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運營的影響探析
銀行分析
作者:崔紅茶
【摘要】金融脫媒的出現及發展減少了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來源,對銀行金融機構產出重大影響,文章以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影響為研究對象,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文章首先指出金融脫媒的研究現狀,然後從七個方麵闡述金融脫媒出現及發展的原因;其次從深層次說明金融脫媒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表外業務造成的影響;最後從五個方麵提出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金融脫媒 商業銀行 業務運營
一、金融脫媒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金融脫媒首次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金融機構的利率低於市場利率時,資金便不再通過銀行等金融中介機構,而是直接流向市場,即市場利率主導著資金流動方向,造成銀行的資金趨於短缺的現象。在隨後的發展與變化中,更多的學者對此進行了追蹤研究,Hester(1969)認為金融脫媒是一個根本體製轉變,在無金融交易出現的體製和資金擁有者和需求者雙方直接開始交易體製之間進行轉變。Hamilton(1986)認為金融脫媒是指需要資金的人在交易市場上直接發布借款信息,實現自助式借款。
Harmes(2001)把金融脫媒定義為金融產品購買者與售賣者繞過了經紀人直接進行產品的相關交易。[1]Roldos(2006)發現加拿大在20世紀80年代也表現出較為突出的金融非中介化現象,並且提出其出現的原因是加拿大金融市場條件的變動和修訂了加拿大銀行法案。Tan和Goh(2007)的研究也表明,因為馬來西亞轉變了金融政策,由市場來主導,所以在20世紀90年代後,金融去中介化的現象出現了。
(二)國內研究現狀
金融脫媒並沒有僅僅局限在發達國家,隻是相比發達國家而言,金融非中介化在中國出現得較晚,20世紀90年代初之後,金融脫媒也在中國出現端倪。
隨著金融脫媒的出現,一些知名學者對中國的此現象也進行了研究。薑桂珍(2010)覺得證券市場會分走部分傳統高質量的大額客戶的一些貸款,大型優良企業將減小對銀行融資的依靠程度;胡紅業(2011)認為金融脫媒將對銀行的資金來源渠道和時間結構產生影響,並且是通過計量經濟模型的實證研究來加以說明的;肖珂(2012)覺得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結構會失去平衡;[2]宋麗(2013)認為金融脫媒使民間借款貸款利率和法定利率之間的差距變大,使得銀行貸款風險加大,也對金融監管有更高的要求。
總的來說,金融脫媒在我國雖然出現較晚,但是已經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業務運營產生了影響,在麵對此經濟現象時,我國商業銀行必須更新經營觀念,進行業務創新,改變利潤結構。
二、金融脫媒出現的原因
(一)直接融資市場的迅速發展誘發金融脫媒的出現
金融脫媒在我國的發展並不是偶然出現的,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紛紛成立,為市場上資金需求者提供了相對便捷的融資渠道。根據數據統計去年年底上交和深交的股票買賣總數是46.807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將近49個百分點,國債買賣總數達到59.80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了72個百分點。證券市場的融資份額正在快速增長,另外對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與運用都產生了影響。[3]
(二)經濟政策為金融脫媒提供了條件
《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將進行體係改革,金融改革的宗旨是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體係,另外要加大監督管理的力度,對財政結構和融資市場體製作進一步的完善,提高金融組織機構的運作速度,對資金交易環境進行整治改善,深化改革,維係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