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心理因素(1 / 1)

失眠的諸多原因

睡得著、睡得香,不僅是我們的一種基本的生理需求,更是心理需要。然而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大,人的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往往存在著衝突,人際關係糾葛、家庭糾紛,都會造成我們的精神壓力過大,過分緊張,這些現象都可能導致我們夜不能寐,被失眠所困擾。

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感情中樞”,當受到刺激時,它就興奮起來,發信號給“覺醒中樞”,抑製了“睡眠中樞”的工作,人就睡不著覺,於是出現了失眠。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挫折等都會使我們思慮重重,容易造成焦慮、抑鬱、緊張、興奮、激動、憤怒等情緒變化。中醫認為,喜、怒、憂、思、悲、恐、怒等七情變化在一定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如果精神上受到強烈刺激,則能使氣機失調,擾亂心神,煩躁不安,導致徹夜難眠。

很多人晚上睡不著都是由於受到上述心理因素的影響。他們在白天從事各種活動,耗去了體內大量的能量和營養物質。而在夜間睡眠時,人體的新陳代謝以合成為主。人體需要的能量,尤其是神經係統需要的物質,均需要在睡眠中合成,這樣我們才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迎接第二天。然而睡眠狀況不良,不僅無法幫助我們解除疲勞,還會使我們產生種種軀體不適,情緒低落,心情緊張,久而久之即產生心理問題。長此以往,便形成了惡性循環,使失眠如影隨形。

下麵這些心理問題都可能引起失眠。

1.怕失眠

越怕失眠,可能就越容易出現失眠。很多失眠患者一上床就擔心睡不著,或盡力去讓自己快入睡,但結果卻往往適得其反。這類人是患上了“失眠期待性焦慮症”。

我們大腦皮質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製兩個過程。白天時,大腦細胞處於興奮狀態,而到了晚上就需要休整,進入抑製狀態而睡眠。怕失眠的心理本身就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因而就更加睡不著。

2.怕做夢

有些失眠的人認為做夢就是睡眠不佳的表現,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得到很好的休息,對身體有害,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其實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往往會讓人感到焦慮,擔心入睡後會再做夢。這種心理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

其實,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有害的是認為“做夢有害”的心理,這種心理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影響了睡眠。

3.過分期待

當生活中出現某些突發事件或值得期待的事情時,我們常會因為心理過度激動而失眠。比如一位“三班倒”的工人,由於夜裏需要上班,常於晚上7點左右睡覺,但因害怕遲到,睡得不踏實,可能隨時都會醒來,久之便成了早醒患者。還有些人因為馬上要晉升、加薪,或者馬上要搬進新房子等,都會感到萬分期待,導致過於興奮,難以入睡。

4.自責心理

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常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裏不斷重演過失事件,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這些人白天由於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而一到夜晚就“徘徊”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久久難眠。

另外,還有很多心理因素導致失眠,比如性格特征太過於追求完美化,容易過度緊張,並帶有抱怨情緒,稍有不適就會變得很敏感,難以放鬆,常伴有強迫性思維,這些人性格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缺陷。這些心理因素也會使人在夜間思慮過多,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心理因素可導致失眠,失眠又會影響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況,引起焦慮、緊張、擔心、興奮等,造成情緒不穩定,這反過來又會加重失眠,如此走入怪圈,便形成了惡性循環。在長期失眠者中,毫無例外地都有心理因素的原因。

其實,偶爾睡不著根本不需要過度擔心,它屬於一種自然狀態,而非病態。睡眠更多的是一種身心的體驗和感受,當我們的身體感到舒適了,心情自然平和,睡覺的時候也就自然會感到放鬆、舒服和愉悅。

金點子

春季萬物生發,氣溫回升,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這時人卻容易感到困倦,提不起精神,即使大白天也有睡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如果因有“春困”就幹脆躺在被窩中再多睡一會兒,不僅不利於解困,反而與體內陽氣的生發唱反調,不利於健康。如果已經醒來,就要及早起床,爭取到戶外活動活動,可以緩解困乏現象。而且中醫認為春天木旺應於肝,肝喜調理時有所疏泄,忌抑鬱,所以在春天裏要保持情緒樂觀,避免生氣,以求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