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
[來源]
小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栽培麵積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養人體的重要食物。小麥分為普通小麥、密穗小麥、硬粒小麥、東方小麥等品種。
[異名]
麳。
[性味歸經]
甘,涼。歸心、脾、腎經。
[功效主治]
養心益脾,除煩熱,止渴,利小便。主治婦女髒躁,精神不安;煩熱消渴口幹;小便不利等。
“藥膳本草偏方”
1.麵粉250克炒黃,醋煮為糊,加芒硝50克,適用於婦女乳腺炎,塗後即消。
2.小麥30克,柏子仁12克,夜交藤9克,水煎後去渣飲湯,適用於心陰虛所致失眠。
3.小麥30克,通草10克,水煎湯服,適用於老人小便淋瀝、澀滯不通。
4.小麥粉炒焦黃,每取4匙加糖,以溫水調服,連續3周,適用於脾胃不和所致瀉泄。
“食用禁忌”
黴變的小麥忌食。病濕熱者忌食麵條。
大麥
[來源]
大麥又稱飯麥,西藏、青海人稱之為青稞,為禾本科大麥的種子。我國各地均有栽培,以西北部地區栽培較多,夏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幹去皮殼。
[異名]
稞麥、麰麥,牟麥、飯麥、赤膊麥。
[性味歸經]
甘、鹹,涼。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健脾消食,除熱止渴,利小便。主消渴除熱毒,益氣調中。滋補虛勞,使血脈強壯,對膚色有益,充實五髒,消化穀食,止泄。
“藥膳本草偏方”
1.大麥粉5克,以沸滾開水調糊,每日服1次,適用於小兒傷乳。
2.大麥炒焦黑研末,以香油調和,敷治湯、火燙傷。
3.用大麥煮的汁清洗眼睛,治麥芒偶入目中,即出。
“食用禁忌”
哺乳期間忌食。
粳米
[來源]
粳米為禾本科粳稻的種仁。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其質緊密,脹性小,黏性較大,是人們最常用的主食之一,粳米以色白、幹燥、粒大而晶瑩飽滿者為佳。
[異名]
白米、稻米、大米、粳米。
[性味歸經]
甘,平。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止瀉痢。主治嘔吐、瀉痢或溫熱病所致的脾胃陰傷、胃氣不足、口幹渴、不欲食等。
“藥膳本草偏方”
1.粳米適量。將粳米炒焦,研為細麵。每服5克,溫水送服。對於腹瀉有很好的療效。
2.薺菜500克,粳米100克。將薺菜、粳米,同煮成粥食之。每日佐餐食用。適用於脾虛水腫,慢性腎炎。
3.粳米25克炒焦,加燒沸食用。適用於嬰兒吐乳、產婦虛弱、吐瀉。
“食用禁忌”
粳米不宜與馬肉同食。
糯米
[來源]
糯米為禾本科糯稻的種仁。全國各地均有出產,南方水田尤多,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幹去皮殼用。其脹性比粳米更小,黏性最強,以顆粒飽滿晶瑩者為佳,尢以血糯米為上品,糯米所產的熱量比麵粉和一般米都高,特別適宜於老年人晨間食用。因此自古被列為營養上品。
[異名]
稻米、江米、元米。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補脾胃,益肺氣。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消渴溲多,氣虛自汗,便泄。
“藥膳本草偏方”
1.糯米120克,炒至焦黃,加紅糖60克,分次以沸水衝服。適用於小腹隱痛、產生痢疾、惡露不散。
2.糯米適量,入豬肚內蒸幹,搗作丸子,日日服之。適用於虛勞不足。
3.糯米30克,研末,或磨成漿,加蜂蜜30克,加水適量,煮成烯糊服食。用於胃陰不足,口渴飲水或少食嘔吐。
“食用禁忌”
因為糯米黏性強、性溫,多吃易生痰,所以有發熱、咳嗽、痰黃稠現象的人,或者有黃疸、泌尿係統感染以及胸悶、腹脹等症狀的人不宜多食。
黑米
[來源]
黑米,又稱血糯米。是稻米的一種,比普通大米略扁。是我國稻米中的珍品,古代是專供內廷的“貢米”,黑米外皮墨黑,內芯卻是雪白的。珍在味美,稀在色異,貴在質優。古稱“粳穀奴”,早有“黑珍珠”、“世界米中之王”的美稱。
[異名]
黑粳米、黑黍。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胃、肺、肝、腎經。
[功效主治]
健脾胃、滋腎水、止肝火、養顏色、烏須發。長期食用黑米,可治療頭昏、目眩、貧血、白發、眼疾、腰腿酸軟等。
“藥膳本草偏方”
1.黑米配上芝麻、白果、銀耳、核桃、紅棗、冰糖、蓮子等煮成八寶粥每日食用。對頭昏、眩暈、貧血、白發、眼疾、咳嗽等症療效甚佳。
2.用黑米煮粥,常食。對流感、咳嗽、氣管炎、脫發、白發、貧血、肝病、腎病患者均有醫療保健作用。
“食用禁忌”
沒有煮爛的黑米不容易被胃酸和消化酶分解消化,會引起急性腸胃炎及消化不良。火盛熱燥者不宜食用黑米。
小米
[來源]
小米為禾本科植物粟子的種子,去殼即為小米。顆粒很小,黃色或黃白色,以河北產者為良,是我國北方的主糧之一。
[異名]
白梁粟、粢米、粟穀、粟米、硬粟、燦粟、穀子、寒粟、黃粟、稞子。
[性味歸經]
甘、鹹,涼。入腎、脾、胃經。
[功效主治]
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或脾胃虛腹瀉,煩熱口渴,口幹,小便不利等。
“藥膳本草偏方”
1.小米50克,加水如常法煮粥,調入適量紅糖,時時服用。適用於體虛胃弱及產後虛損引起神疲乏力、缺少乳汁。
2.小米15克,大米50~100克。小米、大米同煮粥。空腹食用。適用於脾胃虛弱,身體消瘦。
“食用禁忌”
小米粥不宜太稀薄。產後不能完全以小米為主食,應注意搭配,以免缺乏其他營養。
黃米
[來源]
黃米為禾本科黍的種子,是黍米的一種,一般來說,黍米分兩型:以杆上有毛,偏穗,種子黏者為黍;杆上無毛,散穗,種子不黏者為稷。有白、黃、紅諸色,黃色黏者稱黃米,紅色黏者稱紅蓮米。主產於北方,以河北產者為良,成了北部主糧之一。
[異名]
大黃米、糯秫、糯粟、黃糯。
[性味歸經]
甘,微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益脾和胃,安神,止瀉。主治煩渴、吐逆、頭痛、胃痛、不思飲食、肺虛咳嗽、傷暑發熱、鵝口瘡、燙傷。
“藥膳本草偏方”
1.黍米30克,炒黃,加水2碗煎取1碗,濾汁溫飲;米渣續煮湯,薰洗全身,每日2次,連用1周,適用於煩渴、嘔吐、傷暑發熱、中暑腹瀉、小兒夏季熱。
2.黍米炒黃磨粉,加糖拌勻,每取4匙,日服2次,連續數月,適用於脾胃虛弱、胃痛吐瀉。
3.黍米蒸熟,壓成糕狀,以油煎黃,服食,適用於肺虛咳嗽。
4.以羊肉熬湯,入黍米粥調味,連吃數周,適用於中氣虛弱、神疲乏力、不思飲食。
5.黍米炒焦研末,以蛋清調和,敷治燙傷未成瘡者及小兒鵝口瘡。
“食用禁忌”
性黏滯,不宜常食。過多食用令人燥熱。
玉米
[來源]
玉米是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種子,全國各地都有栽培,北方產量為高。
[異名]
玉高粱、禦麥、番麥、玉麥、包穀、苞麥米、玉黍。
[性味歸經]
甘,平。歸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能調中健胃,益肺寧心,降血脂,降血糖,利尿,利膽退黃。主治脾胃不健,食欲不振,飲食減少;水濕停滯,小便不利或水腫;高脂血症,冠心病等。
“藥膳本草偏方”
1.玉米250克,以水煎煮,吃米喝湯,用於胃不舒適,糖尿病。
2.玉米須30克,陳皮10克。玉米須、陳皮,水煎。代茶飲。適用於慢性腎炎引起的水腫。
3.玉米粉煮成糊狀,加糖適量,每取50克,日服2次,適用於黃疸、浮腫。
4.玉米須30克,茵陳、蒲公英各15克。取玉米須、茵陳、蒲公英,水煎。代茶飲。適用於肝炎,黃疸,膽囊炎,膽結石。
“食用禁忌”
發黴的玉米不能食用,發黴後易產生黃曲黴菌(又叫黃曲黴素),多食有致癌作用。玉米也不宜與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經常搭配食用,因為玉米含有較多的木質纖維素。青玉米棒宜煮食而不宜烤食,烤食易產生多種有害物質。
高梁
[來源]
高粱為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種子。其葉和玉米相似,但較窄,花序圓錐形,花長在莖的頂端,子實紅褐色。高梁自古就有“五穀之精、百穀之長”的盛譽。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以山西產者為良,為北方居民主糧之一。
[異名]
木稷、蜀秫、蘆粟、荻粱。
[性味歸經]
甘、澀,溫。歸脾、胃、肺經。
[功效主治]
益脾止瀉,化痰安神。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便溏腹瀉,痰濕咳嗽,失眠多夢。
“藥膳本草偏方”
1.高梁60克,炒香,紅棗10枚,去核炒焦,共研末,加糖適量,小兒按年齡酌量取6~12克,成人每取15克,適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大便稀溏、霍亂吐瀉。
2.高梁穗、豨簽草、茶葉、紅糖各10克。將高粱穗、豨簽草、茶葉同放入容器,水煎,加紅糖調味。代茶飲。適用於高血壓有特效。
3.高粱焙黃研末,塗濕瘡患處,或以其調入麻油,塗鵝口瘡,均可顯效。
“食用禁忌”
大便燥結者應少食或不食高粱。
燕麥
[來源]
燕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雀麥的種子,為穀類作物的田間雜草,其苗葉像小麥但比小麥小。它的果實比麥細。它的苗和麥相同,但穗細長得稀少,子實可食。
[異名]
蓧麥、野麥、雀麥、夏燕麥和裸燕麥。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無毒。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
補益脾胃滑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