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暗香浮動中的流年風華 ——楊剛良《晚香齋筆記》留言(2 / 2)

集中的《世象漫議》,體式近乎“雜文”。“雜文”憤激,是青年文體,是正義文體,我怕動氣,久不敢寫,亦不敢讀。這是私心與退步的表現。剛良敏於思,快於言,可謂良知剛健。《當幹部真好》、《幹部魚》等都是一針見血的好文字。我不希望剛良久耽此道,隻希望他常懷此醒。有醒思方有卓識,弄文字庶不至跌入幫閑者流,這才會漸入悲天憫人的文學高端。

集中的《幽默小屋》,可以視為微型小說。《詩歌的作用》、《貴病》、《找驢》都是一言解頤的妙文。短而有曲,淡而有趣,均表現了剛良會說故事並借故事抑惡揚善的本領。故事是敘事類文學形式的主要支撐。會說故事,寫小說成功了一大半。如果在理性上又具備了高屋建瓴的真、善、美熔裁,還有什麼樣的小說藝境是不能達到的呢?

放下文學的功利暫且不談,我一直堅持認為,一個文化人、一個精神領域的勞動者,誰如果夢想用一點個人化的獨特創造回報我們的人民與國家,他就一定要在文化的傳承上先建立某種綿長的聯係,接著須在創造實踐中致力於某種超越,這才可以獲得做“文化人”最基本的認證。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是混文化、玩文化,結果大抵隻能混出、玩出偽文化、自欺文化及欺人文化,時過境遷,一切這樣的文化都必然灰飛煙滅。

在閱讀《晚香齋筆記》的過程中,我欣喜地感到楊剛良君正在傳承與超越兩個方麵不懈努力。《文史尋趣》僅僅顯示了他尊重傳統、承襲國學的一種渴望。先強攻並占領這一領域,再自由出入這一境界,多花些氣力,補補缺課,這是大有裨益的。誰也不要幻想,用一種初中生的神童天賦,歪打正著,天馬行空,真的能寫出中華文學史詩般的巨著。傳承的最大領域,當然不是原始狀態的禮樂射禦書數,它應是中華哲學與中華倫理的總和。痞子成作家,痞子成藝術家,痞子成企業家,痞子成富翁,在一個轉型社會都是可能的。但我相信民主,相信科學,相信文明世界的公認文明,尤其相信全民文化水準普遍提高之後一種清醒而不盲從、現代而不淺薄的藝術鑒賞將大浪淘沙,衝洗盡一切浮薄的藝術贗品,而還人民藝術、高雅藝術一個曆史公正。

黃花之香,衝寒而溢,黃花之美,抗節而生。楊剛良君以“晚香”為室名,蓋有深意焉。當這“晚香”飄到我的書桌前時,已經變成了一縷淡淡的“暗香”。暗香是不張揚的,不強加的,不浮躁的,不濃豔的。人品之香,藝品之香,皆為“暗香”之屬,所以我將本文的標題鎖定在“暗香”的層麵。醞釀文學、藝術以及一切文治武功,都以醞釀人品、人格為先決條件,因而我又將“暗香”的有無、濃淡歸附在人生的根本目標之上。流年似水,有空流者,有不空流者,因人而異。寫下這個標題,僅僅表示了我的向善之願與共勉之意。坐在窗前,仰望前方,藍天、白雲、麗日,讓人忘卻了身處冬日。而在我們心中,或許早已是春天,永遠是春天了。冬春之交,梅花先放,縷縷暗香,啟示芸芸庶生,一個新的季節輪回已不可避免地開始。我想,剛良君也一定感受到了這物候之變與命運之召。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又何疑焉?又何憂焉?

2007年12月25日

出自田秉鍔《江湖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