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方,其用藥獨特,組方巧妙,對某些病證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得到很多人的青睞。
人們喜愛民間秘方,認為其治病有特效,比去醫院治病要方便得多,省錢又省事。因此,不少求醫問藥者總是希望找一個能解除多年病痛的驗方。
客觀地說,驗方簡便易行,在臨床上確實能治療一些病症,對病症有一定的控製和治療作用。然而,偏信民間驗方,把驗方當成靈丹妙藥,往往會事與願違,甚至有喪失生命的危險。
其一,驗方一般都有其特定的適用性,對症下藥才會有作用,在驗方流傳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偏差,造成一些患者道聽途說的亂用,非但不會有結果,甚至會出現反作用。
其二,病人病情有輕重之分,機體自身的反應性,免疫力也不一樣。但偏方、驗方卻過於籠統地把各種病情用一種方法治療,缺乏科學依據。因此,同一驗方,有的病人用的可能有效,有的病人用了不一定有效。
其三,驗方一般是病人自己掌握使用,因此,病人要把握好自己的病情。如果一時不能確定自己的病情,對號入座,濫用驗方,很可能會出現危害,貽誤病情。
其四,還應當了解選用的驗方有無毒性,有無其他副作用,一些偏方、驗方中含有毒性非常大的藥物,對人體的傷害非常大,服用前,應該注意,以免中毒或出現其他不良反應。
不可否認,偏方、秘方是前人在長期臨床過程中提煉和積累起來的寶貴經驗,經過多年的實踐驗證,一代一代流傳至今。但是,如今偏方、秘方的擁有者往往缺乏係統的現代醫學知識,對方劑的作用機理不明了,對藥物的毒副作用缺乏研究。診療時,僅憑幾味中草藥便通治各種疾病,這顯然不符合現代醫學觀點,更不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
使用驗方要十分謹慎,切不可以身試方。有病應先請醫生診斷治療,即使想試用驗方,也宜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些江湖遊醫扛著治病救人的幌子,兜售驗方假藥,騙取錢財,應高度警惕,以免上當受騙。
溫馨提示
中藥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物治病的療效,我國曆代名醫都十分重視中藥煎煮方法。徐靈胎認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漢代醫家張仲景將煎煮用水分為雨水、千揚水等多種;李時珍指出了藥液煎煮不當的不良後果:“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這些都說明古人已認識到煎煮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煎煮質量,而煎煮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了中藥藥效的發揮,對疾病治療不利。
有些人抓副中藥回來,心情比較急,為了縮短煎藥時間,不想用冷水煎藥,更不願先浸泡藥材,而是直接用開水煎,以為這樣能節省時間,盡快服用。其實這種煎法不符合要求。大多數中藥都取材於動植物,主要是利用存在於動植物體內的某些有機物,來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這些有機物都存在於動植物的細胞內,上麵有一層細胞膜,用水浸泡藥料時,這些有用的有機物很容易透過細胞膜的空隙進入溶液之中,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導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損、破壞過多。如果用開水煎中藥,中藥材一接觸開水,細胞膜受熱立即變性凝固,使有效成分釋放不出去,無法發揮藥料的效能。特別是含有澱粉的中藥,如山藥、芡實、薏苡仁等,這些中藥若突然受熱,更易使澱粉凝結,導致有效成分無法煎出,其療效自然會降低。
煎藥用水必須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采用經過淨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藥材成分發生沉澱反應。
在煎藥時,也要把握好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藥材量的7倍左右,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3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藥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藥平麵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18分鍾左右即可。質地堅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液麵淹沒藥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可以多放一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