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兒童精神觀照下“藝術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實踐(1 / 2)

兒童精神觀照下“藝術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教海探航

作者:嚴詠梅

【摘 要】“藝術英語”教學力求以“兒童文化”“兒童精神”為引領,給兒童以智慧的啟迪、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融,讓學生自然、自由、自在地生長,實現兒童精神與言語的“詩意棲居”。

【關鍵詞】兒童精神 兒童文化 “藝術英語”教學 詩意棲居

“藝術英語”中的“藝術”,筆者把它理解為一種狹義的藝術,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一種教學表現形式。即把唱、玩、演、講、畫、遊等藝術表現形式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使英語教學藝術化。二是一種英語教學策略。科學地選擇兒童喜聞樂見的、藝術性較強的教學內容,如英文歌曲、童話、繪本、詩歌、動畫等,或在此基礎上適度開發與創編素材,有策略地使用歌曲、表演、遊戲、故事等藝術化的教學手段,智慧地設計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教學的深度參與。三是一種英語課程資源。“藝術英語”課程結構中,我們從兒童這個“原點”出發,基於兒童精神、文化的本原視角,以“活動”為外顯形式,力求實現教學的核心價值“遠點”——兒童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構成要素:一是顯性層麵,體現在文本資源、校本資源、地域資源等方麵;二是隱形層麵,主要表現在兒童情感、兒童興趣、兒童文化、兒童精神、兒童實踐等方麵。這兩個層麵在教師的指引下,漸進融合,形成課程體係。

“藝術英語”是“一種思想的方法和資源”,它著力探索如何把兒童喜愛的“藝術”作為一種手段、一種策略、一種課程資源,與英語教學活動巧妙融合,讓學生獲得智慧的啟蒙、素養的滋潤和生長的力量。

一、浸潤文學,豐滿審美情感

審美是“無所為而為的活動”,是“精神內化的路徑”,是“自由生命的表達”。“藝術的本質是審美的”,美的東西是超功利的,令人愉悅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對審美對象進行情感“移入”,深度“融入”,提升對美的情感體驗,豐富藝術感受,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藝術英語”教學應讓兒童浸泡在文學的“蜜罐子”裏。童話故事題材多種多樣,有關於友情的、親情的、大自然的等等,就連讓學生陌生的、畏懼的死亡也要讓他們感受到自然而然的氣息。在繪本故事The Fall of Freddie the Leaf教學時,我借助多媒體,以學生熟悉的四季變換為切入點來詮釋生死問題。以一種溫馨的形式讓學生感悟到四季的轉換與生命的輪回都是一種自然規律,生命的意義在於經曆美好的事物,在於給別人帶來快樂。

不同的文學作品,從不同的角度,由不同風格的作家,用他們自己獨具魅力的筆觸與兒童做最樸素的交談;文圖的相融或互補,產生真幻交融的文學效果,創造出一種前所未見的閱讀詩意。學生浸潤其間,情感世界越來越豐富,並漸漸向深邃處漫溯。

二、漫步“遊戲”,豐厚審美情趣

“藝術英語”教學應順從兒童的遊戲心理,讓他們在遊戲中體驗、感悟,享受審美的愉悅與意趣。

在教學童話故事The Ant and the Dove時,我利用圖譜、創編、表演等遊戲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圍繞The ant fell into a river.——The dove helped him.——The dove was in danger one day.——The ant helped her.這條故事主線,先讓學生扼要地回顧文本,在“靜態”中回應畫麵、回味故事、演繹故事、提煉與升華主題。然後,學生戴上漂亮可愛的頭飾,伴著愉悅或緊張的音樂,以全身心卷入的、“綜合化、一體化”的整體感知方式,陶醉在夢想、創造與遊戲中,享受“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

這樣的演繹,勾連起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情感積累,“披文以入情”,對話靈魂,啟迪智慧;這樣的演繹,在自然遷移中獲得熏陶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潤物無聲,不斷地豐厚審美情趣。

三、激發想象,點燃詩性智慧

想象力是兒童發展的“第三種力量”。教師通過解讀文本,努力創造一個信息的拓展結構,形成語言符號和形象意義之間“一”與“多”、簡與繁、瞬間與永恒的膠著關係。學生通過對文本語言的閱讀,感知形象,體悟情感,並在文本構建的信息拓展結構中,進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去豐富文本語言背後的多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