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減肥人群如何科學攝入糖類(1 / 1)

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糖是指各種可消化的糖類,包括有甜味的糖和沒有甜味的澱粉,平常我們吃的主食如饅頭、米飯、麵包等都屬於廣義的糖類物質;狹義的糖是指精製後的白糖、紅糖、冰糖和糖漿等。在營養學上,廣義的糖和蛋白質、脂肪一起被喻為人體最主要的三大營養素。糖不可以多吃,尤其是心、腦血管病患者或老年人。營養學家沒有規定減肥者每個人每天該吃多少糖類化合物,但提出糖類化合物的產熱一般占人體總熱量60%左右為宜。也就是說,一個人攝入糖類化合物的量與他的總需熱量有關。中老年人由於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攝入也隨之變少,而青少年正在生長發育階段攝入就多一些,所以說糖類攝入還要因人而異。那麼一個普通人每天應該攝入多少糖類化合物呢?在副食供應充足的情況下,主食攝入量要求不高。一個正常的從事輕體力勞動的年輕男性,一般每天攝入主食約500克,女性300~400克;老年男性大約300~400克,女性250~300克,就可滿足一天對糖類化合物的需求。但無論任何人(有病者除外),一天內糖類化合物的攝入不能少於150克(3兩),更不能一點糖類化合物都不吃,還需要對於正在減肥的人也是如此。但減肥人群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減肥者宜注意食物的含糖量

減肥者要盡量少食用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糖類化合物主要存在於各類植物性食物之中,如穀類(粳米、麵粉、小米等)、根莖類(紅薯、土豆、藕等),以及食用糖(砂糖、紅糖、綿白糖)中。多糖類主要來自穀類、薯類、根莖類食物,單糖與雙糖類除部分來自天然食物外,大部分為製成品的形式(如葡萄糖與蔗糖)。但不同的食物含糖量也不同(見下表)。

幾類常見食物的含糖量

類別食物名稱含糖量純糖紅糖、白糖、蜂蜜、麥芽糖等80%~90%穀類粳米、小米、麵粉、玉米麵等70%~80%豆類幹黃豆、紅豆等20%~30%堅果類栗子、花生、核桃等12%~40%根莖類白薯、山藥、土豆等15%~30%。

減肥者宜謹慎食用“無糖食品”

近年來,市場上相繼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無糖食品,有人將其稱之為預防“富貴病”的食品。

對此,專家指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甚至是危險的。因為“無糖食品”準確的說法應當是“無食用糖食品”,是相對於含食用糖的甜食而言的,即“無糖”是指不含食用糖(如白糖、紅糖等),但沒有食用糖,不等於沒有糖存在。事實上,凡是由麵粉、粳米等主要含澱粉的物質製成的食品絕對不是“無糖食品”。因為這些食品中的主要成分是澱粉,而澱粉是多糖物質,在人體內澱粉可以進一步分解為雙糖、單糖。無論食用的是單糖、雙糖,還是多糖,最終經過消化都要分解成葡萄糖,為人體所吸收。市場上常見的無糖餅幹、無糖湯圓、無糖八寶粥等,隻是沒有加入食用糖而已,但它們本身也是用糧食做的,其主要成分澱粉經消化分解後都會變成大量的葡萄糖,與食用饅頭、米飯所吸收的糖分、熱量沒有分別。還有“無糖奶粉”,牛奶中本來就含有乳糖,並不會因為不含食用糖而減少,乳糖經消化後同樣可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所以“無糖奶粉”也是有糖的。

減肥者忌過量食用麵食

有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吃肥肉可使人發胖,但有的人不吃肥肉,主要吃麵食為什麼還會發胖?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麵食的成分。事實上我們日常吃的麵食,其主要成分都是澱粉,而澱粉在人體內經過水解後的產物就是麥芽糖和葡萄糖。因此,吃麵食實際上就是吃澱粉,就是吃糖、吃葡萄糖。葡萄糖主要被用於人體每天的熱量消耗。多餘的糖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肌糖原儲存起來,以備血糖濃度低於正常水平或急需熱量時之用;另一部分則轉變成體內脂肪或其他物質。因此,如果人體每天攝入的食物(哪怕隻是澱粉)中所含的熱量(糖類物質)超過了身體需要消耗的熱量,則多餘的糖就會轉化為脂肪存積在體內,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肥胖。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使不吃肥肉,麵食吃多了也會使人發胖的道理,所以為了減肥的需要應適當控製麵食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