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寇恂:功比蕭何的將軍(1 / 3)

寇恂:功比蕭何的將軍

名臣名將

作者:李德生

在東漢肇興的雲台二十八將當中,有不少文武雙全的人才。寇恂身為排名相當靠前的將軍,堪比蕭何的政治才幹。

一、先兵後禮

寇恂字子翼,西漢末年上穀郡昌平縣人。寇恂出身於大戶人家,其家族在當地聞名已經有數代之久。寇恂剛出仕就做了郡裏的功曹,太守耿況對他非常器重。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經過一番混戰,綠林軍擁立的更始帝劉玄入主長安。當時綠林軍實際控製的區域僅在關中一帶,為了將政令推行到全國,更始王朝采取了先禮後兵的策略,派出使者巡察各地,要地方州牧宣誓對新政權效忠,聲稱“先降者複爵位”。在這種情況下,無力問鼎天下的州牧都采取了順服的對策。

使者來到上穀郡,理所當然地受到了隆重接待,太守耿況親自率領屬下到郡界迎接,並且交出了新莽王朝賜予的印綬。不知道這位使者出於什麼心思,他在收取了官印之後,過了一整夜居然還沒有償還的意思。這種情況自然是極不正常的,因為沒有官印就意味著失去了任職資格,如果使者將官印授予他人,就等於剝奪了耿況的太守之職。

第二天一早,寇恂就采取了行動。他帶領精銳兵卒闖進使者的行館,然後恭敬地請使者歸還印綬。使者堅持不給,打出官腔對寇恂說:我是天王派來的使者,難道功曹還想要脅迫我不成?寇恂不卑不亢地回答說:不敢,隻不過覺得使君的思慮有欠周詳。現在天下剛剛安定,朝廷的威信還沒有很好地樹立起來。使君身負聖命,擁有封賞大權,一舉一動都受到地方郡國的密切關注。現在你率先來到我們這裏,就有毀棄信諾的意圖,這種做法恐怕會使各地長官對新朝失去歸化之心,進而生出叛離的念頭,那麼閣下打算如何號令他們呢?再說,我們太守任職時間已久,深得下屬和百姓的擁戴。如果把他替換,即使選得了賢能的人才也需要過渡時間來穩定政局,而一旦擇人不當則可能引發社會動亂。如果讓我來替使君考慮,還是將官印歸還給耿府君為好。使者聽了沒有回答。寇恂不再理會他,喝令手下以使者的名義邀請耿況過來接受新的任命。耿況到來以後,寇恂徑自上前從使者案頭取過印綬給耿況佩帶。使者不得已,隻好代表更始王朝宣讀了對耿況的任命書,耿況坦然受之而歸。

二、誰是真主

後來王郎假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在邯鄲自立為天子,一時蒙蔽了不少信眾,“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從風而靡”,轉瞬之間就成為了北地首屈一指的勢力集團。王郎派出使者來到上穀,試圖遊說耿況加入自己陣營,一起出兵對抗赤眉軍的威脅。

寇恂就此事與自己的門下掾閔業反複商議,終於拿定了主意。他們一起求見耿況,勸說道:邯鄲突然興起,一時之間很難預測其前景。當年王莽在世的時候,所擔心的對手隻有劉績一個。現在劉績雖然去世,但是他的親弟弟大司馬劉秀為人尊賢下士,很多士大夫都投到他的門下,我們覺得他才是值得依附的英主。耿況同意寇恂的判斷,不過還是有點擔心地說:邯鄲的勢力正如日中天,我們的實力不足以抗拒,應該怎麼辦才好?寇向回答說:上穀是個大郡,長期沒有受到外來幹擾,隨時可以征集上萬人的精銳騎兵,有此資本,可以仔細選擇未來的去就。如果太守批準,我願意前去聯絡相鄰的漁陽郡,一旦聯盟成功,就不必擔憂來自邯鄲的威脅了。

得到允許後,寇恂成功地與漁陽郡太守彭寵結成了戰略同盟。他在回來的路上路過昌平縣,設計襲擊了邯鄲使者的隊伍,殺掉其長官,奪取了這支隊伍的領導權,然後與耿況的兒子耿弁帶領幾千人的兵力一路“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餘級,得印綬百二十五,節二,斬首三萬級,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間凡二十二縣”,最後趕到河北廣阿縣正式歸於劉秀的帳下。

劉秀看見耿弁、寇恂等人大喜過望,鄭重地許下承諾說:“當與漁陽、上穀士大夫共此大功。”寇恂被劉秀拜為偏將軍,號承義侯,跟隨劉秀擊敗了許多地方勢力。軍旅有暇的時候,寇恂還經常與劉秀最信任的手下大將鄧禹謀議,交換對時局的見解。鄧禹非常驚訝寇恂的才幹,“因奉牛酒共交歡”。

三、後方總管

劉秀在平定河內以後,終於“天下郡國得其一”,開始有了自己的地盤。他認為河內非常富饒,基本沒有遭到戰爭破壞,決定將其建設成自己的根據地。由於河內周邊政局不穩,“並州未安”、“而更始大司馬朱酭等盛兵(朱酭集團總兵力多達三十萬)據洛陽”,所以劉秀在決定留守將領這個問題上頗費了不少腦筋。他問鄧禹的意見,鄧禹回答說:當年高祖劉邦任命蕭何留守關中,從而沒有後顧之憂,得以集中精力向東用兵,最終取得了天下。現在河內就相當於當年的關中,諸將之中隻有寇恂文武備足,有牧人禦眾之才,除了他再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了。

劉秀十分讚同鄧禹的眼光,決定任命寇恂擔任河內太守,充當自己的後方大總管。他對寇恂說:“河內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厲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再三叮囑之後,劉秀帶走精銳部隊,開始對燕、代一帶地方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