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清朝畫上句號的隆裕皇太後(3 / 3)

很顯然,在政治方麵,隆裕根本不是袁世凱的對手。隆裕本來就不是一個會玩弄權術之人,且久居深宮,要說處理宮闈矛盾倒有點經驗,而對於這樣一件關係國運的大事,隻能聽憑袁世凱的擺布。當袁世凱告訴她,南方革命黨人和她談判,退位共和之時,隆裕垂淚說“汝看著如何辦,即如何辦。無論大局如何,我斷不怨汝。即皇上長大,有我在,亦不能怨汝。”看樣子,此時的隆裕已是心力交瘁,也打算撂挑子了。

在隆裕太後全麵放鬆戒心之下,袁世凱采用擁兵自重和兩麵夾擊的方法,一方麵向隆裕太後要權要錢,一方麵坐下來和南方革命黨人談判。因為,對袁世凱來說拚死捍衛大清,最多也隻能換來內閣總理大臣的高位,而一旦共和了,革命黨人開出的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則將是開萬世的基業,這遠遠比作奴才更有吸引力。

袁世凱開始加緊逼宮,並向隆裕表示會為清王室向革命黨人要求一個體麵的下台方式,這就是後來袁世凱與革命黨人所議的《優待清室條件》。1月16日,袁世凱聯合內廷的大臣向隆裕太後上書,請求退位,並不無威脅地暗示,如果不退位將有性命之憂,嚇得隆裕太後哭著說:“皇上還小,務必保全我們母子兩人的性命。”

在袁世凱的步步進逼之下,1月17日、18日和19日隆裕太後在太和殿連續3天召開禦前會議,商討皇帝去留問題,以及南方革命黨人提供的優待條件,參加者均是清廷的親王與貴族。

會上有人反對退位,認為民軍不可怕,反對退位搞共和,但更多人都是默不作聲,隆裕一直焦慮,難下決斷。不日,堅決反對皇帝退位的宗社黨首領良弼遇刺身亡,這使隆裕的抵抗信念徹底崩潰,隻得選擇退位一條道路。

但為大清皇室的顏麵,隆裕向袁世凱提出3個條件,第一,保留“大清皇帝尊號相承不替“10字;第二,不提“遜位”兩字;第三,宮禁和頤和園可以隨時居住。隆裕的這3點要求,其實是想為將來滿族東山再起留下後路。在袁世凱應允之後,隆裕才最終答應皇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即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紫禁城養心殿舉行了清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這一天,文武大官像往常一樣,頭戴翎頂,衣冠楚楚,冠帶一新,來到乾清宮外候駕。領班大臣不是閣揆袁世凱,而是他的代表外交大臣胡惟德,一同在側的包括民政大臣趙秉鈞、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譚學衡、郵傳部大臣梁士詒等數十人。

不多時,隆裕太後在兩名太監的引領下,牽著6歲的溥儀來到大殿,慢慢坐上寶座。隆裕太後沒有像往常一樣垂簾,大臣們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行叩首之禮,而隻是向太後和皇上三鞠躬,這就算行過禮。緊接著,領班大臣胡惟德代表袁世凱向隆裕告假,隨後即由禦前太監將早已準備好的退位詔書遞給隆裕。隆裕看了詔書幾行,已是淚如雨下,心裏不免難過,大清國200多年的江山難道要斷送在我手中嗎?隆裕已顧不得太後的體麵,由小聲嗚咽變成了號啕大哭,朝堂之上的一幹大臣也被這淒涼的氣氛帶動,也不禁潸然淚下,作為袁世凱鐵定的支持者胡惟德、趙秉鈞也不免幹嚎了幾聲。

但胡惟德心裏清楚,今天必須要得到退位詔書,但見太後隻顧傷心,難免怕有變化,遂擦了擦眼淚,從衣袖中拿出了一份電報,向隆裕報告說,南方革命黨人發來一封急電,說本朝若不在15點之前頒布退位詔書,即取消皇室優待條件。聽到此,隆裕打起精神,吩咐內務府大臣世續和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在詔書用印,隆裕終於在宣布清王朝的死亡證明書簽了字。

隨即按照程序,由太後將詔書頒給胡惟德,由胡惟德宣讀退位詔書的內容。念畢,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就結束了。隆裕太後,由於過度悲傷,差點摔倒,幸好有太監攙扶回到後宮。

瞬間,一個王朝壽終正寢,曾經的榮光、曾經的爭鬥就此定格,一切俱往矣!

隆裕太後自頒布退位詔書之後,雖然許多人對她的這一行為大加讚賞。但作為帝國的女主人,是她把整個大清帝國斷送,心中不免愧疚,這是可想而知,無論如何她也不可能坦然釋懷的。因此,退位後,她幽居深宮,再也沒有勇氣去麵對將來的生活,長期的憂鬱,使得隆裕形銷骨立,到1913年2月22日這位生在亂世之中,夾在姑姑與丈夫之間難以自處的悲情皇後戚戚離世。

縱觀隆裕的一生,少時被冷清宮20載,雖貴為皇後,地位卻無足輕重。晚近,與小叔子共政,卻又逢亂世,結果小叔子跑路,留下她孤兒寡母,任憑袁世凱擺布。最後,為保全皇室簽下退位詔書,終結了大清王朝。不管怎麼說,在關鍵時刻,她順勢而為,於民於國均為有利,而至於有人指責她應為大清朝滅亡承擔責任之說,似有不公,“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責任編輯: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