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女性生活與保健(28)(1 / 2)

憂愁,是人麵臨不利環境和條件時產生的一種擔憂和焦慮情緒。憂傷肺,悲憂太甚太久,則肺氣抑鬱,甚至耗氣傷陰,致形瘁氣乏、麵色慘淡、氣少不足以息等。“憂者傷神”,憂愁太過,氣血失暢,易導致失眠,使人神誌恍惚;同時,抑製胃腸蠕動,影響胃液分泌,導致食欲減退,消化吸收功能不良。長期處於憂愁狀態,造成體力過分消耗,致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失調,大腦功能紊亂,甚至導致精神病、高血壓病、心髒病、腫瘤等。憂慮是我們麵臨的頭號公敵,在我們的人生事業取得成功之前,必須首先戰勝憂慮。憂慮並非癌症,也非病毒致病,然而憂慮與心髒病、高血壓、潰瘍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偏頭痛等病密切相關,所以憂慮不僅使人老得更快,如臉上產生皺紋,頭發灰白或脫落,使臉上皮膚產生斑點、潰爛和粉刺等,而且確實可以致人於死地。憂慮是健康的大敵,它打破了我們平和的心境,分裂了我們的感情,降低了我們的理解能力、洞察能力、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因此,憂慮者的觀察常是片麵、錯誤的,決策和看法常常是不公正的,其計劃和意圖即使不化為泡影,也不能持之以恒。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難免會遇上憂愁的事情,為防止愁對人身心的損傷,應學會及時消愁。許多人以酒澆愁,以煙解愁,都是不可取的。有憂愁的人要盡量不去想那些愁事,最好把精力集中在某項工作或自已的某些愛好上,使憂愁隨著時間漸漸淡化。

思就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思慮過度,使脾氣鬱結,結於胸腹,可致胸脘痞滿。脾氣受傷,運化失職,則致飲食不思、消化不良、倦怠乏力、腹脹便泄等症。

恐是碰到危險和預料到不測而產生的懼怕和膽怯情緒。大驚卒恐,則精氣內耗,腎氣受損,腎氣陷於下。可致驚惕不安、夜臥不寧、遺精、陽痿、遺尿、腹泄等。印度有個醫生曾以死囚作實驗,這位醫生預先通知這個死囚,將會讓他流血過多而斃命。到了行刑那天,蒙上死囚雙眼,把他綁在一張桌上。當醫生刺破死囚的手腳皮膚後,早已準備好放在桌下的容器開始滴水,水滴聲誤使死囚認為是自己的血液大量流出(實際上並未流多少血),結果恐懼萬分,氣絕身亡。

膽怯是出於自我防護而產生的本能,並不是人類所特有的,它是生物的一種基本本能。沒有膽怯的人經常遇到不幸,膽怯恰恰可以告訴人們身居危險之境。隻要你能正確對待膽怯,它實質上是一種財富,從而使你無論是在體力還是精神上都能對付眼前的危險。在生活中膽怯亦非常重要,對於必要的社會治安而言,膽怯才會產生責任感。

有一種人,當預感到自己、家庭、錢財等受到某種威脅時,膽怯隻是嘮叨式的咒罵而已。但對更多的人來講,膽怯如同一棵大樹的陰影,整日籠罩心頭。當然,並非所有膽怯都不可取,合理的膽怯不僅必要,還是自我約束的基礎。

不合理的膽怯如同患了癌症,膽怯總是隱藏在他的身體中,削弱他的力量,攪得他心神不寧。這種膽怯意味著摧毀個人的活力,意味著思想混亂,大腦不協調,思維無法集中,腦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災難,易產生慌亂和危機感。膽怯者經常拒絕參加社會活動,因他們害怕自己的相貌不能令人滿意,言談乏味,見解浮淺等;膽怯的積聚隻能損害身體,縮短壽命。

緊張,是現代生活經常遇到的情緒變化。這是因為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把人帶進了信息密集的時代,信息量的急劇增長使人應接不暇,需要不斷地接受新事物,否則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代化的生產,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工作變得單調、枯燥和緊張,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現代化城市的人口高度集中,城市生活緊張忙碌的節奏,城市建築的結構方式,居住和交通擁擠,社會關係複雜多變等,都會導致人們神經精神緊張程度大大提高。心理緊張可引起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和免疫係統的變化,導致血中脂質增高,如果這些遊離的脂質不能被肌肉活動消耗掉,就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而發展成動脈硬化。心理緊張可導致生長激素、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高血糖素分泌增高,這些激素可對抗胰島素的作用,抑製血糖轉化為脂肪在體內貯存,加上其他能量動員作用,大大提高發生糖尿病的傾向。因此,一個人要適應現代化的生活,必須努力學習,適應新形勢、新環境、新生活。在不可避免的緊張工作之餘,應善於調劑自己的業餘生活,讓緊張的神經得以鬆弛和休息,讓緊張的心理狀態得以平靜,這樣才不致於對健康產生危害。

以上種種過度的情緒變化,導致髒腑的損傷,氣血失調,陰陽失衡,最終引起各種疾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克服不正常的情緒變化,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什麼叫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又稱心理健康,是探討人類如何保護與增強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和方法。談到衛生的時候,人們往往隻知道生理衛生,隻注意如何保持軀體健康即起居飲食等的衛生原則和方法,卻常常忽視了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和方法。

心理健康包括2方麵含義:第一是指心理健康狀態,當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情況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第二是指維持心理健康,減少異常行為和預防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心理健康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於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廣義的心理健康,則是以促進人們心理調節,發展更大的心理效能為目標,即使人們在社會環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並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地為人類和社會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