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文朗讀訓練的誤區及原則(1 / 1)

語文朗讀訓練的誤區及原則

觀點參考

作者:許梅

一、朗讀訓練存在的誤區

1.朗讀的遍數越多越好。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學習知識、掌握教材內容必不可少的形式。在聽課中,我們常常聽到教師沒有任何目的地要求“請××同學把這段話再讀一遍”“請這組同學把這段話再齊讀一遍”。語文教學固然應以讀為本,讓“讀”貫穿語文教學始終,但這樣沒有目的和要求的讀書既不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不能達到新課標所要求的“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這一目標。

2.朗讀的形式越多越好。

有些教師常為了調動課堂氣氛,課堂上一會兒輪讀,一會兒小組讀,一會兒自由讀,一會兒齊讀……恨不得把所有的朗讀形式都用上。我們不反對多種形式的朗讀,但更應注重朗讀訓練的指導和朗讀訓練的效果。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在采用朗讀形式時,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有目的地選擇。如蘇教版第四冊《會走路的樹》,是一篇蘊涵豐富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全文語言流暢,生動活潑,文中設計懸念,引人入勝。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重點讀懂“對話”的段落,並能練習分角色進行朗讀。

其次,根據學生的年齡不同,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低年級應注重齊讀、輪讀、小組賽讀等形式,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起到相互競賽的作用。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朗讀技巧、能力,朗讀上要注重個別讀、默讀、自由讀的選擇,讓學生動眼、動口、動腦,留給學生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3.朗讀的要求越高越好。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提這樣要求:“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當學生不能達到教師所希望的境界,就會反複讓學生朗讀,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殊不知有感情朗讀是朗讀訓練的最高要求,如果沒有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作前提,沒有恰當的朗讀指導,學生怎麼能讀出感情呢?長此以往,必然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朗讀興趣減退。

二、朗讀訓練須遵循的原則

朗讀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它貫穿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朗讀要求的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則。

1.循序漸進性原則。

朗讀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要求要由低到高逐步訓練,使學生朗讀的水平逐步提高。如“有感情地朗讀”是建立在“正確”和“流利”朗讀基礎之上的,有感情地朗讀是需要朗讀者能正確處理好重音、語調、速度、節奏、停頓等朗讀技巧,使朗讀繪聲繪色、抑揚頓挫。要做到這些,需要深入細致地理解課文內容,細致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如果我們在學生剛剛接觸課文的時候,就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就脫離了現實,違背了規律。學生對課文還沒有讀正確、流利,感情從何而來呢?

2.整體性原則。

朗讀訓練要麵向全體,不能隻限於少數幾個學生。課堂上教師指名讀書時,往往隻能找到兩三個讀得好的同學。因此,教師要鼓勵每位學生都加入到朗讀活動中去,努力為學生創造多讀的條件,調動全體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使整體朗讀的水平得到提高。我們在聆聽名師課堂教學時不難發現,他們關注的就是整體,在遇到朗讀水平差的學生時,他們從不放棄加強對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3.層次性原則。

對低、中、高各年級,對班級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求不可一刀切,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要有層次。如語文新課標中對默讀的要求就充分體現了層次性:低年級默讀課文不出聲,不指讀,一邊讀一邊想;中年級默讀有一定速度;高年級默讀速度每分鍾不少於300字。

4.現實性原則。

當前的朗讀教學往往受教材的限製,有的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讀書時隻能是被動地朗讀自己不熟悉的內容。如蘇教版第九冊《在大海中永生》一課,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但現在的學生對當時的情境知之甚少,對課文中人們的懷念和悲痛之情還難以理解。因此,課文的感情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在實際朗讀指導時,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學生。教師要通過課前的材料準備,視覺的再現,氣氛的渲染,縮短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入景”“入情”,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用朗讀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從而達到“真實的閱讀”。

(作者單位:南京市六合區教育培訓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