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穀豆本草(2 / 3)

“藥膳本草偏方”

1.燕麥60克,水煎服;或燕麥30克,米糠15克,水煎湯去渣,加飴糖服用,適用於虛汗。

2.用燕麥熬粥服用,可以補虛健體,降脂催乳。

3.燕麥30克,鮮雞血60克,加酒燉服,日服1次,連服數日,適用於婦女經量過多。

“食用禁忌”

吃燕麥一次不宜太多,否則會造成胃痙攣或腹脹;過多也容易造成滑腸、催產,所以孕婦應該忌食。

蕎麥

[來源]

蕎麥為蓼科草本植物蕎麥的種子,夏季收取成熟的種子,曬幹後去皮殼備用。蕎麥的生長期很短,產量也較低,我國主產於晉北、內蒙古等西北地區。

[異名]

花麥、烏麥、花蕎、甜蕎、蕎子、三角麥。

[性味歸經]

甘、微酸,寒。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健脾除濕,開胃寬腸,下氣消積。主治腸胃積滯,脹滿腹痛,濕熱腹瀉,噤口痢疾,婦女帶下病,絞腸痧或赤遊丹毒,癰疽發背,瘰鬁等。

“藥膳本草偏方”

1.蕎麥粉炒香,每取10克,以水煮稀糊食用,適用於急性腹痛、夏季腸胃不和。

2.蕎麥500克,紅糖適量。把蕎麥磨粉後篩去殼,加紅糖烙餅或煮熟食。加紅糖烙餅或煮熟食。汗出,發熱,瀉痢症。

3.蕎麥粉用薑汁調泥,貼於嬰兒鹵門,適用於囟門受風、鼻塞不通。

4.蕎麥、蔓荊子各100克,燒酒適量。取蕎麥、蔓荊子,研末。用燒酒調敷患處。此法可偏頭痛。

“食用禁忌”

由於蕎麥對皮膚可產生某些刺激,故皮膚過敏者忌食。

腫瘤患者也要忌食,否則會加重病情。此外,蕎麥最好不與豬肉同食。

蕎麥的蛋白質中缺少精氨酸、酪氨酸,與牛奶搭配食用為好。

蕎麥一次不可食用太多,否則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虛寒、消化功能不佳、經常腹瀉的人不宜食用。

薏苡仁

[來源]

薏苡仁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種仁。薏苡屬多年生植物,莖直立,葉披針形,其子實卵形,白色或灰白色。薏米在我國栽培曆史悠久,是我國古老的藥食皆佳的糧種之一。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出產,秋季果實成熟後采收,除去外殼及黃褐色外皮,收集種仁,曬幹生用或炒用。

[異名]

苡米、薏米、薏仁、米仁、六穀米、藥玉米、菩提珠、回回米、裕米。

[性味歸經]

甘、淡,涼。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治脾胃虛弱,便溏腹瀉,或婦女帶下病,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或腳氣腫痛,濕熱痹痛,手足拘攣,酸楚疼痛,肺癰咳唾痰,或腸癰拘急腹痛。此外,現在代又用於消化道腫瘤、子宮頸癌等腫瘤以及扁平疣。

“藥膳本草偏方”

1.薏苡仁、粳米各30克,共煮粥,空腹食用,適用於風濕脾痛、筋脈拘攣、脾虛泄瀉。

2.薏苡仁粉,同曲米釀酒,或袋盛煮酒飲之。有祛風濕,強筋骨,健脾胃之功。

3.薏苡仁50克,百合10克,水煎汁,加冰糖服用,適用於扁平疣、雀斑、痤瘡。

4.薏米60克,芡實90克,大米適量。以上3味共煮粥。服食。經常食用。適用於白帶過多。

“食用禁忌”

凡大便燥結、滑精、精液不足、小便多者、孕婦不宜服用。本品力緩,宜多服久服。除治腹瀉用炒薏米外,其他均用生薏米入藥。

黃豆

[來源]

黃豆為豆科草本植物大豆的黃色種子。我國是世界上大豆栽培曆史最早的國家,又是製作豆製品的首創國家。現在除了高寒地區外,全國各地均有種植,秋季收割成熟的果莢,去殼曬幹備用。

[異名]

黃大豆。

[性味歸經]

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腎二經。

[功效主治]

寬中導滯,健脾利水,解毒消腫。脾虛氣弱,疳積瀉痢,腹脹贏瘦,或貧血,營養不良,濕痹拘攣,或水腫小便不利,妊娠中毒,食物中毒,瘡癰腫毒,或肺癰(肺膿瘍)。

“藥膳本草偏方”

1.取黃豆及其製品取代膳食中動物性食品,連服8周,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明顯下降,預防冠心病。

2.黃豆煮熟,加五香粉燜幹,酌量常食,防止老人骨質疏鬆,促進兒童生長發育。

3.將黃豆放入水中煮15分鍾後加入香菜,再煎15分鍾,去其渣,喝其湯。這味湯辛溫解表,健脾胃,非常適用於治療流行性感冒。

4.豆腐、鯽魚各250克,煮湯服食,可使產婦下乳,且治麻疹出齊尚有餘熱者。

5.豆漿1碗,加白糖少許,早晨空腹常飲,適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6.黃豆炒香研末,以香油調泥外敷,適用於腫癤及痘後生瘡。

“食用禁忌”

因為生大豆含有不利健康的抗胰蛋白酶和凝血酶,所以大豆不宜生食,夾生黃豆也不宜吃。患有嚴重肝病、腎病、痛風、消化性潰瘍、動脈硬化、低碘者不宜食用。黃豆在消化吸收過程中會產生過多的氣體,造成脹肚,故消化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應盡量少食。

綠豆

[來源]

綠豆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以豆皮綠色而得名。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三四月間下種,它的苗高一尺左右,它的葉小而且有細毛,到八、九月開小花,它的豆莢像赤豆莢,秋季莢果成熟時采收,曬幹,除去莢殼,收集種子備用。

[異名]

青小豆。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主治熱病或暑熱所致的心煩、口渴、發熱;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或濕熱瀉痢;濕熱瘡疹,癰腫;藥物中毒。

“藥膳本草偏方”

1.綠豆適量,淘淨,下鍋加水,大火一滾,取湯待冷,食之。可用於解暑。

2.綠豆60克,車前子30克,水煎服,適用於熱淋尿澀、小便不利、濕熱腹瀉。

3.綠豆60克,加水煮至豆熟後,放入銀花(紗布包)15克,一同煮沸。以湯色碧綠而不渾濁為佳。去金銀花,連豆飲服。用於暑熱煩渴,小便短赤,或熱病發熱心煩等。亦可用治熱痱、熱瘡等。

4.綠豆120克,甘草30克,水煎湯灌服,解食物中毒。

“食用禁忌”

綠豆性涼,脾胃虛弱的人不宜多吃。服藥特別是服溫補藥時不要吃綠豆食品,以免降低藥效。未煮爛的綠豆腥味強烈,食後易惡心、嘔吐。

蠶豆

[來源]

蠶豆為豆科植物蠶豆的成熟種子,因豆莢狀如老蠶,又成熟於養蠶季節,故名蠶豆。蠶豆在八月份下種,十一、十二月生長的嫩苗可以吃,它的莖呈四方形,中間是空的。葉子的樣子像飯勺頭,靠進葉柄處微圓而末端由較尖,麵向陽光一麵呈綠色,背著陽光的呈白色。一根莖上生三片葉子。二月開花像豇豆花。四川蠶豆最多。

[異名]

胡豆、佛豆、南豆、馬齒豆、夏豆、寒豆、彎豆、羅漢豆、豎豆、仙豆、櫃豆、川豆。

[性味歸經]

甘、微辛,平。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益胃,利小便,止血。主治脾胃不健,水腫,小便不利,吐血,胎漏等。

“食用禁忌”

1.蠶豆100克,冬瓜皮100克,加水煎湯服。適用於水腫。

2.用油鹽將苗炒熟加上水煮成湯灌進醉酒之人的嘴裏,適用於酒醉不醒效果良好。

3.鮮蠶豆,搗爛如泥。如無鮮者,用幹豆以水泡漲,搗敷塗瘡上,幹即換之。適用於禿瘡。

4.蠶豆適量。蠶豆炒熟研粉,加紅糖混勻。每次服15克,連用有效。適用於先兆性流產。

“食用禁忌”

蠶豆與田螺同食容易引發結腸癌。蠶豆不易消化,故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一般人也不宜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食用蠶豆一定要煮熟,以破壞蠶豆中含有的一種可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

豌豆

[來源]

豌豆為豆科植物豌豆的種子。現今栽培的的豌豆可分為糧用豌豆和菜用豌豆兩大類型。夏季采收鮮嫩或成熟莢果,除去莢殼,鮮用或曬幹備用。

[異名]

舜豆、蓽豆、寒豆、小寒豆、雪豆、麥豆。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腎經。

[功效主治]

和中下氣,生津止渴,利小便,解瘡毒。適用於脾虛氣弱,或脾胃不和,產後乳汁不下,煩熱口渴,腳氣,癰腫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嫩豌豆250克,加水適量。煮熟淡食並飲瀝。可用於煩熱口渴,以及產後乳汁不下,乳房作脹等。

2.碗豆120克,芫荽60克,加水煎湯,一日分3次溫服。用於濕濁阻滯,脾胃不和,吐瀉轉筋。

3.青豌豆或嫩豌豆苗適量。青豌豆煮熟淡食,或用嫩豌豆苗搗爛絞汁。每次服半杯,一日2次。適用於消渴。

“食用禁忌”

豌豆食之過多可令人腹脹,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患有尿路結石,皮膚病,肝、腦綜合征者忌食。

豇豆

[來源]

豇豆為豆科植物豇豆的種子,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要產地為山西、山東、陝西等地。夏、秋季采摘未成熟的嫩莢果鮮用,或於秋季采收成熟的莢果,除去莢殼,收集種子備用。

[異名]

豆角、羊角、角豆、飯豆、腰豆、長豆、茳豆、裙帶豆、漿豆。

[性味歸經]

甘、鹹,平。歸脾、腎經。

[功效主治]

健脾利濕,補腎澀精。主治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髒,調養顏身,生耔髓,止消渴,治嘔吐,痢疾,止尿頻,可解鼠蛇之毒。

“藥膳本草偏方”

1.豇豆(嫩莢果)150克,蕹菜150克,加水煎湯服。二物亦可調以食油、鹽、醋等食之。適用於脾虛濕盛帶下量多色白,或濕熱小便不利等。

2.帶殼豇豆(幹品)30~60克,水煎,每日1劑,喝湯吃豆。適用於糖尿病,口渴、小便多。

3.生豇豆適量,洗淨。細嚼咽下。適用於食積,腹脹,噯氣。

4.紅白豇豆各30克,粳米50克,砂糖少許。將豇豆洗淨與粳米共煮粥,粥熟後加入砂糖。調勻後空腹服食。適用於脾胃虛弱、久泄、久痢或腎氣不足遺精、白帶異常、小便頻數等。

“食用禁忌”

豇豆食多則性滯,因此氣滯便結的人應慎食豇豆。

豇豆與粳米一起煮粥最佳,但是一次不能食之過量,以防產氣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