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知體係構建的童化現象舉隅(1 / 2)

語知體係構建的童化現象舉隅

專題

作者:柏安芹

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有意義學習和同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的三個原則,即逐漸分化原則、綜合貫通原則、序列鞏固原則,以及貫徹這三個原則的“先行組織者的策略”。奧蘇伯爾的學習理論,同樣可以指導小學閱讀教學。我們應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關注閱讀知識的“逐漸分化”“綜合貫通”與“序列鞏固”,為兒童奠定一個閱讀知識的基礎與框架。這個基礎與框架的構建,必定以兒童化的形式嵌入生動的閱讀課堂教學中,在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瀏覽等形式的閱讀訓練活動中,以淺易、有趣、靈活的姿態展示在學生的麵前,使他們樂於接受,並構成獨特的童化的語知體係。

一、語修知識“通俗化”使之“易”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附錄3列出了語法修辭的知識要點,將這些要點,簡單地抄給學生讀背,顯然是行不通的,尤其是起始階段。筆者認為,將相關的知識大白話似的介紹給學生,能使冰冷深奧的語法修辭,變得淺易親切起來。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經常用以下提問的基本句式,幫助學生建立起最初的句子概念。

誰(或什麼)幹什麼;

誰(或什麼)怎麼樣;

誰(或什麼)是什麼;

…………

這些句式,雖然沒有提及主謂賓等語法術語,但可以在將來語文知識的同化學習中,納入對應的專業知識體係。這些基本句式,能在幫助小學生理解句子,概括篇章內容的過程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解句子、段落、篇章內容的時候,提醒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問自己,嚐試著回答感知的文本內容,既是運用知識,也是培養閱讀能力。寫人記事的段落,可用“誰怎麼樣(或幹什麼)”概括段意;說明描寫景物的段落,可用“什麼怎麼樣(或是什麼)”的提問輔助概括段意。這種辦法,簡便易行,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自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十二大詞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三大實詞類,學生較易理解掌握。教師可在具體的語境中,用直白的話語,讓學生明白它們的特點。“朋友”“牛”“羊”“秋天”“江蘇”等,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等名稱的詞語,是名詞;“走”“吃”“學習”“愛”“恨”“喜歡”“有”“發生”“是”“能”等,表示行為、動作、心理活動或存在、消失、變化等詞,是動詞;“軟”“硬”“香”“甜”“聰明”“偉大”等,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狀態的詞,是形容詞。

雖然一般不提專門的詞類術語,但名、動、形、數、量、代等常用的實詞,在有一定感性積累的基礎上,一線教師都會提及,並取得較好的效果。“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的區別教學,有經驗的教師編了這樣一首小兒歌:名詞前麵“白”“勺”“的”;動詞前麵“土”“也”“地”;動形後麵補充說明雙人“得”。

學習三個詞的區別後,可以指導學生嚐試將簡單的句子說得更具體些。如什麼幹什麼,可以嚐試說成:(什麼樣的)什麼(怎麼樣地)幹什麼,(幹得怎樣)。這裏“的、地、得”前或後修飾的部分,與將來要接觸的句子成分“定狀補”是可以對應起來的。

淺易的句式提示以及兒歌記誦,學生輕而易舉地了解了單句的一般結構。這樣,理解句子含義有了基本的思維支架,為閱讀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複雜句子的理解、修辭的運用,教師通過抓關聯詞語,聯係具體語境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性的認知滲透,事實證明也是切實可行的。

二、邏文知識“還原化”使之“趣”

孫紹振先生在《直諫中學語文教學》一書中,就提出“還原法”的文本解讀方法,也值得我們小學閱讀教學借鑒。所謂“還原法”,就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構成藝術形象的原生狀態想象出來,找出其間的差異,作為分析的起點”的方法。學生依據文本,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事景物的“原生狀態”,將自己想象到的情景,進行描述,並與作者的表達進行比較,尋找到其間的差異,從而體會文章的妙處,並相機進行語知教學的滲透,滲透過程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