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問
文史隨筆
作者:朱聲敏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幾百年來,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傳奇被人們津津樂道,他用嚴刑峻法懲治貪官汙吏的曆史更是被人們廣為傳誦,至今粉絲遍布華夏。然而,在朱元璋時代,貪官汙吏卻殺了一個,站起來一批,始終前赴後繼、延綿不絕,以至於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喪地說:“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朱元璋這個問句在曆史上相當有名,我們姑且稱它為“朱元璋之問”。
要解開這個疑問,還得從朱元璋的反貪做法說起。元朝末年,政治黑暗,紀綱不振,官吏貪汙成風,百姓苟延殘喘。朱元璋就生於那個萬惡的社會,作為“窮二代”,他久處社會最底層,飽經世事艱辛,遍嚐酸甜苦辣,他對於貪官汙吏橫行無忌、違法作奸有著刻骨銘心的感受。所以,一旦他借著農民起義的東風,飛上枝頭變了鳳凰,立即出台嚴厲的法律打擊貪官汙吏。大明王朝剛剛建立,他就頒布《大明律》,給予貪官汙吏比唐宋律令嚴重得多的處罰,但是在十幾年後他覺得仍然不過癮,便搞了一部主要針對官吏的特別刑法《大誥》,加重了對違法官吏的處罰。對於法律,朱元璋有時候貫徹得相當嚴格,老百姓世代相傳的例子如駙馬歐陽倫違令販鹽,被朱元璋毫不猶豫地砍掉腦袋;還有“空印”一案,六部尚書以下被牽連的上萬人,被處死的大小官員好幾百。更有甚者,這位平民皇帝還經常法外用刑,對問題官吏剁手的剁手,挖眼的挖眼,甚至還剝下他們的皮,開膛破肚,填上茅草,吊在政府門口,讓過往公務員們天天瞻仰,似乎他看著貪官汙吏痛苦地掙紮能得到某種心理滿足。乍一看,朱元璋在大小官吏麵前真可謂執法如山,簡直比黑老包還“黑”啊。於是,眾多史書都不約而同地記載:當時官員每天上朝都要向家人交代後事,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朱元璋的刀下之鬼;散朝回到家中,全家歡慶又多活了一日。於是乎,“暴君”的稱呼被加到了朱皇帝的頭上。對此,朱元璋感到非常疑惑,甚至非常鬱悶:我老朱哪裏“暴”啦?我對大大小小的官員已經夠好啦!
據史書記載,新官上任,他往往像對待自己的子弟一般,諄諄勸導:“你們啊,工資比起老百姓,算很高的啦。老老實實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吧。守著自己的工資,就像是守著井底的泉水。井水雖然不滿,卻能每天汲水,長久不斷。如果到處搜刮民脂民膏,你就是再牛,也難免東窗事發。那時候,你就要去蹲大牢,而你得到的那些贓款在哪呢?早被別人拿去了!你還指望享受嗎?所以啊,你還是老老實實工作劃算啊!”不但如此,朱元璋對於犯事的官吏還經常格外開恩,特事特辦。比如有一次,經過朱元璋精心挑選的幾位新科進士即將外任,朱元璋將他們召集起來,苦口婆心地進行思想教育:“你們都是難得的人才,我之所以挑選你們賦以重任,目的就是希望你們能夠有一番作為。現在你們要赴任了,地方上事情很亂,我怕你們吃不消啊。你們喜歡錢財,總會有部下為你弄到錢財;你們喜歡美女,總會有部下送來美女;你們喜歡名聲,總會有部下為你樹立名聲。他們這樣做,無非是想利用你實現他們自己的目的,你們必須時刻防備,切莫粗心大意,中了人家的圈套,以致敗壞了自己啊!”聽了這番話,當時幾位進士無不意氣風發、慷慨激昂地表示“上不負皇上,下不負百姓”。然而,不到半年,這些進士貪贓枉法的醜行陸陸續續東窗事發,犯罪材料直達禦前。朱元璋鑒於“人才難得”,一概寬宥。又半年,這些進士再次遭到彈劾,朱元璋再次表現了仁慈的一麵,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過了一段時間,這些進士實在鬧得太不像話,搞得天怒人怨,朱元璋才下令將其押送到京城處死。臨刑前,朱元璋滿懷失望與不解地召見了這些人,問他們:“你們原都是好人,我提拔你們,培養你們,原指望你們替我分憂。你們到外地赴任之前,我也一再告誡你們認真做事、不要受別人引誘,千萬不要作奸犯科。你們違法犯罪,我一再寬宥,原以為你們會改過自新,真沒有想到你們卻變本加厲,以至於有今天的局麵啊。”那些人一個個都感激皇恩浩蕩,卻不敢再祈求皇上開恩。朱元璋的仁慈,不單單是對幾個人,而是對一大批官吏。光是在以規定苛刻、用刑殘酷聞名於世的《大誥》裏,朱元璋就透露至少有數十名被處死刑的官員在犯罪後一次、兩次甚至三四次地得到皇帝的寬恕。我們可以想見,那些數量比死刑官員多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沒有被處死的犯罪官員中,該有多少曾經是浩蕩皇恩的受益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