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野菜菌菇本草(2 / 3)

[異名]

山椿、虎目樹、虎眼、大眼桐。

[性味歸經]

性涼,味苦平。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潤膚明目,殺蟲。主治瘡瘍,脫發,目赤,肺熱咳嗽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香椿葉9克,水煎服。適用於細菌性痢疾。

2.用香椿葉和桃葉的心搗爛取汁敷頭上。適用於小兒白禿、不生發。

“食用禁忌”

據《食療本草》載:“春芽多食動風,熏十二經脈、五髒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與豬肉、熱麵頻食則中滿,蓋壅經絡也。”故食之不可過量。

榆錢

[來源]

榆錢為榆科落葉喬木榆樹的果實或種子。常生於田梗、路旁、河邊、河堤、山坡等地。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其果實和內皮可食,亦可入藥。

[異名]

榆實、榆子、榆仁、榆莢仁。

[性味歸經]

平、味甘、微辛有小毒。歸肺、脾、心三經。

[功效主治]

清熱利水、殺蟲消腫之功效。主治失眠、食欲不振、帶下、小便不利、水腫、燙傷、小兒疳熱贏瘦、瘡癬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榆白皮30克,水煎2次服,每日1劑,連服3~5天。適用於勞虛小便白濁。

2.榆白皮15克,石韋30克,篇蓄15克,白茅根30克,水煎分2次服。適用於小便澀痛、尿血。

“食用禁忌”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慎食。

牛蒡

[來源]

牛蒡為菊科兩年生草本植物,根葉食用,果實入藥。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國東北及西北地區的林下、林緣、山坡、村落、路旁均有野生。

[異名]

狗寶、牛蒡根、黑蘿卜、大力子、蝙蝠刺、惡實紅。

[性味歸經]

甘、微苦,寒。歸肺、心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疏風利咽,利濕。主治風熱感冒,咳嗽,咽喉疼痛;溫熱病,熱盛煩渴,上部熱盛,頭暈頭痛;癰腫瘡瘍,痔瘡。

“藥膳本草偏方”

1.牛蒡6克,桔梗、甘草各3克,水煎去渣,頻頻含咽。適用於咽喉痛。

2.牛蒡根60克,煮湯服,藥渣搗爛敷患處。適用於乳腺炎。

3.鮮牛蒡根搗汁,用汁滴耳,每日數次。適用於急性中耳炎。

“食用禁忌”

氣虛便溏者忌服。

地膚

[來源]

地膚屬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食用部分為嫩莖葉或幼苗,全國各地皆有分布,多生於荒地、路邊、田間、河岸、溝邊,每年5~7月均可采集,是我國傳統野菜,現有人工栽培。

[異名]

掃帚菜、掃帚苗、野波菜、地膚苗、落帚。

[性味歸經]

苦、寒。歸肝、脾、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明目,利尿通淋。主治赤白痢,泄瀉,小便淋痛,目赤澀痛,夜盲蕁麻疹;外用治皮癬及陰囊濕疹。

“藥膳本草偏方”

1.地膚草搗汁服。適用於老人淋症、小便不利。

2.地膚子150克,決明子1升,二味搗篩,米湯和丸,飯後每服20—30丸。或用地膚嫩苗煎水洗目。適用於夜盲。

3.地膚子15克,地榆炭9克,黃芩9克,研細末,每服6克,日服2次。適用於血痢。

4.地膚苗300克,水煎服。適用於熱淋、尿澀。

“食用禁忌”

不能多食,易引起草酸中毒。

銀耳

[來源]

銀耳為銀耳科銀耳的子實體。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產。現多為人工栽培品。當耳片開齊停止生長時及時采收,漂洗幹淨,曬幹或烘幹備用。因它形似人耳並呈銀色而得名。

[異名]

白木耳、白耳子、桑鵝、五鼎芝、雪耳。

[性味歸經]

平,甘。歸心、肺、腎、胃經。

[功效主治]

滋陰潤燥,益氣養胃。主治肺胃陰虛所致的口幹渴,便秘,咽喉幹燥,幹咳,咯血,陰虛津虧及婦女月經不調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銀耳、冰糖加水適量,隔水共蒸透即成。分2次服用。每日1劑。用治肺陰虛,咳嗽,痰少,口渴。

2.銀耳50克(洗淨,泡發),豬肉片100克,山楂30克,按常規炒法烹製即可。適用於頭暈、耳鳴、胸悶、氣短、周身酸懶、惡心厭食、消化呆滯等症。

“食用禁忌”

冰糖銀耳對神經衰弱、體質虧損有幫助。但是含糖量高,睡前不宜食用,以免血黏度增高。

銀耳能清肺熱,故外感風寒者忌用。

黑木耳

[來源]

黑木耳為木耳科真菌木耳、毛木耳及皺木耳的子實體,因形似人耳而得名。前兩者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產,皺木耳主產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異名]

雲耳、樹耳、黑菜、木耳、木襦、木菌、木娥、蕈耳。

[性味歸經]

平,甘。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

補氣止血,活血。主治氣虛或血熱所致,尿血,齒齦疼痛,脫肛,便血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黑木耳30克燒存性,木賊30克研末,每服6克,以清米泔煎服,適用於眼流冷淚。

2.黑木耳、荊芥等分,煎湯漱口,適用於一切牙痛。

3.幹木耳30克,鹿角膠6克,兩藥均炒研為末,每日2次,每次10克,溫酒調服,適用於新久泄痢。

4.黑木耳250克,炒見煙後研細末,每次取6克入血餘炭1克,用酒調服出汗,適用於崩中漏下。

5.黑木耳50克,紅棗30枚,紅糖少許,經常煮食,適用於貧血。

“食用禁忌”

新鮮的黑木耳中含一種物質,會引起日光性皮炎,故新鮮黑木耳不宜食用。

蘑菇

[來源]

蘑菇是黑傘科植物蘑菇的子實體菌蓋及柄。菌蓋呈扁球形至平展,光滑不黏,肉厚色白,淡褐或灰色。我國各地均有栽培,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長後采集。

[異名]

蘑菰、麻菰、蘑菇草、肉蕈、雞足蘑菇。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歸腸、胃經。

[功效主治]

益神開胃,化痰理氣。主治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痰核凝聚,上嘔下瀉,尿濁不禁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鮮蘑菇10克,煎湯日服1次,適用於慢性氣管炎引起的痰多。

2.鮮蘑菇100克,菌蓋撕成小塊,菌柄切斜片,瘦豬肉100克切片,用食油炒後加水適量煮服,適用於脾氣虛弱、身體倦怠、婦女哺乳期乳汁分泌減少。

3.鮮蘑菇6克,活鯽魚1條,清水煮,熟後食魚喝湯,適用於小兒麻疹透發不快。

4.取粳米50克,煮粥至半熟時加入鮮蘑菇10克,煮至米熟時食用,適用於胃熱嘔吐、腸熱瀉痢、食欲不振。

5.用鮮蘑菇、鮮海參各100克,加水燉服,連食數周,對白細胞減少症、慢性肝炎有輔助治療作用。

“食用禁忌”

蘑菇有食用類和有毒類,不要隨便自己采摘蘑菇食用,對市上出售的不熟悉的蘑菇也不要輕易購買,以免誤食後危及生命。

香菇

[來源]

香菇為白蘑科真菌香菇的子實體。生於闊葉樹倒木上。按品質論,香菇可分為花菇、厚菇、薄菇三種。主產於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廣西、廣東等地。春、秋、冬季均可采收,洗淨曬幹或烘幹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