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營養不良的表現症狀
嬰幼兒營養不良通常表現為體重下降、皮膚蒼白、厭食、消瘦和各種器官的功能減退,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身體發育緩慢、停滯,精神不振,對外界毫無興趣等。如果營養不良,最明顯的表現是皮下脂肪的減少,而皮下脂肪的減少有一定的次序,一般首先是腹部,然後軀幹和四肢,最後麵部。有的嬰幼兒即使已經營養不良,臉上看上去也是肉乎乎的,但是身上已經很瘦了。
按照嬰幼兒體重減輕的程度和病情的嚴重程度,營養不良分為三度。輕度營養不良的嬰幼兒體重低於平均值20%到25%,腹部皮下脂肪減少;中度營養不良的嬰幼兒體重低於平均值25%到40%,腹部皮下脂肪近乎消失,軀幹和四肢的皮下脂肪明顯減少,麵部的皮下脂肪也有所減少;重度營養不良的嬰幼兒體重低於平均值的40%以上,幾乎全身的皮下脂肪都已經消失,明顯呈現消瘦現象,有的嬰幼兒甚至皮包骨,皮膚彈性消失,有褶皺,皮膚幹燥、蒼白,沒有血色,如果病情嚴重,智力發育也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營養不良性水腫、貧血、各種維生素缺乏,經常患上感冒、腹瀉、支氣管炎、肺炎和消化不良疾病等。
治療嬰幼兒營養不良的飲食方法
如果嬰幼兒表現為營養不良性水腫,就要重點補充蛋白質,如果嬰幼兒表現為消瘦症狀,首先要提供充足的熱量,補充水分和維生素、礦物質等,然後逐步增加蛋白質的供給。
提倡母乳喂養。母乳的營養成分十分適合嬰幼兒的成長發育,隨著嬰幼兒月齡的增加,母乳的營養素含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一般4到6個月的嬰幼兒依靠母乳喂養就能夠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母乳中的蛋白便於嬰幼兒的身體吸收,而且能夠為嬰幼兒提供充足的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酶類,幫助消化。母乳中的乳糖以乙型乳糖為主,能夠促進嬰幼兒腸道乳酸杆菌的生長,幫助維持腸道健康。母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充足,能防止發生嬰幼兒貧血。母乳還能夠促進嬰幼兒腦的發育,提高嬰幼兒免疫力,防止感染。母乳溫度和泌乳速度十分適合嬰幼兒的需要。所以,母乳喂養的嬰幼兒不容易生病,發生營養不良的情況也較少。
母乳不足或沒有母乳的應該保證嬰幼兒的營養供應。母乳不足可采用混合喂養方式,也就是每次喂母乳之後,再補充牛奶或羊奶等代乳品。如果沒有母乳則需要用人工喂養。一般可采用牛奶、羊奶或其他代乳品喂養。等到嬰兒4到6個月以後,不管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的嬰兒都應該及時添加輔食。
逐漸補充蛋白質食物。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重要營養素,對於人的生長發育、衰老組織的更新和受損組織的修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嬰幼兒如果攝入蛋白質不足,就一定會導致營養不良,所以應該補充一定的蛋白質食物。但是嬰幼兒的消化能力有限,蛋白質供應過多反而會帶來不良反應,所以要根據嬰幼兒的適應情況,逐漸加以補充。動物性食物如魚肉、禽肉、蛋類等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植物性食物如大豆、堅果也含有一些蛋白質。如果發生營養不良的是較小的嬰兒,更需要小心地補充蛋白質。一開始可以給少量的脫脂奶,如果嬰幼兒耐受,再添加混合膳食。
逐漸增加營養素的供應。一開始提供給嬰幼兒的營養素以滿足嬰幼兒基礎代謝為宜,然後逐步增加,讓嬰幼兒的胃腸道逐步適應。如果嬰幼兒食欲良好、沒有腹瀉和嘔吐症狀,就可以再增加一些食物的供給。如果嬰幼兒已經呈現中度營養不良,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調整飲食。要先調理嬰幼兒的腸胃,然後逐步增加食物的供應,等到消化功能轉好後,逐步增加一些蛋白質食物,但需要控製嬰幼兒食鹽和水的攝入量,防止出現水腫。如果嬰幼兒的營養不良程度已經達到重度,則首先需要糾正電解質紊亂和貧血,控製感染,更加耐心地進行食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