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蔬菜本草(2 / 3)

3.茭白50克調入食鹽、醋煮食,適用於目赤腫痛、瘡瘍、熱毒、卒心痛。

4.鮮魚500克,用茭白500克,食鹽適量。將鮮魚洗淨,切塊,將茭白洗淨,切片,加水適量同煮至魚爛熟,加入食鹽調味。取湯飲服。適用於飲酒過度,心煩發熱,口渴少津,食欲不振等。

“食用禁忌”

茭白忌同蜂蜜一起食用。

患泌尿係結石、脾胃虛寒、滑精腹瀉之人忌食。

萵苣

[來源]

萵苣是菊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一個變種,我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為春季家常蔬菜,溫暖地區以及有大棚蔬菜的地方,可常年供應市場。以品種按葉區分,有白萵苣、花葉萵苣、尖葉萵苣、紫葉萵苣;按其食用部分不同,有莖用萵苣和葉用萵苣,葉用萵苣稱為生菜。

[異名]

香烏筍、萵筍、萵菜、千金菜、生菜。

[性味歸經]

甘、微苦,涼。歸胃,小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利尿,通乳。主治產後乳汁不下,或小便不利而有熱者。

“藥膳本草偏方”

1.萵苣搗成泥,做餅貼臍中。適用於小便不下。

2.萵苣3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適用於產後無乳。

3.萵苣葉少許(幹葉),雄黃少許。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皂莢子大。以生油少許,化破1丸,傾在耳中,其蟲自出。治蚰蜒入耳。

“食用禁忌”

脾胃虛寒或產後不宜生食。兒童多動症者忌食。

洋蔥

[來源]

洋蔥為百合科草本植物,與大蒜有密切關係,有相近的辛辣味,化學結構也相似。洋蔥原產亞洲,皮紫紅、黃或綠白色,其味具有辛辣香氣,有的甜中帶辣,有增進食欲的作用,是燒菜作湯的好原料。

[異名]

玉蔥、渾提蔥、洋蔥頭。

[性味歸經]

辛、溫。歸心、脾經。

[功效主治]

殺蟲除濕,溫中消食,化肉消穀,提神健體,降血壓,消血脂。主治腹中冷痛,宿食不消,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藥膳本草偏方”

1.把一個較大洋蔥頭放在沸水中煮30分鍾後取出切碎,塗在受傷的部位可以使傷口很快愈合。

2.如果一個人每日食用200克洋蔥頭,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血脂。

3.洋蔥可以治鼻塞。

4.用洋蔥頭作菜肴,連用數日可使糖尿病的消渴症狀大為減輕。

5.感冒時吃洋蔥恢複得比較快。

6.蔥頭細切,和水煮粥,日日食之,適用於赤白痢。

“食用禁忌”

過多食用洋蔥可致眼睛視物模糊,可引起發熱、眼病;熱病後不宜進食。

[來源]

蔥為百合科草本植物蔥的全草或鱗莖。入藥多用香蔥,鱗莖入藥,稱為蔥白。

[異名]

芤、鹿胎、萊伯、四季蔥、和事草、蔥白、大蔥。

[性味歸經]

溫、辛、平;入肺、胃二經。

[功效主治]

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凝。主治風寒感冒輕症,癰腫瘡毒,痢疾脈微,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蔥白30克切細,同100克粳米煮粥,每日3次吃完,3日為1個療程,適用於痢疾。

2.取蔥汁飲服,適用於乳癰初起。

3.蔥白、鮮茅根各適量,水煎溫服,適用於尿血。

4.蔥白15克,淡豆豉30克,加水煎湯,乘熱服。適用於傷風、感冒初起的表證。

“食用禁忌”

狐臭患者或病已得汗者不可食,表虛多汗者忌服。

[來源]

生薑為薑科多年生草本的根莖,扁平肥大,呈不規則塊狀,灰白或黃色,折斷麵稍現筋脈。除我國東北外,其他大部分省區均有栽培。夏、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和須根,洗淨。一般做醬菜用嫩薑,藥用則以老薑為佳。

[異名]

川薑、白薑、均薑。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脾經。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半夏、南星毒。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痰飲咳嗽,胃寒嘔吐,泄瀉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生薑熬湯,加紅糖熱服,可祛寒發汗,適用於感冒、頭痛、行經腹痛。

2.取數滴薑汁,入1小杯甘蔗汁內,代茶飲服,適用於婦人妊娠嘔吐。

3.生薑、陳皮各9克,共煎湯飲服,適用於慢性胃炎、胃痛嘔吐。

“食用禁忌”

若食用過多,生熱損陰,可致口幹、喉痛、便秘等症。

陰虛內熱、血熱及痔瘡患者均忌服。

[來源]

大蒜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鱗莖。我國各地普遍栽培,尤為北方居民所喜愛的常用蔬菜。春、夏季采收,紮把,懸掛通風處,陰幹備用。用時剝去膜質鱗被,洗淨。藥用以獨頭紫皮大蒜為佳。

[異名]

葫蒜、葫、獨頭蒜、獨蒜、葷菜、小蒜。

[性味歸經]

味辛,性溫。歸脾、胃、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

消腫,解毒,殺蟲。主治癰癤腫毒,癬瘡,痢疾,泄瀉以及鉤蟲、蟯蟲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大蒜連皮10~12克,放火灰中煨熟,剝皮後嚼食。可用治痢疾、腹瀉。

2.大蒜頭煮熟食之,或以酒、醋浸泡,時間越長越好,每次吃1~2隻,適用於心腹冷痛、寒濕腹痛。

3.大蒜泥用開水衝蜂蜜送服,適用於嘔吐。

“食用禁忌”

腹瀉不宜食大蒜。

多食目昏。

辣椒

[來源]

辣椒是茄科一年生草本的果實。漿果未熟時綠色,成熟後為紅色或橙黃,有長圓錐形或扁球形。

[異名]

椒、辣茄、唐辛。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有小毒;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胃,祛風濕。主治消化不良,寒性胃痛,風濕痛,腰肌痛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用1隻辣椒與粳米煮粥,以吃後出微汗為度,適用於寒滯腹痛。

2.常食少量辣椒可驅濕禦寒,預防感冒。

3.清晨用熱豆腐皮裹辣椒食,適用於痢疾水瀉。

4.(嚼生辣椒10~12隻,治毒蛇咬傷,則解毒消腫定痛,傷處起小泡,出黃水而愈刪)。

“食用禁忌”

患有潰瘍病、呼吸道炎症、痔瘡和癤腫者忌食。

辣椒是大辛大熱之品,患有火熱病症或陰虛火旺、高血壓病、肺結核病的人也應慎食。

芫荽

[來源]

芫荽屬傘形科一年生草本。鮮嫩青翠,幽香繞鼻。現在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華北居多,喜冷涼氣候而忌炎熱。

[異名]

香菜、胡菜、胡荽、香荽。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經。

[功效主治]

健胃理氣,發汗透疹。主治脾胃不和,食欲不振;感冒風寒微熱無汗,麻疹、風疹透發不暢或透而複沒。

“藥膳本草偏方”

1.芫荽、生薑各10克,紅糖15克,水煎服,適用於胃脘冷痛。

2.曬幹的芫荽煎湯飲服,還可催乳。

3.芫荽適量煮湯,趁熱置患者鼻旁薰,或蘸湯熱拭頸項及全身,能誘疹透發,適用於小孩麻疹不透。

4.芫荽一撮,幹薑25克,杏仁5克,水煎服,適用於風寒咳嗽。

“食用禁忌”

本品不宜久煎。麻疹未透非因風寒外束者忌服。口臭、齲齒、狐臭、患目疾的人不宜食。氣虛者亦不宜多食。久食令人善忘,發宿疾,腳軟。

花椒

[來源]

花椒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為灌木或小喬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幹燥成熟果皮,氣味香烈麻辣,顏色鮮紅光豔。花椒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生產和食用曆史。主產地是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河南等省。

[異名]

秦椒、蜀椒、南椒、巴椒、漢椒、川椒、點椒。

[性味歸經]

溫、辛。歸脾、肺、腎諸經。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解魚腥毒的功用。主治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牙痛、蛔蟲病、蟯蟲病、陰癢、瘡疥等諸病。

“藥膳本草偏方”

1.花椒浸酒,頻頻漱口,適用於牙痛。

2.花椒120克,炒出汗,以1杯黃酒過濾,趁熱飲酒,適用於心腹冷痛或寄生蟲致心痛,若有發作再飲服。

3.麻油100克,置鍋內熬熱,投入花椒10克,熬至花椒微焦。再取濃烏梅湯一杯先飲,取油待溫時,1次飲完,適用於蛔蟲所致腸梗阻。

4.花椒120克,加水適量,熬沸後薰蒸肛門,適用於蟯蟲。

“食用禁忌”

凡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胡椒

[來源]

胡椒是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漿果球形,直徑4~5毫米,幼時為綠色,熟時為黃綠色,種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適於生長在樹林中,多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我國華南及西南地區多有引種。

[異名]

秦椒、蜀椒、南椒、巴椒、陸撥、漢椒、川椒、點椒。

[性味歸經]

辛,溫,有小毒。歸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溫中散寒,開胃,除濕,止痛,殺蟲。主治脾胃虛寒,食欲不振,或積食停飲,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痢疾,風寒濕痹,疝痛,齒痛,蛔蟲病、蟯蟲病等。

“藥膳本草偏方”

1.胡椒1克,生薑30克,水煎服,適用於胃寒嘔吐。

2.胡椒粉2克,大蒜3瓣,共搗泥壓成餅狀,貼肚臍包紮,待微暖後有灼刺感時,剝去泥餅,適用於寒瀉。

“食用禁忌”

胡椒不宜過食久食,對於胃熱、陰虛有熱較重者尤不宜食用,以免助火傷身。

胡椒小劑量食用可增進食欲,大劑量食用則刺激胃黏膜,引起充血性炎症的改變。

八角茴香

[來源]

俗稱“大料”,因其有八個角而得名“八角茴香”,也稱大茴香,是我國的特產,有特殊香氣,在製作冷菜及燉、燜菜肴中常用,也是加工五香粉的主要原料。我國廣西百色地區所產八角茴香品質最為優異,這裏也是我國傳統的大料出口產區。

[異名]

大茴香、八角茴香、五香八角、大料、懷香、舶上茴香、八角香、八角大茴、原油茴、大八角。

[性味歸經]

辛、甘、溫。歸肝、腎、脾、胃經。

[功效主治]

散寒,理氣,止痛。主治寒疝腹痛,腰漆冷痛,胃寒嘔吐,脘腹疼痛,寒濕腳氣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八角茴香,炒為末,食前酒服6克。適用於腰重刺脹。

2.取八角茴香、小茴香各10克及川練子5克,水煎服取汗。適用於小腸氣墜。

“食用禁忌”

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痛風、癌症患者(熱盛者)忌。

茄子

[來源]

茄子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茄的果實。茄子有球圓、扁圓、長圓、卵圓或長條形,顏色紫紅、紅、綠或乳白。其漿果可食,是為數不多的紫色蔬菜之一。

[異名]

落蘇、矮瓜、吊菜籽、茄瓜、昆侖瓜、草鱉甲、酪酥。

[性味歸經]

甘、涼。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活血,止痛,清腫。主治痰熱咳嗽,血熱便血、痔瘡出血或大便不利,跌打腫痛。

“藥膳本草偏方”

1.新鮮茄子適量,洗淨,搗泥,外敷,有清熱解毒消癰之功,適用於瘡癰紅腫、皮膚潰瘍、爛腳、凍瘡。

2.茄子50克,大蒜20克,生薑3克,蔥白5克。先將洗淨的茄子切成細長塊,用菜油旺火炒燒,加上述調料,並加味精、醬油、鹽等,再文火燒。連食幾天,有暖脾健胃、行氣止痛和增食作用。

3.經霜茄子(細長、色深紫、茄籽少者為佳),連蒂焙燒存性研末,每天空腹服10克,用黃酒20毫升送服,7天為1療程,適用於便血。

4.白茄子60~120克,蜂蜜30克。取白茄子加水煮湯,去渣取汁,加蜂蜜混勻。一日分2次服用。適用於肺熱咳嗽,或肺虛咳,痰少或無痰幹咳。

5.白茄根30克,臭梧桐各10克,水煎服;或白茄根、木防已根、伸筋草各15克,水煎服,有祛風通絡之功,適用於風濕痛、手足麻木。

“食用禁忌”

茄子其性質平和無毒,體質虛冷之人不宜多食,多食易發痼疾。

黃瓜

[來源]

黃瓜是葫蘆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黃瓜的果實,黃瓜幼時青綠色或白色,成熟後為青色和黃白色。

[異名]

胡、王瓜、刺瓜。

[性味歸經]

甘、涼。歸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止渴,利水消腫,清火解毒。主治熱病煩渴,咽喉腫痛,小便不利,水腫,濕熱瀉痢,火眼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取黃瓜(較大者)1根,洗淨,剖為兩半(不去子),水煮一半,醋煮一半,煮爛後一起空腹服下。適用於肝硬化腹水的輔助治療。

2.頂花帶刺的嫩黃瓜3根,用少許鹽水洗,再用清水衝洗後,也在早、午、晚飯後一至二小時內各吃一根。治高血壓有特效。

3.嫩黃瓜100克,加蜂蜜50克同煮,喝湯,吃黃瓜。適用於小兒發熱腹瀉。

4.可取黃瓜藤60克,水煮後加雞膽汁少量,衝服,每日1次。適用於慢性腹膜炎。

“食用禁忌”

黃瓜水分多且有清甜味,生吃能解渴清熱,但多食則易於積熱、生濕。患瘡疥、腳氣和有虛腫者食之易加重病情。小兒多食易生疳蟲。

黃瓜性涼,慢性支氣管炎、結腸炎、胃潰瘍病等屬虛寒者宜少食為妥。

黃瓜不宜與花生同食,否則容易引起腹瀉。

蘿卜

[來源]

蘿卜屬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蘿卜的根莖。其肉質肥厚,形狀有長、圓之分,呈白或紅色。全國各地普遍栽培,為民間秋冬之時的家常蔬菜。

[異名]

萊菔、蘿白、土瓜、芥根。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辛;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消積導滯,鎮咳化痰,寬中下氣,清熱止血。主治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腫瘤,痢疾,便結,偏正頭痛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蘿卜葉若幹,紅糖適量。蘿卜葉搗爛取汁。用開水送服或加紅糖水衝服。適用於嘔吐。

2.白蘿卜切片曬幹,夏天作湯食。消暑解渴。

3.白蘿卜、青橄欖水煎。代茶飲。預防治療流行性感冒、白喉。

4.白蘿卜若幹煮濃汁。熱洗腳治腳氣。

“食用禁忌”

蘿卜與蛇肉不能同食。

生蘿卜與人參藥性相克,不可同食。

蘿卜宜與烤魚、烤肉同食,可以分解毒素。

紅蘿卜和白蘿卜不能放在一起煮食。

蘿卜不宜與橘子同吃。

脾胃虛寒之人忌食生蘿卜。

西紅柿

[來源]

西紅柿屬茄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的果實。我國廣泛栽培,漿果扁圓或圓形,呈紅、黃或粉紅色,肉厚汁多,為夏秋季佳蔬。

[異名]

番茄、洋柿子、洋海椒、番柿、毛蠟果、狼桃。

[性味歸經]

甘、酸,涼。入胃、肝二經。

[功效主治]

清熱止渴,養陰,涼血。主治熱病煩渴,胃熱口渴、口幹,肝陰不足,目昏眼幹或夜盲,陰虛血熱,鼻衄、牙齦出血,亦可用於高血壓病。

“藥膳本草偏方”

1.高血壓患者,連續半個月在清晨空腹吃兩個西紅柿,有降壓作用。

2.以西紅柿代水果,每日吃2~3次,2周後治牙齦出血見效。

3.西紅柿汁與西瓜汁各半杯,混合飲服,退熱止煩渴。

4.西紅柿同甘蔗汁,或同山楂汁混合飲服,適用於胃熱、口幹舌燥。

“食用禁忌”

西紅柿其性微寒,腸胃虛寒者宜慎食。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吃西紅柿可能使病情惡化。

胡蘿卜

[來源]

胡蘿卜為傘形科植物胡蘿卜的根。狀如圓椎形或圓柱形,肉質紫紅或黃色,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亦有野生。冬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洗淨鮮用或貯存、風幹備用。

[異名]

黃蘿卜、胡蘆菔、紅蘆菔、丁香蘿卜、金筍、紅蘿卜、傘形棱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