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作者陳忠實參觀劉家峽水電站,看到一株高原柳,寫下了這篇散文。教學中,學生想象跟隨作者一起來到青海高原,一起看到這樣一株柳,如果嚐試把它寫下來,通常這樣寫:到哪兒看到一株柳,什麼樣的柳,給我留下什麼印象,這是一般狀物類文章的結構。
比較課文發現:作者除了寫大家想到的之外,還“想象”了這株柳是如何生長起來、壯大起來的,並“聯想”到家鄉灞河柳。找到差異,體會妙處:一是觀察到想象;二是作者運用想象、聯想、對比、托物言誌等表現手法,突出了高原柳頑強的生命力、不抱怨命運的高尚品質。
對運用修辭表現出藝術效果的語句,用還原法,還原為客觀的、理性的語言,進行比較,感受辭格的魅力,也非常有趣。
蘇教版五下課文《鄭和遠航》有寫“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凶險”的一段話: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凶險。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狂風呼嘯著,海水像脫韁的野馬,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仿佛要把船隻撕裂。麵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船隊在波峰浪穀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這一段話的教學,首先,引導學生想象“ ”句子描繪的情景,試著用“大白話”還原本意——風大,浪大,巨浪撞船。接著,讓學生把自己的描述與作者的表達進行比較,悟出作者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風浪的險惡,讓人如臨其境。另外,學生會在“然而”一詞中發現段與段的轉折關係,同時鞏固學習“總—分”段落結構。辭格的藝術化效果、構段的邏輯,以及“環境襯托”的表現手法等方麵的知識,在學生想象、還原、比較、發現的過程中積聚,逐漸形成體係。
三、語體知識“多元化”使之“活”
使學生的語知結構化,提高學習的效率,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將閱讀的文章按類別進行教學,學一篇帶一類,舉一反三,學以致用。這個類的劃分可按題材,也可按體裁進行。
縱觀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二冊教材,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兒歌、童話、寓言、神話故事、曆史故事、民間故事等兒童文學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以蘇教版教材為例:低年級占68%,中年級占50%,高年級占18%。另外的課文大多為記敘文,寫景、狀物、寫人、敘事的都有。其中,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為主,還有一些科普小品文、說明事理文、散文、小說、劇本等。
我們承認小學多樣化文體的客觀存在,在教學中依體歸類,根據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思維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挖掘其承載的資源價值,使其得到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可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整體效率。
低年級兒童詩歌類的教學,可以形成這樣的學習結構:想象兒歌表達的情景,朗讀記誦,再仿照創寫自己的兒歌。在此過程中,學生學習朗讀的語音、語調、節奏,學習積累詩歌的語言和表現技巧。
童話寓言類課文的教學,可以形成這樣的結構:想象情景,朗讀故事,講講故事,說說自己學到的知識、明白的道理。在此過程中,學習朗讀表現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進行分角色表演體驗,積累知識,領悟一些道理。故事類文章的學習,大體如此,除了讀故事、講故事、編故事之外,各有側重。學習神話故事,側重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成語故事,側重成語意思的提煉;學習民間故事,側重民風民俗的了解……
中年級開始,可以側重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類記敘文的類文教學。學生逐步學習寫人記事文章的一般結構,表現人物形象的常見方法;學習寫景狀物類文章的一般構思,介紹景物的常見描寫方法。高年級,我們可以就散文、小說、劇本等類文,分別進行深入的研究學習。久而久之,學生達到見文歸類,依類學文的境界,且能在不斷比較的學習中,積累語文知識,提升閱讀、理解、運用。
閱讀教學中的語知體係龐雜無比,以上舉隅,掛一漏萬,意在說明小學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運用童化的方式,隨文學習語文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