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疾病預防(3 / 3)

病理性黃疸

1.生後24小時內即出現黃疸。2.黃疸程度重,呈金黃色或黃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較明顯的黃疸或血清膽紅素大於12~15毫克/分升。3.黃疸持久,出生2~3周後黃疸仍持續不退甚至加深,或黃疸減輕後又加深。4.伴有貧血或大便顏色變淡者。5.有體溫不正常,食欲不佳,嘔吐等表現者。

出現病理性黃疸時應引起重視,因為它常是某種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應積極尋找病因。此外未結合的膽紅素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通過血腦屏障損害腦細胞,引起死亡或留有腦性癱瘓、智能障礙等後遺症。所以一旦懷疑小兒有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診。

8.治療出血症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後2~4天發病,以消化道出血為最常見症狀。一般病情較輕,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發病原因

1.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2.肝酶係統不成熟。3.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4.膽酸含量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生於正常的新生兒,多在出生後2~4天內發病,出血很少,或發生在生後20小時以內或5天以後,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是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多於生後10天內止血,不再複發。但如出血過多,治療不及時可致死亡。

防治措施

維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千克體重0.5~1毫克。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也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千克/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

9.治療結膜炎

發病原因

嬰兒娩出過程中,如果產婦陰道內的病菌侵入嬰兒眼中,便可發生新生兒結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兒在宮內也可受到細菌的感染而發病。出生後往往也可由於母親或護理人員的手指和毛巾汙染而發病。常見病原菌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和巨細胞包涵體病毒等。

臨床表現

一般在出生時或生後2~3天出現症狀,兩側眼瞼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由於巨細胞包涵體病毒所致的結膜炎常發生在溫暖季節,發病緩慢,於出生後5~10天出現症狀,以結膜下穹為顯著,球結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時治療,經過1~2周後易遷延成慢性,可長達1年之久,偶可引致脈絡膜視網膜炎及視神經萎縮。

防治措施

治療用0.25%氯黴素或0.5%卡那黴素點眼,1日4次,每次點眼前清除兩眼分泌物,直到痊愈為止。一般治療1周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