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舉例言之,學者練功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出現不穩定的小神通功能,偶而能看到隔室事物;或不知來自何處的山水人物景象;住近城市或靠近邊境的還能看到來自空中或別處的各種彩色圖像,如果練功者為此種極不穩定、不知來自何處的圖像所迷惑,私心竊喜自己有了一點神通功能,遂徹夜不眠而刻意追求,胡思亂想,勢必厭倦內功實質的修煉,並消耗大量的元神元氣,從而變得臉色暗淡憔悴,甚至舊病複發,修煉亦從此止步,豈不可戒?!
第五、人身緊要處!人身還有緊要之處,如山根、玄膺二竅,皆是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上下複歸各黃庭舊處。人能觀照玄膺,則真津自然攝提而上。爾等每行一次,此二穴不可忽也。
古雲:“玄膺氣管受精符。”又曰:“玄膺一竅生死岸。”又古雲:“山根是人初生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苟能存神於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
張玄楚道:山根一穴,在兩眼之間鼻粱上,即祖竅或玄關竅的俗稱。玄膺一竅在舌下金津、玉液二穴之間。此竅可通氣管,即仙寶神書《黃庭經》所謂“玄膺氣管受精符。”雲:“玄膺一竅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溉灌一身皆本於此。”
第六、集神於玄竅!昨言元神斡運其間,究競元神在人身中藏於何所?長於何地?有曰:方寸之地為元神之居;有曰:玄關之內為元神之宅;又曰:天穀元神守之。果真此三處皆元神之所棲,但不知下手之初何處為始。
古雲:“洗心退藏於密”。是又聞古雲: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玄竅之內吾身之室也,眾人則守神於方寸之地,耳目得入而搖其精,修土集神於玄竅之間,耳目無門而窺其隙。
如此看來,下手之時即當集神於玄關竅中,虛無圈內,庶幾混混沌沌,杳杳冥冥,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方能養成不二元神。若不藏於隱幽之地,而常於方寸中了了靈靈,未有不馳於塵情俗慮而日夜無休息也。
何謂天穀?蓋人頭有九宮,中有一住所名曰天穀,清淨無塵,能將元神安置其中毫不外弛,則成真證聖即在此矣!所以《黃庭經》雲:“子欲不死守昆侖”。是可見守此天穀有無限妙蘊也。
講第七、丹田地步!吾故教生先息思慮,庶一片靈光炯炯直達其所。不久之間仍如幼年稚子,陽氣熏蒸,日充月壯,其精神健旺無已也。又莫謂真陽如似一物,實有形象,而丹田實有地方。雖古人謂為氣海,謂為祖竅,謂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有其名卻無其實,然亦不可謂全無實也。
以為虛也而萬化生於此。以為實也究竟尋不著一個物事出來。久久如此,即吾所謂丹田地步,亦杳不知其所之,似在空中盤旋一般,然亦不可競向空中馳逐也。此中分際一言難盡。
有仙者雖將下丹田定位於臍下一寸三分之處,但在觀照此竅時主張在若有若無之間,不即不離,反對死死執著,故雲丹田地步似在空中盤旋。行功中更有觀照心之下腎之上虛無窟子、觀照臍下丹田離皮肉一寸三分間之法,均是講求虛靈活潑,學者宜善會之。
第八、上下丹田配合!近時用功,不可專顧下田。雖下田氣壯自能升至泥丸,消鑠上田渣滓,若神氣猶懦未至圓明,須久久顧提,不妨以真心發真意,網顧上田,則泥丸陰氣被陽氣一照,自然悉化而頭目不至昏暈也。
故古人謂頂上圓光者此也。又觀繪畫之工塑一泥木神像必畫一圓光於上者,就是此神光也。所謂毫光照徹世界照開地獄者,就是此元神之光。若單守於下田,則神光一時不能自整,未免多昏沉散亂。
其昏沉散亂者即真陽不升,真陰不下降之故。今欲升降得宜,不可過急亦不可太緩,比如半夜忽然陽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陽氣生於地下深深之處,若不提攝陽氣,轉眼之間又昏睡不知矣!爾等此時起立,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將神氣攝之至上,庶幾天清地朗,霎時間即三陽開泰樂不可及矣!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氣沉於海底,頭目昏暈,亦不妨提攝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