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粥
“原料”新鮮生地15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生地洗幹淨,用紗布包好搗爛擠汁備用。將粳米入砂鍋,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調入生地黃汁,加入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稍溫服食。
“功效”養陰生津,清熱涼血。適用於溫熱病後心煩口渴,唇舌幹燥,午後低熱,骨蒸癆熱,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大便幹結等。脾胃虛寒之便溏泄瀉者不宜服。服用本粥時,忌吃蔥白、韭白、薤白及蘿卜。
石決明粥
“原料”煆石決明30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煆石決明打碎,入砂鍋加水200毫升左右,以武火先煎一小時,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再加水600毫升,以文火慢熬成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5~7天為一療程。
“功效”平肝潛陽,退翳明目。適用於陰虛陽亢所致的頭脹頭痛,眩暈耳鳴;目生翳障,青盲雀目,視物模糊,以及高血壓病、高血脂症而證屬陰虛陽亢者。本粥性味偏寒,故脾胃虛寒而腹瀉者,不宜服用。石決明質重藥性不易煎出,故煮粥時應打碎先煎、久煎。
浮小麥粥
“原料”浮小麥粉20克,糯米50克。
“製作”將浮小麥揀淨雜質,漂洗後曬幹,炒後研為細粉備用。先將糯米入砂鍋,加水450毫升左右,以文火煮粥,待粥將熟時,把浮小麥粉調進粥中,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斂虛汗,退虛熱,益脾胃。適用於陰虛、氣虛所致的盜汗自汗等。
芡實粥
“原料”芡實粉30克,粳米(或糯米)50克。
“製作”先將芡實煮熟,去殼後曬幹,研成細粉,與粳米同入砂鍋內,以文火慢熬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溫熱服食。
“功效”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適用於腎氣虧虛所致的夢遺滑精,遺尿尿濁,小便頻多;脾虛泄瀉,日久不止,帶下量多等。感冒發熱期間及大小便不利者,均不宜服。
百合粥
“原料”百合30克,糯米50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百合剝皮去須,洗幹淨後切碎,與糯米同入砂鍋,加水400毫升左右,以文火熬煮至米爛湯稠,待粥將熟時,加入冰糖攪勻,稍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餐溫熱服食。
“功效”潤肺止咳,養心安神。適用於心、肺陰津虧虛所致的久咳幹咳,痰中帶血,咽喉幹癢;以及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屬津虧燥熱者。外受風寒所致咳嗽及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便溏泄瀉者,均不宜服。
二冬粥
“原料”天門冬10~15克,麥門冬10~15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天冬、麥冬共煎,去渣取汁,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潤肺,益胃清心。適用於肺胃陰虛、心腎陰虛所致的幹咳少痰,咽喉幹痛,聲音嘶啞,唇舌幹燥,煩渴多飲,大便秘結等。
山藥萸肉粥
“原料”淮山藥50克,山茱萸20克,粳米100克。
“製作”先將淮山藥、山茱萸以水共煎,去渣取汁,後將藥汁與粳米同入砂鍋,再加水適量,以文火慢熬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5~7天為一療程。
“功效”補腎,健脾益胃。適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滑泄,尿多遺尿;脾胃氣虛所致的食少倦怠,便溏久瀉,營養不良,白帶過多等。
銀耳百合沙參湯
“原料”銀耳12克,百合15克,北沙參12克,冰糖適量。
“製作”先將銀耳用清水浸泡幾個小時,待其泡發脹開後,再清洗幹淨,與百合、沙參、冰糖同入砂鍋,加水適量,文火熬煎,約一小時後,取汁飲服。外感風寒咳嗽及發熱飲冷,舌紅苔黃之實熱便秘者,均不宜服用。
“用法”可每日食用。
“功效”養陰潤肺止咳。適用於肺陰虧虛所致的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唇舌幹燥,大便秘結;以及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老年習慣性便秘等而屬肺陰虧虛者。
鴿肉山藥玉竹湯
“原料”白鴿1隻,淮山藥30克,玉竹25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製作”將白鴿宰殺後,去淨毛,剖除內髒,衝洗幹淨,切成小塊,與淮山、玉竹同入砂鍋,加水適量,先以武火燒開,後用文火慢燉至鴿肉熟爛,加味精、精鹽調味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