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顧“左葉事件”(1 / 3)

回顧“左葉事件”

往事回顧

作者:韓偉峰

1957年4月17日,來華訪問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由劉少奇陪同參觀北京全國農業展覽會。當時由農業部部長助理左葉擔任向導,並負責維持現場秩序。那天去的人多,去的記者也多,因此在采訪、攝影中發生了擁擠現象。左葉感到緊張,有點急躁了,恰恰在這個時候,攝影師韓德福拉了他一下,要他閃開些以便拍照。左葉當即發了火,問:“你要幹嗎?”韓回答:“我要幹工作!”左葉接著說:“是你的工作重要還是我的工作重要?再擠就讓你們滾出去!”

這就是所謂的“左葉事件”。就事件的本身而言,無論是放到過去,還是放到現在,這都隻是一個普通的新聞事件。然而,該事件發生在1957年,這年上半年,中共中央還在宣傳動員整風鳴放,大力宣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很快鳴聲變成了毒箭,反右派運動接踵而至。這樣複雜的曆史背景使“左葉事件”產生了不同版本。

即便是當時的親曆者,回憶起“左葉事件”時,認為其“是非曲直”難以辨明,猶如“明日黃花”,沒有談論的必要了。然而現在一些學者在談到“左葉事件”時,隻將其作為一個官員侵害記者的負麵典型,來呼籲尊重新聞記者,如陳彤旭的《“左葉事件”·記者地位》和朱正的《想起了1957年的“左葉事件”》等。再如新聞史學家方漢奇在其和張之華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史》書中,直接使用“左葉因在場維持秩序與記者發生爭吵。左葉出言不遜,引起各報記者反感”這樣的語句,而對於“左葉事件”的其他方麵卻不再敘述,這就難免有失偏頗。

因此,為了還原曆史事實,厘清曆史真相,全麵認識“左葉事件”,很有必要對“左葉事件”的各個版本進行梳理。

一、《中國青年報》版

《中國青年報》1957年5月7日刊發的《部長助理和攝影師》,是“左葉事件”的最初版本。作者是洪克,當時28歲,擔任《中國青年報》美術部下屬攝影組組長,是現場的目擊者。

在劉少奇同誌陪伏老參觀全國農業展覽會的時候,跟著采訪的中外電影攝影師和攝影記者,都隨時準備著拍攝一些精彩的鏡頭,並且都想從伏老的前麵拍去。當時隨同采訪的記者很多,還有一些參觀人員,秩序比較紊亂。一位矮胖的同誌總是站到劉少奇同誌和伏老的前麵,緊緊擋著攝影機的鏡頭。

一次兩次三次……許多次好的鏡頭.都由於那位同誌的遮擋而失掉了。攝影師和攝影記者們十分頭痛,外國的攝影記者也直搖頭。

又是一個好鏡頭來了,那位同誌仍然擋在伏老的前麵,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的攝影師韓德福實在沒辦法了,便走過去輕輕拉了那位同誌一下說:“同誌,請你讓開一點!”在一般情況下,攝影師遇到的回答是“好”,馬上躲開。但是這次韓德福所得到的回答卻是任何人也想不到的。那位同誌扭過頭來,理直氣壯地說:“怎麼!你重要還是我重要!再擠就叫你們滾出去!……”他那眼睛睜得大大的,十分嚇人,韓德福一時摸不著是怎麼回事,隻得走開了。顯然,那位同誌是在罵人了,他罵了我們所有在場的記者,因為他的口氣是“你們”。

接著,粗暴態度而成為命令,傳達下來:外交部新聞司的一位同誌來了,他朝我和《北京日報》的攝影記者說:“你們別擠了,再擠就叫你們滾出去!”盛氣淩人,實在難忍,我對他說:“同誌,你說什麼都好,可是罵人不好啊!”

“這不是我罵的!”他說。“是我傳達別人的!”

他不肯告訴我們他是傳達誰的罵人命令。後來,我打聽清楚了,原來那位罵人的同誌就是那位擋著攝影師鏡頭的人,他是中央某部的部長助理。(節選自《中國青年報》1957年5月7日第3版)

《中國青年報》在發這篇文章的前一天,為了謹慎處理,將文章小樣由專人送到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手中,征詢意見,又給農業部負責處理此事的相關人員去電話,讓左葉看看小樣,並陳述自己意見。與此同時,報社也將小樣分送給當時在場而又目擊此事的新聞界同行:《人民日報》攝影記者高糧、《北京日報》攝影記者王一波及韓德福三人。

韓德福認為,除了韓德福拉了拉左葉的胳膊被寫成拍了拍左葉的肩這個細節外,文章所述完全符合事實。高糧和王一波認為文章中寫的情況與事實完全符合,並要求這篇文章一定要見報。

劉瑞龍和農業部相關人員認為文章小樣的事實與精神都與他們掌握的材料有出入,建議暫不發表,中央宣傳部出版處副處長王謨要求編輯部把事實搞清楚,由編輯部決定發不發表。左葉認為他沒有罵人,但對《中國青年報》來跟本人核實情況這種態度表示感謝。

鑒於這種情況,《中國青年報》編輯部成員協商決定發表,刪去一些尖銳的字句。5月7日本文見報,發表在第3版的“辣椒”副刊上,“辣椒”是專門登載批評性文章的欄目。雖然文章被框上了花邊,但文章內容沒有提及左葉的真實姓名,還取消了配合文章的漫畫,這也表明《中國青年報》已經做了弱化處理,有保留地將這件事公布於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