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清朝畫上句號的隆裕皇太後(2 / 3)

1908年的初冬,大清帝國最重要的人物,光緒和慈禧先後染病,而且似乎病得很嚴重。垂垂老去的慈禧,雖已是麵容消瘦,但仍然是這個王朝說一不二的人物。慈禧自知命不久矣,於11月13日召集重臣討論有關身後接班人的問題。事實上,在這個老太婆心裏早就打算好,隻不過走個過場而已。但對隆裕而言,曾經一度風平浪靜的心又懸了起來。

本來隆裕接班皇太後是順理成章的事,隻不過當年同治皇帝死的時候,老佛爺讓年僅4歲的光緒接班,首開了兄終弟及的先例。為平撫皇室內外的不滿,慈禧曾承諾光緒的兒子將繼承同治,兼祧光緒。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光緒也沒有子嗣,隻能從近支貴族選擇一人人承大統,承繼同治是肯定的,但是否兼祧光緒那就另當別論了。因為,慈禧對光緒沒有好感,兩人之間矛盾重重,因而慈禧會不會同意兼祧就存在懸念。如果,新皇不兼祧光緒,那麼光緒皇帝的皇後就不能上位成為太後,這對隆裕皇後來說是極度不利的。

果不其然,慈禧太後初隻提讓醇親王載灃長子溥儀為大阿哥,作為儲君,以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承繼同治帝。在側的軍機大臣奕勖、世續及張之洞等都提議新君應兼光緒皇帝之祧。尤以奕勖,堅請太後在諭旨中應加入“兼祧大行皇帝”一語,太後聽了,默不作聲,臉上頗有怒容。奕勖跪地力請,磕頭不已,太後才點頭應允,於是始傳出醇王監國之諭。

既然,新皇帝兼光緒皇帝之祧,隆裕成為太後也就非常自然,但慈禧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女不是一個呼風喚雨之人,也不可能挑起軍政大權,仿效自己垂簾聽政,所以在發布載灃做攝政王之時,還是沒有提及這位皇後的晉級問題什麼。直至11月15日,慈禧明知不久於人世,才發布最後一道諭旨,要攝政王載灃凡遇軍國大事必須向皇太後請示,這是隆裕後來順利成為太後的法寶。

1908年12月2日,溥儀登基大典在太和殿舉行,宣布明年為宣統元年,尊隆裕為“兼祧母後”,上徽號“隆裕”,史稱隆裕皇太後。隆裕終於從深宮之中走出,走上曆史的前台,雖無軍政大權,但按慈禧的遺命,小叔子載灃在許多大事上必須要聽聽她的意見。入宮20載,既沒有得到丈夫的愛,也沒有姑姑的關照,在他們雙雙離去之時,卻又要她把偌大的家園守住,隆裕甘心情願嘛!她又該怎麼辦呢?

隆裕不善於巴結於人,所以朋友圈不多,自當了太後,時有秉裁軍國大政,她才知道要守住太後的寶座,必須要保住溥儀的帝位,這就必須要建立自己的勢力,尤其是與那些手握實權的親貴與外臣聯合。因此,當載灃樹威立信,籌建統治班底之際,隆裕也不得不想方設法籠絡一些大臣,以防止小叔子權力過大,而危及到自己的位置。

隆裕拉攏的對象是慶親王奕勖,這個慶親王因得慈禧太後的恩寵,受封清王朝最後一個鐵帽子王爺,在朝中權力很大,與練兵起家的袁世凱互灃決定進行有限的抵製,有一次載灃擬提名那桐為軍機大臣,請示隆裕,不想隆裕卻推薦袁世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當軍機大臣。這一下,載灃被惹火,雖然他也答應讓兩人同時人值當軍機大臣,但不無警告地提醒隆裕說,隻有朝廷重大事件,太後才能出麵商議,這些具體政務,不必煩勞大駕。載灃雖沒明說,但隆裕心知肚明,是讓她不要越位。經此一遭,本來就沒什麼實權的隆裕,從此就很少直接出麵幹涉載灃,對於幼帝隻能盡母親的責任,而對這個國家她已是有心無力。

親手簽下退位詔書

1911年的春夏之交,大清帝國烏雲密布,先是攝政王載灃推出的“皇族內閣”,令立憲派感到失望,緊接是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幹路國有”政策,讓川省民眾群情激憤,繼有川督趙爾豐殘殺請願百姓,而至點燃革命的導火線。武昌的一聲炮響,大清帝國立即陷入全麵的危機。

在這個緊要的關頭,本來應該是攝政王載灃苦心建立起來的親貴集團發揮作用的時候,但這群平時威風八麵的王爺、大臣們沒有一個敢於挺身而出。隻有那個陸軍大臣蔭昌勉強帶著部分北洋新軍前往武昌鎮壓,可是他還沒有到前線,就發現這支軍隊根本指揮不動,隻得如實彙報給了載灃。無奈的載灃,隻得向隆裕太後建議起用那個曾經被罷黜的袁世凱,可是袁世凱並不買賬,推三推四,意在獲取更大權力。

12月6日,被逼無奈的攝政王載灃隻得將大印交給隆裕,隻身退回醇親王府邸。載灃撂挑子跑路,讓隆裕太後一下子變成孤家寡人,這意味著隆裕太後、宣統小皇帝失去了手中唯一可以信賴的救命稻草。那個新任的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雖然表麵宣稱“某為大清總理大臣,焉能讚成共和!欲使餘欺侮孤兒寡婦,為萬世所唾罵,餘不為也!”但外人清楚袁世凱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束手無策的隆裕,手中既無軍權、財權和政權,也沒有可用之才,隻能將賭注壓在袁氏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