬於鱭類,為洄遊魚類,平時生活在海裏。體背和頭部稍帶灰黑色,側麵和腹部銀白色,體扁而狹長,形狀酷似短刀。

鳳尾魚全身銀白,狹長側薄,頗似尖刀。遊速比燕子還快,有“刀鱭似箭”之說。刀魚棲息近海,每年春暖花開時,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產卵洄遊,形成一年一度的漁汛。主要分布長江中下遊及附屬湖泊,以浮遊動物及小魚為食。

[異名]

刀魚、刀鱭。

[性味歸經]

溫、甘。歸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養胃。主治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致瘦弱無力,食減腹脹,呃逆喘促,消化不良,病後體弱。

“藥膳本草偏方”

1.鳳尾魚適量,加調料煮熟食,適用於氣衰體虛無力。

2.鳳尾魚加蔥、薑共煮食用,適用於食少腹脹。

3.鳳尾魚30克,穀芽12克,炒扁豆9克,陳皮6克,水煎服,每日2次,連服數日,適用於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

4.鳳尾魚500克,刮鱗去內髒切段,投入以6克豆豉燒沸的水內,加生薑、胡椒粉少許,煮至魚熟食用,適用於脾胃虛寒。

5.肺癌患者接受化療時,經常以鳳尾魚佐餐,可提高對化療的耐受力。

6.鳳尾魚搗爛,加少許冰片,外敷,適用於癰疽痔漏及瘡癤。

“食用禁忌”

凡濕熱內盛。或疥瘡瘙癢患者忌食。

黃花魚

[來源]

黃花魚又名石首魚、黃魚等,我國重要種類有大黃魚、小黃魚、梅童魚等。大黃魚成體長約40~50厘米,小黃魚成體30厘米以下。體背黃色,頭大,尾巴狹窄,棲息在外海,春季遊回近海產卵,鰾能發聲。產於我國黃海、渤海一帶。兩者均生活於海洋,魚頭有兩顆石狀枕骨,動物學上叫耳石,長在內耳裏麵,遊水時起平衡作用。

大、小黃魚的營養均很豐富,與帶魚同被列為我國的三大海產之一。

[異名]

黃花魚、石首魚。

[性味歸經]

平、甘、鹹。歸胃、腎二經。

[功效主治]

開胃消食,健脾益氣,調中填精。主要適用於體虛乏力,麵黃贏瘦,目昏神倦,納食減少,肺結核,頭暈失眠,結石症,癌症。黃魚營養豐富,所含的營養成分非常適合於患慢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長期服用。

“藥膳本草偏方”

1.黃花魚250克,蓴菜30克,煮濃湯,時時服食,適用於久病體虛、少氣乏力、納食減少。

2.黃花魚250克,茶葉、杏仁各3克,煮熟服食,適用於目眩、頭痛。

3.黃花魚剖腹去腸雜,生薑3片,蔥3根,共燉食,適用於胃病。

4.黃花魚、海參各適量,同煮服食,適用於體虛納呆、陽痿早泄。

5.黃花魚魚鰾、懷山藥、百合各適量煎服,適用於肺結核。魚鰾200克,以文火燉成膏狀,分4日服,每日2次,適用於鼻血或牙齦出血。

6.黃花魚魚鰾膠、金針菜各9克煮食,適用於頭暈失眠。取魚鰾以香油炸酥,研細,每取5克,日服3次,適用於食道癌及胃癌的輔助治療。

“食用禁忌”

痰熱素盛、易發瘡瘍之人不宜多食黃花魚。黃花魚不可用牛油、羊油煎炸。

烏賊魚

[來源]

烏賊魚又名墨魚,名為魚實非魚類,屬烏賊科為無脊椎軟體動物。寒冬潛入深水底,春暖時成群結隊遊向近海岸淺水處。它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就是腹部生有一墨囊,一旦遇到強敵進攻,便從墨囊內放出濃厚的墨汁,把周圍的海水染成漆黑,隨即從煙幕裏逃之天天,這也就是墨魚名稱的來曆。又因其頭部有觸腕似纜,遇到風浪時可黏石上,故又名纜魚。

[異名]

烏鍘、纜魚、墨鬥魚、目魚、墨魚。

[性味歸經]

鹹,平。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養血滋陰,益胃,補腎填精,去瘀止痛。可治貧血、胃痛、肺病及多種出血症,尤為婦科良藥。

“藥膳本草偏方”

1.取烏賊魚150克,粳米、冬瓜各100克,共煮粥服食,適用於腎炎、水腫、痔瘡血腫。

2.烏賊魚60克,鵪鶉蛋5隻,共煮食,適用於貧血頭暈。

3.烏賊魚100克,豬蹄250克,分別切塊,加水燉熟,加少許佐料調味服食,適用於產後血虛或缺乳。

4.取烏賊魚1條,排骨250克,牡蠣200克共燉爛服食,可用於遺精。若以其墨囊陰幹研粉,每用1克,適於功能性子宮出血,每臨月經來潮第一日吞服,連續服用5日。

5.烏賊魚肉100克或幹品50克切塊,當歸15克,水煮至魚熟,去除當歸,入少許鹽、薑,吃魚肉喝湯,適用於陰血虧虛,經閉不行或月經量少。

“食用禁忌”

凡陰盛陽虛者,不宜食用。

鰻鱺

[來源]

鰻鱺屬魚綱鰻鱺科。其狀如蛇,頭尖細長,體呈圓桶形,後部稍側扁。背部灰黑,腹部白色。生活於江河湖塘,每年秋天,成熟的鰻魚入海產卵;卵孵化成幼魚,又逆流遊回江河發育生長。鰻魚在夜間活動,以小魚、小蝦及昆蟲為食料,特別喜歡在暴雨襲擊下遊泳戲玩。

在我國沿海及江湖中均有分布。鰻魚在江蘇、浙江一帶被列為上等魚品,福建、廣東、四川則視為高級滋補品,稱之為“水中人參”,是冬天進補的最好食品。

[異名]

鰻魚、河鰻、白鱔、蛇魚。

[性味歸經]

平、甘。歸肝、腎二經。

[功效主治]

滋補強身。主要適用於肺結核、體虛衰弱、風濕痹痛、白癜風、對慢性潰瘍的恢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藥膳本草偏方”

1.鰻魚150克,芡實、蓮肉各15克,白果肉、當歸各10克,水煎服食,適用於赤白帶下。

2.大鰻魚洗淨,放鋪有荷葉的蒸籠上蒸熟,取肉加炒熟的山藥末,做丸如梧桐子大曬幹,加薄荷,貯存瓷器內,每次服10克,日服2次,連服數周,適用於男女虛勞體弱諸症。

3.鰻魚300克,荸薺7枚,羊肝100克共燉服,每日1次,適用於夜盲症。

4.取鰻魚1000克,去內髒洗淨,加水1碗及黃酒2杯,煮熟調少許鹽、醋,連服數劑;或每日清燉鰻魚服食,配合藥物治療肺結核。

5.若取鰻魚250克淡煮,連吃數周,適用於骨蒸潮熱、虛弱消瘦、腸風下血。

“食用禁忌”

病後脾腎虛弱或痰多泄瀉者忌食,鰻魚血有毒勿生飲。

鰳魚

[來源]

鹹水魚,又名,屬鯡科。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與南海,體側扁,長可達50厘米,由於鰳魚遊的很快,所以漁民說它是“小小鰳魚無肚腸,一夜遊過七片洋”。

[異名]

曹白魚、白鱗魚、繪魚,白魚、克鰳魚、火鱗魚。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開胃,養心安神。主治脾虛泄瀉,消化不良,噤口不食,心悸怔仲。

“藥膳本草偏方”

1.鰳魚500克,煮湯,待魚爛熟時,加生薑、蔥、食鹽調味服用。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減少,便溏腹瀉等症。

2.鰳魚一條,焙幹研末。每次5克,每日2次。適用於心悸、怔忡。

3.鰳魚適量,靈芝30克。將鰳魚曬幹,煆燒研末。靈芝煮水。每次3~6克,每日2次,用靈芝水衝服。滋補強身,益心複脈。可輔助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

“食用禁忌”

不宜多食。不宜用牛、羊油煎炸。

銀魚

[來源]

銀魚屬魚綱銀魚科。銀魚小者長3厘米多,大者10厘米左右,體形略圓,色白無鱗,通體透明,柔若無骨,頭部兩個黑點是眼睛。銀魚平時棲息於近海,初春開始成群從海中遊入江河產卵,盛產於長江流域,以太湖所產最佳。

[異名]

銀魚條、麵條魚、大銀魚。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健脾補虛,潤肺止咳。主治消化不良,泄瀉,小兒疳積,營養不良,虛勞咳嗽,幹咳無痰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銀魚煎炸或煨湯,經常服食,治體弱消瘦。

2.銀魚幹品、羊肉各50克,粳米、蘿卜各100克,將羊肉、蘿卜分別切絲,同粳米煮粥,加佐料服食,則養肺益胃和脈,適用於脾虛肺燥引起的咳嗽。

3.銀魚幹品、金針菜各25克,共煮服食,適用於脾胃虛弱。

4.銀魚炒蛋,或銀魚煮湯加雞內金末麻油,時時食用,適用於小兒疳積。

5.銀魚120克,以蔥、薑、胡椒粉為佐料,煮熟食用,適用於胃脘寒痛、營養不良、消化不良。

“食用禁忌”

銀魚食之令人消瘦,久食不良。

鱈魚

[來源]

鱈魚為魚綱鱈科動物鱈魚。體長而側扁,頭大,尾小。下頜有一短觸須,有背鰭3個,臀鰭2個,胸鰭在腹鰭前、尾鰭內凹形,鱗很小,體呈灰褐色,並有斑點和斑紋。是肉食性魚,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是冷水性底棲魚類,一般棲息在深50~80米海區。每年1~2月是鱈魚的繁殖期,向沿岸洄遊,一般成魚長20~50厘米,甚至大的可達70厘米。此種魚多分布在太平洋北部以及我國的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等地區,是黃海北部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

[異名]

大頭鱈、鱈狹、明太魚。

[性味歸經]

鹹、平、溫,無毒。歸肝、腎、脾經。

[功效主治]

鱈魚具有活血、化瘀、止血、補血、消腫等功效。肉用於跌打損傷、腳氣、咯血、便秘、褥瘡、火傷、外傷及陰道口、子宮頸炎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鱈魚若幹,將整魚焙幹,搗粉,用水調糊,塗於患處,每日1次。適用於外傷出血。

2.鱈魚一條,調料少許。先把魚去掉腸雜,洗淨,加調料適量入水,入鍋煮熟,吃魚喝湯。適用於便秘。

3.鱈魚骨若幹,先把魚骨焙焦,研成細末,用水調糊,塗於患處。適用於腳氣。

“食用禁忌”

不可多食。不宜用牛、羊油煎炸。

鯰魚

[來源]

鯰魚為鯰科動物魚的肉或全部。軀體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體長約40厘米,個別大者可達90厘米以上。頭寬,口闊、下頜突出,上下頜及鋤骨上有許多細齒、有須2對,上頜須較長,能達胸鰭之後,下須短小,眼也小,在頭的前側上位,眼間距極寬。體膚表麵光滑無鱗富粘液腺,側線上有粘液孔一行,胸鰭圓有一硬棘,尾鰭小而圓。魚顏色呈灰色或褐色,有黑色斑塊,腹部呈白色,各鰭呈灰黑色。

[異名]

粘魚、緹魚、鯪魚、鯰魚、額白魚、鰉、石鰉。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滋陰養胃,催乳,利尿。可治虛損不足,小便不利之浮腫。常食可使人皮膚柔潤細膩。

“藥膳本草偏方”

1.取鯰魚1條,去腸、髒、鰓。以肉熬湯,臥雞蛋連續服用。適用於產婦乳汁不足。

2.取鯰魚2條,香菜150克,香油適量。將魚剖肚去雜。洗淨,把香菜、冬瓜添滿魚腹中,用香油加水燉食(不加鹽),連續服用之。適用於浮腫病。

“食用禁忌”

不可與牛肝、野豬肉、鹿肉等同時共食,因為能使人風噎、吐瀉抽搐。

海鰻

[來源]

海鰻屬魚綱海鰻科。頭尖口大,體長近圓桶形,後部稍側扁。背部銀灰,腹側乳白,全身光滑無鱗。生活於海洋底層,晝伏於泥穴或岩石縫中,夜出覓食,其性凶猛。

[異名]

海鰻鱺、慈鰻、狗魚、狗頭鰻、鳥皮鰻、門繕、狼牙鱔。

[性味歸經]

平,甘。歸肝、脾、肺經。

[功效主治]

補虛祛風,益胃潤肺,活血通絡,清肝明目,解毒。適用於風濕性腰腿疼、貧血、腎虛、肝硬化、風濕痹痛、神經衰弱、麵神經麻痹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取海鰻的腦、卵曬幹,焙黃研末,每取3~6克,以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適用於體虛、貧血、神經衰弱、脂肪肝。

2.海鰻去腸雜洗淨,煎黃加桑寄生50克(紗布包裝)、糖、酒燉透,經常服食,適用於虛勞骨蒸、關節腫痛、腳氣風疹。

3.海鰻鰾焙黃研末,以黃酒衝服,適用於腎虛遺精。外用塗患處亦適用於瘡癤、癰腫。

4.海鰻鰾幹品,加冰糖燉服,適用於胃痛。

5.海鰻鮮血或帶血鮮肉搗泥,塗於腮上,左歪塗右,右歪塗左,每日1次,連續1周,適用於麵神經麻痹,若配合針灸更為顯效。

“食用禁忌”

海鰻含脂肪量較高,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多食。

海馬

[來源]

生長在海藻叢中的小魚,分布在我國沿海各地,以南海常見。四季捕捉,以8~9月產量大。生有一個較大的頭,與軀幹呈直角,嘴伸出很長,形似馬頭。一般身長10~20厘米,腹部突出,是一種藥用魚類,有“南方人參”的美稱。

[異名]

水馬、龍落子魚。

[性味歸經]

甘、溫,無毒。入腎經。

[功效主治]

溫腎,壯陽,消癥瘕。主治腎虛引起的早泄、陽萎,也可用於癥瘕、疔瘡腫毒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海馬雌雄一對,木香一兩,大黃(炒)各二兩,巴豆霜二錢(四十九粒),青皮二兩,童子小便浸軟,包豆紮定,入末,每次服二錢,水一杯,煎三五沸,臨睡前溫服。適用於多年虛實積聚證塊。

2.海馬2個,糧酒500毫升。將海馬拍碎,放入淨瓶內,倒入糧酒,加蓋密封,每日搖動數次,兩周後,紗布過濾。適用於陽痿,每晚睡前服10~15毫升;適用於腰腿痛、跌打損傷,每日服1~2次,每次10毫升,15天為1個療程。適用於陽痿,腰腿痛,跌打損傷。

3.海馬烤焦研細末,敷於傷口,立即止血。適用於傷口流血不止。

4.海馬1個,水煮,衝入黃酒半杯,溫服。適用於婦女子宮陳縮無力而難產。

“食用禁忌”

因海馬性溫助陽,男子性欲過旺,性功能亢進之人忌食。海馬能溫通任脈,孕婦也應忌食。

鮑魚

[來源]

鮑魚名為魚,其實不是魚類,屬軟體動物腹足綱鮑科海生貝類。其壁殼堅硬,表麵深綠褐色,殼內側紫、綠、白諸色交相輝映,內容軟體呈扁橢圓形。鮑魚生活於海水清澈、水流湍急、海藻叢生的岩礁處,靠粗大腹足吸附於岩石上,爬行於礁洞中,以海藻及浮遊生物為食。

[異名]

鰒魚、耳鮑、皺紋盤鮑、九孔鮑、鏡麵魚、將軍帽、耳貝。

[性味歸經]

甘、涼,無毒。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

清肝熱、明目、滋補強壯、強心補腎。主治腎虛體弱、冠心病、目昏夜盲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鮑魚肉120克,麻仁10克,豆豉10克,蔥白少許。先將鮑魚肉洗淨,切碎,麻仁用布包緊,蔥白切段,把上料全部入鍋,煮羹。內服,每日1次,連服3~5日。適用於產後缺乳。

2.鮑魚肉100克,燉汁常飲,適用於陰虛內熱旺盛,其症狀為手心熱,夜間口幹。

3.鮑魚肉60~120克,加鹽煮湯食,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頭暈目眩、眼幹耳鳴。

4.鮑魚肉同母雞燉食,適用於腎虛乏力、腰酸腿軟、耳鳴齒搖。

5.鮑魚貝殼12克,枸杞子9克,木賊草3克、羊肝50克,水煎服,適用於陰虛目翳、夜盲症。

6.鮑魚貝殼、草決明各9克,黃菊花6克,水煎服,適用於高血壓眼底出血。

7.鮑魚幹1枚,糧酒適量。鮑魚幹(燒灰),研粉。用溫酒送服。適用於妊娠感寒腹痛。

8.鮑魚肉100克,地黃10克,坤草20克,當歸10克。先將鮑魚肉洗淨切片,再把另三味用紗布包好,紮緊,共水煎湯,食肉飲湯,每日1次。適用於月經不調。

9.鮮鮑魚肉120克,洗淨,切碎,加連翹100克(用紗布包紮),酌加作料,煮湯。食肉,飲湯,每日1次,連服1~3個月。適用於肺結核,淋巴結核,消瘦盜汗等。

“食用禁忌”

鮑魚內髒含一種感光色素,有毒,切忌食用。又因其肉不易消化,年老消化功能不良者及產後、病後體虛者宜慎食。

淡菜

[來源]

淡菜為貽貝殼科動物的貝肉。其殼硬呈楔形,殼頂尖小,殼麵棕黑色,殼內麵有灰藍色光澤,生活於淺海岩石間。捕得後,取肉鮮用或加工成幹淡菜。

[異名]

東海夫人、殼菜、海蛙、紅蛤、珠菜、海紅。

[性味歸經]

甘、鹹,溫。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

補肝腎,益精血,消癭瘤。主治虛勞贏瘦,眩暈,盜汗,陽痿,腰痛,吐血,崩漏,帶下,癭瘤。

“藥膳本草偏方”

1.淡菜30克以黃酒浸後,與60克韭菜共炒,加適量佐料,時時服食,補腎益精,適用於陽痿。

2.淡菜50克,常煮湯食用,既治房事不舉,又適於婦女崩漏,還解胸悶煩熱。

3.淡菜、狗肉各適量,加佐料共燉熟,經常服食,既除髒寒腹冷,又適於陽痿陰冷。

4.淡菜30克,紫菜10克,共煮湯食,適用於甲狀腺瘤。

5.淡菜10克,芹菜或薺菜30克,共煮湯常飲,可輔助療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

6.淡菜30克,麻雀1隻,共燉服,治陽痿,還適用於神經衰弱證。

7.淡菜60克,同適量豬肉共煮,行經前服用,適用於經血過多。

“食用禁忌”

小兒不宜多食。

牡蠣

[來源]

牡蠣亦稱蠔,為牡蠣科動物近江牡蠣、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殼形不規則,大而厚,雖無頭無腦,其他器官卻完備,生活在鹽度較低的海區,以微小生物為食。其生命力強,不管海水鹽度高低,零度以下或熱帶高水溫、幹旱等,均能適應。

[異名]

蠣黃、蠣蛤、古賁、牡蛤、海蠣子、蠔。

[性味歸經]

甘、鹹,平。歸心、肝經。

[功效主治]

養血安神,軟堅消腫。主治煩熱失眠,心神不安,瘰鬁。

“藥膳本草偏方”

1.牡蠣肉25克,洗淨煎服,適用於貧血、盜汗、神經衰弱。

2.牡蠣肉30克,雪菜10克,熬湯飲服,適用於頭暈。

3.鮮牡蠣肉250克,瘦豬肉100克切片,拌少許澱粉,入沸水煮熟,入鹽調味,吃肉喝湯,可用於久病陰血虛虧,崩漏失血,營養不良。

4.海帶50克,水發切絲,置水中煮軟,投入250克牡蠣肉,共煮食,用於陰虛潮熱,心煩失眠,小兒體虛。

5.牡蠣肉、粳米各100克,豬肉50克剁碎,共煮熟調味服食,適用於鼻血、心悸、胃酸、虛汗、白帶。

“食用禁忌”

凡脾虛或癩瘡患者忌食,不可與四環素、土黴素同時服用。

蛤蜊

[異名]

蛤蜊為蛤蜊科四角蛤蜊或其他種蛤蜊。其殼堅厚,略呈四角形,殼麵中部膨脹,小月麵和簷麵心髒形。頂部白或淡紫色,邊緣常有一極狹的黑色環帶。生活於淺海泥沙灘中,全國沿海各地均有分布,食用以四角蛤蜊為主。蛤蜊肉、殼均可入藥。

[異名]

吹潮、沙蛤、沙蜊、白蜆子、白蚶子、布鴿頭。

[性味歸經]

鹹,寒。歸胃、肝、膀胱經。

[功效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