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野菜菌菇本草(1 / 3)

莧菜

[來源]

莧菜原本是一種野菜,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開綠白色小花,莖為綠色或暗紫色,俗稱“人青草”。現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莧菜分為白莧菜及紅莧菜,是春季主要蔬菜之一。

[異名]

青香莧、赤莧、刺莧、野莧菜、三色莧、雁來紅。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歸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

清熱,明目,滑胎,利大小腸。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牙痛、咽痛;痢疾便血或濕熱腹瀉;熱淋、小便短赤;虛人、老人大便難等。莧科莧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藥膳本草偏方”

1.紅莧菜200克,洗淨,水煎,溫服。每日一劑,分次飲服,連飲數日至數周。適於口渴便艱、帶多色黃、苔黃膩屬濕熱下注型子宮頸炎。畏寒便溏者不宜多飲。

2.莧菜30~60克,鳳尾草30克,煎湯日服2~3次,連服1周,適用於腸炎、痢疾。

3.鮮莧菜200克煮豬肉,經常食用,適用於慢性尿路感染。

“食用禁忌”

對平素脾虛便溏,或胃腸有寒氣,容易發生腹瀉之人忌食。

莧菜忌與甲魚和龜肉一同食用。

芥菜

[來源]

芥菜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油芥菜的嫩莖葉。我國各地均有栽培,春季采嫩莖葉洗淨,民間常用之做醃菜。

[異名]

芥、雪裏蕻、皺葉芥、黃芥。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胃、腎經。

[功效主治]

利氣豁痰,溫中健胃,驅風散血,消腫止痛。寒痰咳嗽,胸膈不利,胃寒少食,腹瀉,感冒風寒及跌打損傷、關節疼痛等證。

“藥膳本草偏方”

1.陳醃芥菜250克。用陳醃芥菜曬幹,研細。每日30克,用開水衝湯含漱,亦可內服。適用於喉痛聲音嘶啞。

2.芥菜莖葉100克,嫩豆腐1塊,生薑3片,蔥白5根,煎湯溫服,適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無汗。

3.用洗淨芥菜同大米煮粥服食,適用於因寒痰凝聚,心前區疼痛脹悶。

4.陳芥菜鹵汁,每日10數匙,連食3~5天,適用於肺膿腫。

“食用禁忌”

芥菜籽辛熱,有小毒,可當中藥用,又為調味品,但陰虛火旺者勿食。此外,凡患目疾,瘡瘍或素日體弱者,熱感冒者,不宜食用。醃漬的芥菜會產生亞硝酸鹽,與蛋白質分解的胺類物質結合而成易誘發癌變的亞硝胺,故不宜久食、多食。

馬齒莧

[來源]

馬齒莧為莧科草本植物馬齒莧全草。有黃花種和白花種兩大形態類型。近年經馴化為人工栽培品種,植株莖肥葉大,也叫大葉馬齒莧。民間又叫它“長壽菜”、“長命菜”。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故又稱五行草,是一種古籍上早有記載的野生佳蔬。

[異名]

馬齒草、馬莧、瓜籽菜、安樂菜等。

[性味歸經]

甘酸,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消腫止血。主治濕熱泄瀉痢疾;肺育、腸癰、乳瘡;熱淋,小便不利;婦女濕熱帶下,月經過多、尿血、便血等症。

“藥膳本草偏方”

1.粳米、新鮮馬齒莧煮粥同食。有清熱,利尿,止痢作用。適用於急、慢性痢疾或腸炎,腹痛等症。

2.馬齒莧250克,搗爛絞汁,雞蛋2個,取蛋清與馬齒莧攪勻,衝入沸水,每日2次。適用於赤、白帶下有特效。

3.鮮馬齒莧搗爛,將瘡瘍麵用淡鹽水清理幹淨,用搗爛的馬齒莧敷於瘡麵之上,每日一次,適用於瘡瘍久不愈合。

4.馬齒莧幹鮮均可,水煎外洗,適用於痱毒、濕疹。

“食用禁忌”

馬齒莧味酸不宜久煮,煮久後馬齒莧味更酸。慢性脾虛泄瀉者及孕婦禁食。忌同鱉食。

落葵

[來源]

落葵為落葵科草本質藤本植物落葵的葉或嫩莖,洗淨食用。目前我國各地皆有野生,近年來南北方均有人工栽培。野生時常長於山坡、田埂、林邊、果園等地。

[異名]

藤菜、藤葵、滑藤、西洋菜、豆瓣菜、水田芥、燕脂菜、木耳菜、軟漿菜、豆腐菜。

[性味歸經]

酸、寒、滑、無毒。歸心、肝、脾、大小腸經。

[功效主治]

涼血,滑腸,解毒,活血。詒胸膈煩熱,大便秘結,小便短澀,痢疾,發熱鼻衄,便血或發斑疹。

“藥膳本草偏方”

1.鮮落葵葉或果30~60克,搗汁,溫水衝服。用於便秘發熱,紫癜。

2.鮮落葵100克,煎水代茶飲。適用於小便赤短。

3.落葵30克,水煎服,適用於大便幹燥。

4.落葵100克,煎濃湯加酒溫服。適用於胸悶煩熱。

5.落葵適量,洗淨搗汁塗患處。適用於燙傷、燒傷。

6.落葵全莖50克,狗骨四斤,加水適量燉服。適用於手腳關節風濕疼痛。

“食用禁忌”

因其性寒,凡脾虛胃虛寒,肺氣虛寒之咳嗽及大便溏泄者均不宜食。

另外孕婦也要盡量少吃或不吃。

竹筍

[來源]

竹筍為禾本科竹亞科多年生植物毛竹的嫩苗。竹筍品類很多,有圓筍、毛筍、冬筍、青筍、鞭筍等。毛筍多產於浙江、福建山區,青筍出於雲貴山區,鞭筍為毛竹鞭之嫩者。自古竹筍被視為菜中珍品。

[異名]

竹芽、竹萌、竹胎、菜竹、筍子、竹肉、玉蘭片。

[性味歸經]

甘、微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

利膈寬胸、透疹解酒、利尿通便、消積減肥。對食積、咳痰、麻疹透發不暢、尿少、腹水、浮腫、便秘症有良好療效。

“藥膳本草偏方”

1.筍、陳葫蘆各60克,或加冬瓜皮30克,水煎服,連服數日。適用於尿少、腹水、浮腫。

2用鮮竹筍煮白米粥食之。適用於久瀉久痢、脫肛等症。

3.竹筍與陳蒲、冬瓜皮共煎湯服。適用於因腎炎、心髒病、肝病等引起的水腫。

“食用禁忌”

因為竹筍中的草酸鹽與其他食物中的鈣質結合成難以溶解的草酸鈣,少年兒童不宜多吃,因為骨骼的成長需要大量的鈣質,而草酸鹽會影響機體對鈣質的吸收。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潰瘍、食道靜脈曲張、尿路結石者忌食。

蕨菜

[來源]

蕨菜屬鳳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蕨類植物種類繁多,可食用的蕨類叫蕨菜。蕨菜先開花後生葉,春季采摘,廣泛生於各地的山林中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及西南各省區的山地、草坡、闊葉林間空地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地及林緣。在海拔200~1800米的高山地帶常有野生。

[異名]

蕨、山蕨菜、蕨台、如意菜、龍頭菜、蕨兒菜、鹿蕨梨、拳頭菜。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歸脾、胃、腸經。

[功效主治]

清熱化痰、健胃、降氣。可治食隔、氣隔、腸風熱毒等病症。

“藥膳本草偏方”

1.蕨菜根30克,加適量水煎,去渣,分2次早晚服。也可用蕨菜根研粉,先用冷開水調勻,加紅糖用開水衝服。適用於腹泄。

2.用蕨菜30克,做成湯,飲服,可起利尿作用,但不宜久服。適用於浮腫。

3.蕨菜500克。將蕨菜略煮,曬幹,研為細末。每次服3~5克,米湯送下。適用於濕熱腹瀉,赤白痢疾。

“食用禁忌”

蕨菜性葉寒涼,脾胃虛弱者慎用,常人亦不宜多食。

香椿

[來源]

香椿又名山椿、虎眼、虎目樹、大眼桐。為楝科木本植物香椿的嫩芽葉可食。每年春天采集食用,亦可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