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誌意誌堅強,有一定耐受力,對生活中出現的刺激和打擊,能夠正確對待,能把困難變成奮鬥的動力,在逆境中奮發圖強,做出優異成績。
行為行為協調,言行、表裏一致,有完整的人格,所想、所說、所做須是統一的。
社交有一定的社交能力,與人交往適度。擇友得當,能與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情,能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心理特點與年齡相符無論在生命的任何時期,其認識、情感、言談舉止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年齡。
達到和保持心理健康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涉及社會、醫學及心理因素,經常用心理健康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行為,才能不斷地促進心理健康。
心理與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的與完全的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的其表現主要為身體症狀的軀體疾病。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態上的改變,即在生理機能或組織結構上有具體而明確的損害。因此,又稱為心理生理障礙。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1.個體生理素質與心身疾病
不同的心理刺激,或同一性質的心理刺激在不同的時間內總是引起同一易感器官的生理變化或心身疾病。任何刺激隻要引起過度情緒反應(如慢性焦慮),即可導致心身疾病。而其中決定因素是器官的易感性,而不是心理動力上的原因。有人以心血管反應為主,稱“心血管反應型”,另一些人是“胃腸反應型”等等。這些反應的個體特異性,可能是先天的生物性差異,也可能是由於後天環境中個體發育的早期,因各種原因導致某心髒器官相對脆弱,易罹患疾病。
2.個性特征、行為類型與心身疾病
為了壓抑心理壓力的釋放而使植物神經係統和內分泌係統過度的人,易患心身疾病。雄心勃勃、難於駕馭的人易患冠心病。而潰瘍病病人個性特征表現為緊張,要求嚴格,固執,有實幹精神,十分謹慎。偏頭痛患者的個性表現為追求盡善盡美,死板,好爭鬥,好嫉妒。但某種特定個性與特定心身疾病之間是否具有肯定的因果關係,目前尚需進一步研究。
3.社會心理因素與心身疾病
社會心理刺激因素對心身疾病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在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接收大量的信息並作出相應的反應。這中間有一個大腦對信息進行加工的過程,同時又有一個個體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人們的外部行為表現往往是較短暫的,但由於信息的不斷反饋與傳遞,使得人們的心理活動以及客觀外界刺激給人們心理帶來的影響將會持續存在。人們根據一定的外部信息所做的適應性反應並不總是成功的。一種適應性行為的失敗,必然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不良影響,引起心理上的矛盾衝突,並進而影響人的生理情況,嚴重、持久的影響可造成機體內穩態的失調。心身疾病就是與社會環境、家庭環境以及這些環境所影響而產生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
心身疾病範圍
一般說,人體的各個器官都能罹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與情緒密切聯係的器官係統,特別是那些由植物神經係統支配的器官則更易於患這種疾病。
1.心血管係統疾病
(1)原發性高血壓。最終可導致心髒、腎髒或腦血管的損害。
(2)偏頭痛。劇烈的一側性頭痛,並伴有嘔吐。
(3)冠心病。由於冠狀動脈血管暫時不能充分地供應心肌以含氧的血液,引起突然的胸部劇烈疼痛。
(4)雷諾氏病。由於上肢端手掌與手指等部位小血管痙攣收縮,造成發冷或麻木。
(5)心動過速。心率驟然加快且無節律(每分鍾100次以上)。
2.胃腸係統疾病
(1)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或胃壁上產生潰瘍病灶,嚴重時造成出血。
(2)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或大腸上出現炎症,造成腹泄、便秘、疼痛,嚴重時造成出血、貧血。
(3)神經性厭食症。進食不足、消瘦,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3.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1)排尿障礙。遺尿、尿頻、尿痛或尿失禁。
(2)陽痿。男性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時間過短。
(3)陰冷。女性缺乏性欲或不能達到性高潮。
(4)月經失調或痛經。月經來潮的周期紊亂或失去規律性,以及行經時疼痛。
4.內分泌係統疾病
(1)甲狀腺機能障礙。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即甲亢),引起易激動、煩躁和消瘦、眼球外突等症狀;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則引起呆滯、皮膚粗糙、疲乏無力等症狀。
(2)糖尿病。糖代謝障礙,血糖和尿糖含量均增高,引起過分口渴、虛弱無力和體重減輕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