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失重現象的反思(1 / 3)

對小學英語語篇教學失重現象的反思

教海探航

作者:潘誌琴

【摘 要】小學英語教師在解讀語篇的過程中常常因為考慮得過多過細,造成了小學英語語篇教學的諸多失重現象。結合課堂實例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對策:把握語篇的功能,解讀語篇材料,定位情意目標,提升拓展活動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知識、技能和情感的統一。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語篇教學 失重 反思

語篇教學一直是小學英語教學研討的熱點,也是教師們在平時教學中非常重視的板塊。因為作為一個單元的核心板塊,語篇是學生獲取信息和運用語言的重要載體,其內容緊扣一個主題,向學生展現了完整的語言概念,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並運用語言。(沈國鋒,2011)在平時的聽課過程中,能看出教師們結合新課標的理念,關注語篇整體的閱讀,在閱讀中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在閱讀中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閱讀中挖掘情感和人文,以達到知識、技能和情感的統一。但是,同時筆者發現一些教師將語篇教學的設計過於麵麵俱到,反而造成重難點把握不住、教學內容僵化、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能力脫節以及情感突兀等現象。

一、教材過度解讀現象及原因分析

1.過度關注小知識點,造成整體教學和細節教學失重。

[案例一]《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

語篇主要講了Su Hai和Su Yang在家裏做家務,突然電話響了……故事由通話過程組成,涉及主要句型有:What is/are ... doing?She’s/I’m/We’re ...在一次聽課中,筆者發現教師在教學中,對“打電話”這個內容從語篇教學活動到課後鞏固,花了較多時間。

眾所周知,本課涉及的現在進行時是指當前正在發生的事件或正在進行的動作,強調的是當前。教材編寫者利用“打電話”這樣的情景設計,有效避免了明知故問的現象,既考慮到了情景的真實性,又考慮到了語言的真實性。

基於以上分析,打電話是本課的一個情景創設,並不是語篇的教學重點。但是,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分析了如何打電話後,讓學生馬上進行語言訓練,把學生從故事中脫離了出來。在任務活動中,又對通電話形式進行拓展,教師的要求是注意正確的打電話方式,而不是正確的單元目標語的初步運用,造成學生對語篇學習的注意點都放到了打電話上。這節課對小知識點的過度解讀造成了語篇和細節之間的失重。

2.過度強化文本內容,造成書本內容和真實生活的衝突。

[案例二]新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At the snack bar

語篇內容是講了Mike,Helen和爸爸在快餐店的場景。他們互相問答各自想要的食物和飲料,然後向服務員點餐。本單元涉及的句型有: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 Anything else?...,please.一位教師在語篇拓展活動時,創設了一個在Snack Bar的場景,請學生進行三人小組模擬練習,並提供了對話框架。學生通過兩分鍾的練習後,很成功地將對話表演了出來。

從教師提供的對話框架設計中,我們看到該教師對“Anything else?”的處理是遵循教材文本中的模式:一方有追問,一方必有補充。但是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的點單基本是一次完成,偶有補充。教師的拓展設計,強化了教材內容“Anything else?...,please.”這不僅沒有幫助學生得體地自由地點餐,反而造成了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運用的脫節。

3.過分突出情感教育,造成單元主題和情感目標失重。

[案例三]繼續以At the snack bar為例

在一節公開課的拓展環節,執教教師設計了三項活動。(1)模擬對話。練習後教師邀請3組學生進行表演彙報。(2)選擇健康飲食。教師總結學生的彙報:At the snack bar, we’d like ... but they are not healthy. Let’s choose some healthy food,for example,a sandwich,a glass of milk and an apple,please.(大屏幕上出現學生學過的一些食物、飲料和水果圖片。)學生模仿設計並彙報。(3)揭示情感主題。教師順接剛才的活動,屏幕展示句子“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教師最後布置了回家作業“設計一份健康早餐”。

情感教育作為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諺語、小詩還是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呈現,都務必建立在學生情感或認知積澱的基礎之上,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馮勝男,2012)再看本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通過餐廳點餐來學習如何征求別人意見和點餐。然而在鞏固環節,當學生正在嚐試著運用本課語言進行交流,卻突然被教師提醒,要進行健康飲食,學生的情感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馬上將注意力轉換到健康飲食上來,特別是最後的作業設計,更是強化了關於健康飲食的理念,而將對話中的新的語言知識淡化了,情感目標過分強化反而讓學生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