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仙道密傳真決(三)(1 / 2)

諸子談及陽生之道已非一端,總不外無思無慮而來。即如貞女烈婦矢誌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寧舍生而取義;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願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

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矜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常,不無歡欣鼓午之情,此皆陽生之候。隻怕自家忽焉見得,忽焉又為氣阻也。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氣揚,喜發於言,形動於色,洋洋詡詡不知自收自斂,視有如無,因被氣習牽引而散矣!又或讀書誦詩,忽焉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

又或朋友聚談,相契天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此亦陽生之一道也。更有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遊自得消遺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餘妍,而丹藥不難於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於穴中,氣時歸於爐內,久久真陽自發生矣。

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虛無自然,即是氣即是光。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欽?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迎地亙古曆今之真正之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

雖言虛無能生陽生氣,但人若有凜然之正義感、高尚之品行、雅致之情懷、專一之信仰,遇事而發,亦能生陽生氣。陽即真陽,氣即真氣。我當於此機偶露之際,收之斂之,知所保養,使此氣此陽不致旋生旋滅,向外滲漏,亦是學者養生之法。

第十二、覺照之心!夫人之所以前知後曉、靈明不昧者,無非此一個覺照之心而已。道雲:玄關竅,虛靈府。要皆無思無慮、無善無惡中一個了照之神焉。

下手時不尋出虛無無際物事出來,則無性。無性則無丹本。不從虛無中養出個靈明妙覺洞徹內外之神出來,則無主宰。無主宰雖日夜勤行終是昏昏罔罔,到頭而無用也。

諸子務先把萬緣放下,直將知覺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風運火,煆化於無何有之鄉,自家內照果然一無染著,一無束縛,空空蕩蕩,了不知其起止,此為本性見矣!本性一見,又要有個覺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昔人謂之主人翁是也。

有此主宰煉丹可成,無之猶一家無主,焉能興得起家來?此個主人翁實為煉丹之主帥。至於本性,是煉丹之丹頭。但起初即欲本性發見,渾淪無際,浩森無垠,萬不能有。隻要一個泰然無事,心地清涼,有點趣味就是。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淵淵,大無外小無內,則必火候到時方有此鴻鴻蒙蒙無可端倪之一候。惟於塵緣稍不沾滯,推得開放得下,即是性見,煉丹有本矣!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隻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為我家主宰,不為外物所奪而去,這即是此心常在,為我煉丹之主矣!諸子此時尚在陰陽之交,還須立起誌氣,扶持真陽抑製群陰,久之陽欲進而不能遽進,陰欲退而不肯遽退,所以有如癡如醉之狀。

蓋以陽雖生而陰猶未卸駕也。吾故教諸子,不要除思慮屏氣息太為著緊,緊則又動後天陰氣,必不能耐久焉。總之,神妙無方,變化莫測,還不是此一點虛寂之性、滅應之神為之作主耳。諸子於無事之時不要求渾淪磅礴,隻此一念陽靜,莫管二念,即是性在。

古人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即性之見者多矣!久久用功自然本性常圓,無在而無不在焉。隻要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閑思雜慮,我能隨時覺照,即惺惺常存矣!

氣功態所以區別於睡眠狀態和醒覺狀態,就因為它有一個覺照之心。氣功態中無論虛極靜篤,混混沌沌,或恍惚杳冥,這個覺照之心總是起著主宰的作用,所以稱之為長明燈、主人翁。

一旦沒有了這個覺照之心,就會昏昏沉沉成了睡眠狀態;或者清清醒醒成了醇覺狀態。

所以古入說:“當滅動心,莫滅照心”。這個照覺之心就是元神,它一直主宰著氣功動態的—動一靜及如何動靜。它作為發見本性的主宰。何謂本來之性體?子曰:“萬象空空,一念不起,六根大定,一尖不柒,此即本來之性體完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