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與蘇東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文苑擷英
作者:王愛軍
他是個詩人,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在“蘇門四學士”中位列首席;他是個書法家,行、草、楷十分精妙,在“宋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是我國文化史上少有的“全能型”人才,雖然是蘇東坡的門下弟子,卻被後人以“蘇黃”並稱,是個足以與蘇東坡比肩的文化大家。他,就是黃庭堅。
家學深厚,拜師蘇門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世稱“黃山穀”。
黃庭堅幼時聰穎早慧,屬於神童。據傳滿周歲時,家裏人讓黃庭堅“抓周”,在弓、矢、紙、筆等物件中,小庭堅一手拿起毛筆就不願放下。他5歲就能背誦五經,《宋史》記載說:“堅幼警悟,讀書五行俱下,數過輒憶。”他讀書一是速度快,一目五行;二是記憶力好,念過就記住了。他的舅父李常是皇祐年間進士,曾經來到他讀書的家塾,看到書架上擺滿了書,就隨意抽取了一本,然後考問他,他居然都能對答如流。李常大為驚奇,稱他有“一日千裏之功”,日後前途不可限量。
7歲時,黃庭堅寫過一首《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詩題雖平常,然而對世道的洞察卻令人驚異,完全不像七八歲孩童的口吻。
分寧黃氏是詩書世家,黃庭堅祖父一輩同族兄弟共十三人,均以學問文章顯名,其中有十人考中進士,時稱“十龍及第”,名聲遠揚。黃庭堅是家中次子,他的父親黃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時帝顓頊高陽氏的後裔“八愷”之一的“庭堅”為其命名。等弱冠之後,再以“魯直”為字,希望兒子像宋真宗時的直臣魯宗道那樣剛直忠正。良好的家庭環境,讓黃庭堅從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類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嘉祐三年(1058年),黃庭堅的父親不幸去世,年僅40歲。父親的去世使得家庭失去了經濟支柱,剛剛15歲的黃庭堅不得不跟著時任宣州觀察推官的舅舅李常到淮南遊學。在揚州,他認識了舅舅的朋友、詩人孫覺。孫覺是著名經學家胡瑗的高足,對黃庭堅極為讚賞,後來幹脆把自己的女兒蘭溪許配給了他。兩位長輩的悉心教育,讓黃庭堅受益匪淺,他們清廉的官風,也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嘉祐八年(1063年),黃庭堅獲鄉試第一名,翌年赴京參加禮部省試,不幸落榜。嘉祐十一年(1066年),黃庭堅再赴鄉試,那年的考題為《野無遺賢》。考官李詢審卷,當讀到“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鎖煙”時,不禁擊節稱絕,謂“此人不惟文理冠揚,異日當以詩名擅四海”,於是再獲鄉試第一。第二年春天,23歲的黃庭堅再次上京參加省試,終以第三十名的成績登上了進士榜。
對黃庭堅一生影響最大的,當然是蘇東坡。元祐元年(1086年),黃庭堅和蘇東坡相繼入京為官,他以一塊洮河石硯作為見麵禮,登門以弟子的身份拜見了老師,正式成為蘇東坡的學生,那一年,黃庭堅41歲,蘇東坡49歲。
其實蘇東坡早在熙寧五年(1072年),就知道了黃庭堅。他與時任禦史中丞的孫覺是朋友,正是在孫覺家裏,他第一次看到黃庭堅的詩文,當時即驚其超逸絕塵,“聳然異之,以為非今世之人也!”他的老丈人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推銷自己女婿的大好時機,請求說:“這個人知道的人還很少,大學士可以為他揚名。”蘇東坡笑著回答說:“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去接近別人,別人也會主動接近他,逃名而不可得,何須揚名?”
隨著師徒二人聚會京城,黃庭堅也迎來了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這個時候,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哲宗即位,高皇太後垂簾聽政。高太後不太主張變法,司馬光、文彥博等一些老臣得到重用,蘇東坡也以禮部郎中之職還朝,國家整個政治氣候回歸傳統與保守。
在這個時期,蘇東坡的周圍聚焦起了許多年輕有為的文壇新銳,包括蘇轍、黃庭堅、晁補之、張耒、王定國、王直方等,他們之間詩酒唱和,流連勝景,多次舉辦了曆史上有名的文學沙龍,如遊覽京西南郊西太一宮之會、西園雅集、鬼仙詩會等等,形成了北宋文壇空前的盛況。
在汴京三年的時間裏,黃庭堅與蘇東坡朝夕相伴,得以親耳聆聽老師的教誨,讓他受益良多。他對蘇東坡極為仰慕,在詩中感慨說:“文似離騷經,詩窺關雎亂。賤生恨學晚,未曾奉巾盥。”痛惜跟老師學得太晚,沒有能早早地在他身前侍奉。蘇東坡也為有黃庭堅這樣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興,賦詩說:“我今獨何幸,文字厭奇玩。又得天下才,相從百憂散。”倆人在一起講道論藝,酬唱贈答,切磋詩文,鑒書賞畫,詩詞唱和達百篇之多。此時,黃庭堅的詩歌創作達到一個高峰,他的聲名也越來越高,並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以至有了雙星閃爍、“蘇黃”並稱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