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疾病預防(1 / 3)

1.母乳不能代替打預防針

盡管母乳對新生兒所起的防病保健作用不可低估,但這種保護作用是有時間限製的,一般僅有3~6個月。因為母乳為嬰兒提供的抗體屬於自然被動性保護抗體,很容易從肌體消失。再加上抗體都具有很強的特異性,某種抗體隻有某一方麵的作用,而對其他方麵無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單純依賴母乳來維持嬰兒體內的免疫保護功能是不夠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嬰幼兒要進行免疫接種的原因。

免疫接種也叫預防接種,俗稱”打預防針“。它是通過打針、吃藥、噴鼻等方法,有計劃地將疫苗或者苗種接種到人的身上,刺激人體產生抵抗相應傳染病的抗體,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這樣產生的抗體,較母乳中的抗體效能穩定,持續時間長,防病效果可靠。它是母乳和其他任何具有保健作用的物質都無法替代的。

由此可見,既要喂母乳,同樣也應該打預防針,兩者皆對孩子有益不可互替。

2.注射卡介苗

孩子在出生後第2天即可接種卡介苗。接種後,可獲得對結核菌的一定免疫能力。卡介苗接種一般在左上臂三角肌處皮內注射,也有在皮膚上進行劃痕接種,做”艸“或”井“字形,長1厘米。劃痕接種法雖方便,但因接種量不準,有效免疫力不如皮內注射法。故目前一般不采用劃痕法。

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無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引起發熱等全身性反應。在接種後2~8周,局部會出現紅腫硬結,逐漸形成小膿瘡,以後自行消退;有的膿瘡穿破,形成淺表潰瘍,直徑不超過0.5厘米,然後結痂,痂皮脫落後,局部可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卡疤。為了判斷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一般在接種後8~14周,應到所屬區結核病防治所再作結核菌素(OT)試驗,局部出現紅腫0.5~1.0厘米為正常,如果超過1.5厘米,需排除結核菌自然感染。一般新生兒接種卡介苗後,2~3月就可以產生有效免疫力,大約2~5年後,在小學一年級時,再進行OT試驗,如呈陰性,可再種卡介苗一次。

3.注射乙肝疫苗

目前在世界各國,乙型肝炎的患病率均高得令人吃驚。為此,我國有關部門研究出乙型肝炎疫苗,這種疫苗沒有傳染性,對乙肝病毒具有很好的免疫性能,現已在新生兒中廣泛應用。

整個免疫注射要打3針,第1針(一般由產科嬰兒室醫務人員注射)於孩子出生後24小時之內在上臂三角肌處注射,劑量為10微克。第2針在出生後1個月注射,劑量為15微克。第3針在出生後6個月注射,劑量為5微克。全部免疫療程結束後,有效率可達90%~95%。嬰幼兒接種疫苗後,可獲得免疫力達3~5年之久。

免疫疫苗接種過程簡單,一般沒什麼反應,個別孩子可能出現低熱,有的在接種後部分出現小的紅暈和硬結,一般不用處理,1~2天可自行消失。

4.預防患化膿性腦膜炎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與敗血症密切相關,多由於同類致病菌引起,也可以說是敗血症的一個合並症。由於新生兒血腦屏障功能不健全,在敗血症血行感染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發生化膿性腦膜炎。此病死亡率高,後遺症多。

新生兒患化膿性腦膜炎,早期常出現哭聲改變、尖叫,易激怒,易驚,隨即哭聲變弱,甚至不哭轉為嗜睡,嘔吐(為噴射性嘔吐),頭後背發直,兩眼凝視或斜視,全身伴有抽搐等症狀。有經驗的大夫一觸摸囟門,感覺飽滿,張力增高,就要考慮做腰椎穿刺,進行腦水檢查。

此病預後較差,病死率高達50%左右,可並發腦積水、硬膜下積液、肢癱瘓、智力障礙等症。

5.出現窒息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