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較普通的做法有端正姿勢、調整呼吸、閉目養神、內視自己、控製感覺、把意識集中一點、進入萬念皆空的境界等,具體可以分靜坐、調息、默誦三段進行。
(1)靜坐:盤腿而坐,頭部放正,目視前方,下頜微收,脖子不要用力,呈自然狀態。腰部固定不動,伸背挺腰。先將上身前後左右晃動一下,然後選擇一個最穩定的位置坐下來。
(2)調整呼吸:這是靜思法的精髓,它通過意識作用,消除緊張,集中注意力,從而幫助大腦進入記憶最佳狀態。動作也很簡單,先兩眼輕微閉合,排除雜念(閉合程度大約是看不見外界景物,但又可隱約望見白亮光),然後做腹式呼吸,也就是深呼氣,使腹部慢慢鼓起達到最大限度,再慢慢呼氣到最大限度,使腹部凹陷,中途要默記次數,每次記數時在呼氣時進行,從1數到100。從而幫助人集中注意力。
(3)默誦:腹式呼吸默念數字完了後,反複默念一句激勵自己的短語,持續一分鍾後,輕輕睜開眼睛。
6.音樂療法——幫助調節斷食時的腦活動
音樂可以輔助治病?這並不稀奇。實際上,音樂治療的思想在遠古時就已經有了,《廣陵散》是我國有史可查的第一例音樂治療的成功案例。據說,音樂治療源於原始時代的巫術。
原始時代的巫醫,在給病人“作法”時都會使用樂器。他們認為:這種單調而無休止的節奏,可以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意誌。
希臘神話中著名太陽神阿波羅既是醫神,也是音樂神。希臘人對音樂情有獨鍾,他們認為優美的音樂是神的智慧,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可能是提倡音樂治療的先驅。他們認為情緒失常的人,聽音樂會陶醉,靈魂被淨化,從而恢複正常。當時還有一位國王靠聽音樂來治療失眠以及促消化。中世紀的阿拉伯人,認為長笛不僅可以治療精神類疾病,而且它產生的聲音振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可輔助治療坐骨神經痛。16世紀有一位著名的外科醫生認為,配合音樂進行治療心理疾病是很有必要的。
《禮記?樂記》上說,聖人們創作《雅》、《頌》一類的樂曲,就是為了使人得到快樂,而又不至於放蕩。詩經中提到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呂氏春秋?古樂》上記載:傳說中,部落首領朱襄氏在位時,由於陰陽不調,植物不結果。於是朱襄氏命人創造出五弦瑟,用來調和陰陽。《史記?樂書》描述:“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 宋代文豪歐陽修在他的文章中寫到過這樣一段病史:“昨天,我的兩個中指抽筋,醫者說隻有彈琴可以治療此病。”
用音樂來調節精神,不隻是在中國很普遍,在其他地方也一樣。幾乎所有的探險家在發現新陸地,都會看到當地土著“載歌載舞”的情景,所有的原始部落的宗教儀式裏都有歌舞環節。這說明,音樂療法是一種曆史悠久的自然療法,它是在生產力低下、科學水平低下的年代,古人在貧困、疾病的折磨下,在實踐中得出的寶貴養生法。
曆史上最著名的“音樂療法”案例,莫過於我國的《廣陵散》。人說 “唐代名詩、魏晉名士”,這魏晉名士中,知名度最高、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廣陵散》的作者嵇康,和它的病人——阮籍。他們既是當時文壇的領袖,又是響當當的美男子,知名度很高,但他們的行為卻很怪癖。阮籍有嚴重的戀母情結,他母親去世時,他正在和別人賭棋,他假裝不在乎,等回到家,就一頭紮進酒缸,想淹死算了。他泡在酒缸裏,喝了很多酒,吐了好多血。在母親的葬禮上,他吐血、大醉、披頭散發、兩眼翻白,呆呆地坐著。大家嚇壞了,趕緊向嵇康求助。嵇康抱著琴來,給他彈了一首阮籍母親愛唱的歌,阮籍這才回過神。後來,他又經常對阮籍彈《廣陵散》,徹底治好了阮籍的“白眼病”。
到了現代,人們可以借助各種科技手段,來判斷音樂對人心理及生理的影響。人們發現,不同的音樂,因為不同的音頻、力度、音色和音程,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不同。例如,快速的音頻可引起神經興奮,緩慢的音頻則能鬆弛神經與肌肉。洪亮的聲音讓人鼓舞,柔和的力度使人溫馨。輕慢的節奏讓人感覺平靜安詳,明快的節奏使人精神振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