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水產本草(1 / 3)

青魚

[來源]

青魚屬魚綱鯉科,體大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背麵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腹部乳白,各鰭均灰黑。棲息於江河湖泊中下層,多在河床深處過冬,以蚌、蜆、螺、蝦為食料。

[異名]

鯖、烏青、烏鯔、螺螄青、青鯇、烏鯇、青棒、銅青。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經。

[功效主治]

化濕除痹,益氣和中。主治腳氣濕痹,腰腳軟弱,胃脘疼痛,痢疾等。

“藥膳本草偏方”

1.青魚500克去內髒,黨參9克,草果1克,陳皮、桂皮各1.5克,生薑數片,加佐料煮熟,吃肉喝湯,可調理脾胃虛弱及食欲不振。

2.青魚同粳米各適量煮粥,調味服食,適用於頭暈乏力。

3.青魚肉、韭白各適量,一同煮食,適用於腳氣病方。

4.青魚1條去腸雜,切塊加佐料清蒸,經常食用,適用於慢性胃病,亦可預防流感。

5.青魚500克切塊,韭菜250克切段,共煮熟,調味食用,適用於腳氣及下肢浮腫。

6.青魚膽1隻,調少許冰片,滴入耳孔,治暴聾。亦可取青魚膽汁外塗患處,適用於惡瘡、丹毒、腮腺炎。

“食用禁忌”

青魚切忌用牛油、羊油煎炸;吃青魚後不可馬上服用中藥荊芥;青魚膽雖可治病,但膽汁有毒,不宜內服。

鰱魚

[來源]

鰱魚為魚綱鯉科,狀似鱅魚而頭小,紡錘形側扁,頭及背麵灰綠色,體側及腹麵銀白色。產於我國長江、珠江、黃河、黑龍江等水域,冬季潛入較深水域,其他季節棲息於江河湖泊中上層,能躍出水麵,以藻類、植物碎屑及浮遊生物為食。

[異名]

白腳鰱、白鰱、洋胖子、白葉。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益氣,利水。主治脾胃虛寒,飲食減少,少氣乏力及脾虛水腫等。

“藥膳本草偏方”

1.鰱魚250克,刮洗幹淨切塊,加少許薑、醋煮食,治氣虛咳嗽。

2.取鰱魚肉250克,加黃酒燉服,治久病體質虛弱。

3.鰱魚頭1隻,天麻10克,加鹽少許,燉熟服食,治頭暈乏力。

4.鰱魚1條約500克,刮鱗去腸雜切塊,絲瓜100克刨皮,共煮熟,調味服食,治產後不下乳。

5.鰱魚1尾,生薑(或幹薑)6克,加食鹽少許,蒸熟食。可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食少,飲食無味,胃脘有冷感或營養不良的病人。

6.鰱魚500克,刮洗幹淨切塊,入油鍋稍煸,加500克冬瓜去皮切片,加佐料,共煮湯,經常食用,可減肥潤膚駐顏。

7.鰱魚250克刮淨,赤小豆30克,共煮熟,調味食用,治水腫。

8.鰱魚1條,小茴香10克,煮湯於月經臨前服食,治痛經。

“食用禁忌”

鰱魚不宜一次或一段時間內吃得太多,過多食用容易生疥瘡,口渴。

凡目赤、疔瘡、瘙癢患者忌食,感冒發熱或大便秘結以少食為宜。又因其膽含毒素,切莫食用。

鱅魚

[來源]

鱅魚又名花鰱、胖頭魚,屬魚綱鯉科。棲息於江河湖泊中上層水域,每到寒冷時令多在河床及較深的岩坑越冬。

鱅魚的肉質沒有鰱魚的好,但是鱅魚的頭最大,味也美,吃法很多很講究,例如“鱅魚頭煲”“胖頭魚湯”等,都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頗受大家歡迎的經濟實惠的進補食品。

[異名]

皂包頭、皂鰱、黑包頭魚、鱅頭鰱、包頭魚、胖頭魚。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溫中健脾,壯筋骨。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肢體腫脹,腰膝酸痛,步履無力。

“藥膳本草偏方”

1.鱅魚頭煎黃,黑豆適量微炒,入水共煮透,時時服食,適用於老人痰喘。

2.鱅魚頭1隻,核桃仁、葡萄幹各25克,冰糖10克,隔水燉熟,經常服食,適用於神經衰弱及記憶力減退。

3.鱅魚頭1隻,入油鍋煎黃,加米酒50毫升,蔥6根,入水共煮熟,連續服食數劑,適用於體虛感冒。

4.鮮鱅魚250克,油煎少許,加天麻10克燉熟,加少許鹽調味,經常服食,適用於體虛眩暈或高血壓頭昏。

5.鱅魚500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生薑數片,共煎湯1碗,加黃酒1小杯,趁熱溫服,適用於風寒頭痛、眉棱骨痛。

6.以6克豆豉入水煮滾,投入250克鱅魚,加生薑3片,胡椒少許,煮熟食用,適用於消化不良,脘腹冷痛。

7.鱅魚500克,入熱油鍋煎黃,配伍肉桂、桃仁、生薑、胡椒各適量,入水煎熟調味,吃魚喝湯,適用於寒凝濕滯引起月經失調或痛經。

8.鱅魚1條,薏苡仁30克,共煮熟食用,適用於尋常疣。

“食用禁忌”

瘡癬、癤腫、瘙癢者不宜服食。

魚膽有毒,不可食用。

草魚

[來源]

草魚為魚綱鯉科,體長略呈圓桶形,腹圓無棱,尾部側扁。體呈茶黃,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鰭灰黃,其他各鰭較暗。生活於江河湖泊中下層及近岸多水草處,多在水較深處越冬,以水草類為食料。

[異名]

鯇魚,鮮魚、鯪魚、草鯇、草青、草根、混子。

[性味歸經]

甘,溫。歸脾、胃、肝經。

[功效主治]

平肝祛風,溫中和胃。主治虛勞,肝風頭痛,久瘧,食後飽脹,嘔吐泄瀉等。

“藥膳本草偏方”

1.草魚1條,刮鱗去腸雜,生薑5片,加調料煮熟,經常服食,治慢性胃炎,亦適用於年老體弱,產後出血,更年期綜合征。

2.草魚250克,砂仁、生薑各6克,煮熟調味,吃肉喝湯,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飲食減少。

3.草魚250克,以油煎黃,同500克冬瓜入清水煮熟,連服數日,治高血壓、肝陽上亢引起頭暈眼花及虛勞浮腫。

4.草魚肉適量,炒麥芽10克,山楂30克,陳皮10克,水煎服,可治消化不良。

5.草魚500克,洗淨切段稍煎,加醃雪裏蕻少許,調入佐料,共入水煮至魚熟,投入已煎黃的豆腐250克,以文火燜數分鍾,撒些青蒜服食,可補中調味,利水消腫,潤膚駐顏。

6.草魚1條,加蔥白同煮,吃肉喝湯,治風寒頭痛。

“食用禁忌”

凡體虛氣弱,食減消瘦的人,均可用草魚食療滋補。一般無需忌口。

鯉魚

[來源]

鯉魚屬魚綱鯉科,因鱗有十字紋理而以“鯉”得名。魚體呈紡錘形而側扁,背部純黑,側線下方金黃色,腹部淡白色。棲息於江河湖塘的鬆軟低層和水草叢生處,以螺、蚌、昆蟲的幼蟲及藻類為食。

[異名]

赤鯉魚、鯉拐子、鯉子。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腎、胃、膽經。

[功效主治]

健脾和胃,利水下氣,通乳,安胎。主治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食欲不振:脾虛水腫,小便不利,或腳氣,黃疸;咳嗽氣逆,胎動不安,妊振水腫,產後乳汁減少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鯉魚200克,木瓜250克,加水適量,煎湯服。用於產後乳汁不足。

2.。鯉魚250克,荸薺63克,雞內金9克,胡椒15克,生薑3片,共蒸湯服。適用於胃痛、胸前脹痛、消化不良等。

3.鯉魚1條去內髒,填入大蒜頭,入清水加黃酒煮熟食,適用於消瘦浮腫。

4.鯉魚1條,肉蓯蓉30克填入紗布袋內,共煮熟吃魚喝湯,適用於前列腺肥大。

“食用禁忌”

鯉魚忌與綠豆、芋頭、牛羊油、豬肝、雞肉、荊芥、狗肉以及中藥朱砂同食,以免因熱生風,變生諸病。

鯉魚膽汁有毒,一旦中毒則無特效療法,千萬不要吞食魚膽。

鯽魚

[來源]

鯽魚為鯉科動物,體側扁寬,呈銀灰色,背部較深,各鰭均為灰色。生活於江河湖塘,尤以水草叢生的湖塘較多,以苔鮮蟲、蜆、蝦及藻類、水草嫩葉為食料。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各省區均產,四季均可捕撈。

是淡水魚中分布最廣、適應能力最強的上等魚。它肉味鮮美,肉質細嫩,刺較少且粗。營養價值極高,吃起來既鮮嫩可口,自古以來就是產婦的催乳補品。

[異名]

鮒魚、鯽爪子。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主治脾胃虛弱,少食乏力,嘔吐或腹瀉;脾虛水腫,小便不利,產後乳汁不行;便血,痔瘡出血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鯽魚500克,去鱗和內髒,加黃豆芽適量,一同煮熟,連湯帶肉吃下。適用於產後無乳汁。

2.鯽魚250克,將黃芪30克及升麻10克包紮在紗布袋內,加水共煮至魚熟,吃魚喝湯,適用於胃下垂。

3.鯽魚1條約200克,甜杏仁10克,共煮熟調適量紅糖服食,適用於慢性氣管炎。

4.鯽魚1條剖腹去內髒,填入適量白果仁、鮮魚腥草紮緊,隔水燉熟服食,適用於肺膿腫。

5.鯽魚1條除內髒洗淨,紫豆蔻3粒研碎,置魚肚內,加少許胡椒、陳皮、生薑,煮熟服食,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少食或消化不良。

“食用禁忌”

鯽魚忌與芥菜同食,否則易發生水腫。

忌與豬肝同食,否則易致肝淤氣滯。

鯽魚與雞肉、羊肉、狗肉同食易生熱,陽盛內熱者吃之易生熱瘡。

黑魚

[來源]

黑魚屬魚綱鱧科。口大齒尖,體呈圓桶形,尾部側扁,全身灰黑且有斑塊,背部色深,腹部較淡。黑魚廣布各地江河湖塘,多棲息於水草茂盛及渾濁泥底的水域。其生命力強,缺氧水域也能生存,即使無水濕地亦可長時生存。其性凶猛,喜追捕其他魚類,以魚蝦為主食。

[異名]

烏魚、蠡魚、黑鱧魚、黑鯉魚、烏鱧、黑火柴頭魚、蛇皮魚。

[性味歸經]

甘,涼。歸脾、胃、肺、腎經。

[功效主治]

補脾益胃,利水消腫。主治身麵浮腫,妊娠水腫,濕痹,腳氣,產後乳少,習慣性流產,肺癆體虛,胃脘滿,腸風及痔瘡下血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取黑魚1條,去腸雜留鱗,加等量冬瓜,入少許蔥白、大蒜,煮熟吃魚喝湯,連服1周,適用於腳氣浮腫、孕婦水腫、營養障礙性水腫、腎髒病及心髒病水腫。

2.黑魚1條,去腸雜留鱗,將赤豆、冬瓜填滿魚腹,蒸熟後分次淡食,連吃數日,適用於慢性腎炎及腎病綜合征。

3.黑魚250克,紅棗3枚,生薑3片,阿膠10克煮熟食用,每周吃2~3次,適用於肺結核。

4.黑魚1條,刮鱗去腸雜,加當歸、益母草各30克,燉至魚肉脫骨,加紅糖少許,吃魚喝湯,適用於月經不調。

“食用禁忌”

黑魚性寒,脾胃虛寒者食時宜加薑、椒類調味和性。

桂魚

[來源]

桂魚又名鱖魚、鮮花魚,屬魚綱鰭科。頭小嘴大,體側扁呈紡錘形,棕黃色的細鱗上布滿彩斑黑點,背鰭鋸齒尖銳。生活於江河湖塘,白天潛伏泥穴,夜間遊出覓食,以魚蝦為食料。

桂魚在我國分布極廣,在各地的江河湖泊均有繁殖。桂魚的肉質豐滿、肥厚、細嫩、味道鮮美,春天是桂魚最為肥美的季節,所以古代的仙人、隱士、文人、墨客多在春天嗜食此魚。古詩雲:桃花落盡桂魚肥。即是說晚春是桂魚肥美誘人的時候。

[異名]

鱖魚、鱖豚、水豚、石桂魚、鼇花魚、浮魚。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

補氣血,益脾胃。主治肺結核,虛勞贏瘦,脾胃氣虛,腸風下血,對久病虛弱者有滋補強身作用。

“藥膳本草偏方”

桂魚250克,清除腸雜,百合、薏苡仁各30克,一同煮熟,調味食用,治肺結核或脾胃虛弱。

桂魚、豆腐共煮食,或單用桂魚燉湯服食,治虛勞贏瘦或腸風便血。

黃芪、黨參各15克,山藥30克,當歸12克,共煎取藥汁,連同1條桂魚煮熟食,可調補氣血,亦治病後體虛及年老體弱。

桂魚、糯米、豬肉各適量,煮粥調味食用,益脾健胃,增添氣力,亦殺腹內諸蟲。

桂魚尾搗爛,敷治小兒軟癤化膿。桂魚膽陰幹研末,以黃酒溫呷,可治魚骨鯁喉。

“食用禁忌”

凡咯血、哮喘患者忌食。

鱸魚

[來源]

鱸魚又稱花鱸,屬魚綱鰭科。體長而側扁,大口傾斜。體背側灰綠,腹部銀白,背側及背鰭鰭棘上散布黑色斑點。鱸魚為近岸淺海中下層魚類,喜棲於河口鹹淡水交界處,亦可生活於淡水中。其性凶猛,以小魚、蝦為食。

[異名]

花鱸、鱸板、花寨、鱸子魚。

[性味歸經]

甘,平。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

益脾胃,補肝腎。主治脾胃虛弱,食少瀉痢,消化不良,疳積,百日咳,水腫,筋骨不健,胎動不安,瘡瘍久不愈合。

“藥膳本草偏方”

1.鱸魚200克,薏苡仁30克,煮熟服食,治脾虛水腫。

2.鱸魚100克,桑寄生10克,五加皮9克,狗脊6克,水煎服,治肝腎不足、腰膝酸軟。

3.鮮鱸魚肉50克,牡蠣20克,陳皮10克,同煮湯食用,治小兒疳積、消瘦。

4.鱸魚500克,黃芪適量,切片置魚上,隔水燉熟,連吃數次,可促進手術後傷口愈合,治脾胃氣虛、消瘦乏力。

5.鱸魚肉30克,白術9克,陳皮6克,共煎服,治脾虛泄瀉、慢性胃痛。

“食用禁忌”

鱸魚不可用牛油、羊油炸食。

帶魚

[來源]

帶魚屬魚綱帶魚科,扁平狹長。猶如一條帶子。頭狹長側扁,前端尖突,嘴大牙尖;無腹鰭,背鰭很長;鱗退化成表皮銀膜,光滑呈銀白色;尾細長如鞭子。帶魚是鹹水魚,生活於溫、熱帶海域,白天沉入中下水層,夜間上遊到水表層。其性凶猛,主食各類小魚、毛蝦,有時同類相殘。帶魚為我國沿海最重要的經濟魚類,占海洋魚類捕撈量首位。

[異名]

鞭魚、帶柳、裙帶魚、海刀魚、鱗刀魚、白帶魚。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肝經。

[功效主治]

補脾,益氣血,解毒。主治病後體虛,或營養不良,毛發枯黃,或產後乳汁不足:病毒性肝炎,食欲不振,惡心,體倦等症。

“食用本草偏方”

1.鮮帶魚200克,木瓜250克,煎湯服。適用於產後乳汁不足。

2.帶魚、糯米各適量,加調味品,蒸熟內服。適用於病後體虛。

3.帶魚蒸熟後,取上層油食用,能養肝,並可改善肝炎症狀。

4.帶魚去骨加調料,製成魚鬆,每取15克放小米粥內,拌勻食用,適用於神經衰弱。

5.帶魚500克,黃芪25克,黨參15克,水煎去藥渣,吃肉喝湯,適用於氣虛所致氣短乏力、胃下垂、脫肛的輔助治療。

6.帶魚250克,蒸後取上層油,同20克女貞子混合加水蒸20分鍾,取汁飲服,可用於遷延型肝炎、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

7.鮮帶魚鱗,敷治外傷出血。

“食用禁忌”

不宜多食。

帶魚屬發物,麻疹、風疹、瘙癢、咳嗽、氣喘患者不宜食用。

帶魚禁用牛油、羊油炸食。

泥鰍

[來源]

泥鰍是鰍科動物泥鰍的肉或全體。泥鰍體細長,前段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尖,吻部突出,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軟、眼小,有須5對。有極小的鱗,埋於皮下,有背、腹、尾各鰭。體背及兩側為灰黑色,體部頭部及各鰭有許多黑色斑點。多棲於湖泊、池塘、溝渠及水田中,喜居於靜水底層。泥鰍有“水中人參”之稱,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各地都有分布。

[異名]

鰻發尾泥鰍、鰍魚、鯉、鰍、河鰍、海鰍。

[性味歸經]

甘、性平,無毒。歸脾、腎、肺經。

[功效主治]

本品具有祛風利濕,補中益氣的功用。可治水腫、痔瘡、脫肛,濕熱黃膽,小便不利,陽瘺早泄,皮膚瘙癢等疾病。

“藥膳本草偏方”

1.可將泥鰍去腸雜後,與米粉共煮食用。適用於痔瘡、脫肛。

2.直接煮食泥鰍肉吃。適用於陽事不起。

3.將泥鰍肉焙幹研粉,與紅糖和水拌塗傷處。適用於跌打損傷。

4.把泥鰍去腮及內髒,洗淨後入鍋。放入豆腐、食鹽、蔥、薑、黃酒和清水,旺火燒沸後轉小火燉熟。空腹食用。適用於各種肝炎的輔助治療。

“食用禁忌”

不宜與狗肉同食。

鱔魚

[來源]

鱔魚為鱔科動物中一種特殊的魚類,體表無鱗黏滑,生於河湖、溝塘和稻田中。在黃鱔的家族中,幼小者全部為雌性;長到20厘米以上,其中半數雌性逆轉為雄性;長到約50厘米,剩下的雌性全部逆轉為雄性。我國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均有產。

[異名]

絲、海蛇、黃鱔。

[性味歸經]

甘,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

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主治氣血不足,虛贏瘦弱;產後惡露不盡或久痢、痔瘡出血而氣虛血虧者;風寒濕痹,肢體痿痛,腰腳無力等。

“藥膳本草偏方”

1.黃鱔500克,切絲,黃芪30克,紗布包,共加水煮熟,取出藥包,加食鹽、生薑調食。用於氣血不足、體倦無力等。

2.常用鱔魚煮羹服食,可補氣固脫,治內痔出血、氣虛脫肛、子宮脫垂。

3.黃鱔250克,冬蟲夏草3克,加水適量,煮湯食用。用治虛癆咳嗽。

4.鱔魚200克,加瘦豬肉100克,燉熟吃肉喝湯,治腎虛腰痛。

“食用禁忌”

凡大病前後,瘧疾或痢疾患者,不宜食。

章魚

[來源]

章魚是一種生活在海中的軟體動物,有八條長的腕足,其上有很多吸盤,有的體內有墨囊。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每年4月,或11~12月是捕捉章魚的最好時期,鮮用或曬幹備用,全體入藥。

[異名]

八帶魚、八蛸魚、章舉、鱗、望潮、短爪章、絡蹄、蛸。

[性味歸經]

寒、鹹。歸脾、心、肝經。

[功效主治]

養血益氣,收斂生肌,適用於氣血虛弱的補養,缺乳及瘡瘍不愈的輔助治療。

“藥膳本草偏方”

1.章魚3條,雞冠花、海螵蛸各9克。將魚去頭、尾、內髒,另兩味藥用紗布包緊紮,黃燉熟。食魚肉,喝藥汁。治陰道炎。

2.章魚3條,白頭翁10克,米酒1杯。章魚洗淨,加白頭翁、米酒燉熟。溫熱服食,連服數次。適用於療慢性細菌性痢疾。

3.章魚肉100克,桂圓肉30克,花生米80克,大棗5隻。將魚肉切薄片,與桂圓肉、花生米、大棗水煎。食用,每日1次,連服30日。適用於氣血雙虧,貧血。

“食用禁忌”

蕁麻疹、頑固性濕疹等皮膚病人及過敏性體質人群忌食。

鯧魚

[來源]

鯧魚魚綱鯧科,體側扁,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鱗細小。臀鰭、背鰭同形,尾鰭分叉很深。生活於近海中下層,以小魚、水母及底棲生物為食。是一種名貴的海產經濟魚類。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季均可捕捉。

[異名]

昌侯魚、銀魚、鏡魚、平魚、白昌、昌鼠、鯧鯿、叉片魚。

[性味歸經]

平、甘。歸脾、胃二經。

[功效主治]

養胃健脾,補血益氣,柔筋利骨。主治消化不良、貧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健忘、陽痿早泄。

“藥膳本草偏方”

1.鯧魚1條,木瓜、當歸各10克,水煎服,適用於四肢麻木、筋骨酸痛。

2.鯧魚100克,白芍、白術各9克,水煎服,適用於消化不良、脾虛便溏、(貧血刪)。

3.鯧魚500克,黨參、當歸、熟地、桂圓肉各15克,山藥30克,以水煎諸藥取汁,同魚共煮熟,吃肉喝湯,適用於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