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版本一出,當天編輯部就接到了許多讀者的來信和電話,表示了對這種限製記者活動和歧視新聞工作人員現象的義憤。
二、張直剛版
在《部長助理和攝影師》發表之後,輿論呈現一邊倒趨勢,直指左葉及官僚主義。然而這時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為我們介紹了另一方麵的事實。該聲音是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的《互相協助,彼此支持,讓我國的新聞事業更加欣欣向榮——對“部長助理和攝影師”一文的意見》,對新聞記者的行為做出了批評。作者是張直剛,自稱是現場的一個目擊者。
洪克同誌在文章中說:“當時隨同來訪的記者很多,還有一些參觀人員,秩序比較紊亂。”這是事實。但是請問: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紊亂的秩序呢?我認為隨同記者太多而且缺乏紀律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在場的某些攝影記者和攝影師為了攝取精彩的鏡頭,不惜把展覽會上珍貴的統計表擠掉,把陳列品搞亂,相爭拍攝,造成擁擠和紊亂的局麵。個別的同誌甚至還站到展覽品上去拍攝。外賓看了很不滿意。其中還有一位記者同誌竟以蛙泳的姿勢,從少奇同誌和另一位負責同誌的縫隙中擠進去,再用兩臂左右開弓,用力地把他們擠到後麵。象這樣為了達到自己采訪的目的,竟不惜采用一些粗魯的辦法的例子是很多的。象上述那些總是不肯替參觀者著想、為參觀效果著想的不守秩序、亂擠亂鑽的記者們,會使任何人都感到頭痛和憤慨的!遺憾的是洪克同誌隻是孤立地批評了部長助理的缺點,沒有更全麵地客觀分析當時的情況,這不能不在讀者中造成一種片麵的現象。(節選自張誌剛:《互相協助,彼此支持,讓我國的新聞事業更加欣欣向榮——對“部長助理和攝影師”一文的意見》,《中國青年報》1957年5月21日第4版)
這個版本以記者紀律差,為攝影不顧方法為例為我們介紹了左葉麵對記者之所以有“頭痛和憤慨”和反應激烈的原因。張直剛並在文章最後呼籲記者“在尖銳地批評別人、教育別人,並為自己鳴不平的同時,也能拋開偏見,拿出勇氣,向自己同行中的不良現象進行公開的坦率無私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張直剛是以現場目擊者的身份出現的,卻沒有表明自己的具體身份。至於張直剛的身份,有研究者猜測他身份特殊,是左葉的發言人,能夠讓新聞主管機關對《中國青年報》產生壓力,登載被批評一方的聲音,來直接反駁該報編輯部的文章。也有研究者猜測,他可能就隻是一個現場目擊者,由於當時整風鳴放的大環境,《中國青年報》允許不同的觀點討論。
這篇文章出現在“反右”之前,正是整風鳴放的高潮時期,批評很講策略,將批評的對象定位在一些行為和一些記者身上,並沒有打擊大多數記者。
張直剛的這種聲音並沒有扭轉當時的輿論態勢。對於張直剛的這篇文章,當天的《中國青年報》在第四版,就刊登了標題為《大會內外辛勤的記者和攝影師》文章予以回應,肯定記者和攝影師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作的貢獻。6月8日《中國青年報》第3版刊登了《中國攝影》雜誌社總編陳勃的《應當尊重攝影記者的勞動》的文章,對張直剛針鋒相對地提出三點質疑,並在文章最後呼籲“要使我們新聞攝影工作更有特色,也能百花齊放,除了我們需要提高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各方麵對我們工作的扶持”。
三、中國記協版
中國記協,全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成立於1957年3月14日。中國記協在1957年7月13日召集了一次專門座談會,對“左葉事件”進行對證、核實。會議由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鄧拓主持,到會的有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左葉及農業部其他工作人員,5位農業展覽會工作人員及外交部新聞司蔡再杜、中宣部新聞出版處王謨。媒體方麵有《人民日報》袁水拍、高糧,《工人日報》王源,《北京日報》周遊、王一波,《中國青年報》吳一鏗、洪克,《文彙報》姚芳藻等二十餘人。當事人韓德福及其同事劉玉波因公出差,事後補寫了書麵材料。
會議的結果在1957年8月14日,對外公布,這就是當天《人民日報》的第一版,以“新華社13日訊”為電頭,發表的文章《新聞工作者協會調查證明:“左葉事件”報道失實——揭穿了右派分子惡意誇張煽起反動火焰的陰謀,本報和許多報紙檢討了在處理這一事件中的錯誤》。
農業部副部長劉瑞龍在會上詳細地介紹了農業展覽會的現場情況和這件事情發生以後農業部方麵的意見。他指出以前各報的報道與事實有很大出入,應該調查清楚。……在座談會上,左葉聲明,他沒有象報上所說的那樣罵過記者。他宣讀了他的書麵檢討。他說,他當天是負責為參觀農業展覽會的外賓帶路和維持秩序的,精神比較緊張。當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師韓德福要把他拉開的時候,他曾說:“你怎麼這樣態度,你這個態度對嗎?你是幹什麼的?”韓德福說:“我是幹工作的!”左葉就說:“你的工作重要,還是我的工作重要?”他檢討自己當時態度急躁,說話的口氣也不妥當。但是他聲明確實沒有說“再擠就叫你們滾出去”這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