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心,習作教學的另一種意義(1 / 2)

關心,習作教學的另一種意義

觀點參考

作者:倪潛梅

作為教師,我們花在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無數。可遺憾的是,很多學生還是會說:“我希望老師能對我多一點關心。”我認為,這是因為當下的教育過多地關注兒童知識技能的獲得,忽視了兒童心靈對情感關懷的需求。習作是兒童生活與心靈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習作付出真正的“關心”,讓學生感受到關懷與溫暖,得到收獲與鼓舞。那麼,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還缺失哪些“關心”,該如何去關心呢?

一、關心已經寫出來的,也關心沒寫出來的

如果你是一個有過低中年級教學經驗的語文教師,你會發現,很多學生的習作跳躍性很強。比如這一篇:

吃過中飯,要午休了,我不想睡覺,於是就躺在床上唱起歌來。聽:so、mi、so、mi、so、mi、dou……一個個小音符從我的嘴巴裏跳了出來。

媽媽突然說:“拉凱,你的牙齒真黑!”我說:“那是小音符在我的牙齒上跳舞呢!”

唱著唱著,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一隻小白兔很喜歡彈琴。一天清晨,小刺蝟從小白兔的家門口經過,小刺蝟看見許多小音符從小兔子家門口跳了出來,就連忙把這些小音符一個個裝進口袋裏。裝著裝著,小刺蝟就睡著了。

我接著唱起來,不知什麼時候,我也睡著了。

你看!第一段和第二段是跳躍的,從音樂跳到了牙齒;第二段和第三段也是跳躍的,從現實世界跳到了虛擬世界;第三段和第四段繼續跳躍,從音樂跳到了入睡。可以說,“三級跳”,跳得人一時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麼。

那麼,學生的習作,為什麼這樣跳躍呢?第一,兒童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能力為輔。他們往往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很少考慮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係。第二,思維,一瞬間可以有千百個念頭,可以沒有條理,可以互不相關。寫作,是一種線性的表達,需要有條理,需要清楚、明白和連貫。學生因為語言水平的限製,常常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地表達出來,習作就出現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感覺。第三,兒童的眼中一切都是有“靈”的,他們分不清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區別,自由地在其間穿越,那樣的靈巧,甚至不需要語言的外殼,讓大人常趕不上他們腳步。

所以,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如果真正關心學生,想了解他們所思所想的話,就不會隻關心他們寫出來的那部分內容,還會去關注沒有寫出來的那部分。就像剛才寫出“音樂—牙齒—故事—睡覺”的學生,通過交流,他告訴我:

我唱歌,覺得有音符在牙齒上跳舞。媽媽隻看到我牙黑,還笑話我小音符是看不見的。我不服氣,就想起這個故事,小音符不但可以跳舞還可以撿起來呢!

我很慶幸,因為關心,我遇見了一顆美麗的心靈。我沒有吝嗇我的驚喜和讚揚,學生見我認同喜歡他的想法,笑得連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線,還很快地根據我的提示把習作改好了。所以,有時候,隻關心寫出來的那部分,我們也許會迷糊、會生氣,認為學生馬虎,沒寫好。可是,關心沒寫出來的那部分,就給了自己和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把原本沒說出來的、說不出來的話說出來了;教師也有機會觸摸一顆天真溫柔的心靈,心和心在這一瞬相遇相融。由關心而理解,由理解而相知,由相知而互相信任,由信任而生出更多的關心……這樣的境界完全可以通過習作教學而完成,這就是“關心”對於習作教學的意義。

二、關心文字表達,也關心文字表達的生活

很多教師,批改作文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文字表達、謀篇布局,我認為這樣的關心是不夠的。真正的關心——既要關注文字,更要透過文字看到心靈,看到兒童的生活。還是上文那位寫出“三級跳”的學生,在寫《我的秘密》時,寫了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