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痛風患者的4種運動處方
①散步:散步最好選擇快慢交替的行走方法,行走時要走大步,快步走15分鍾休息一下,再換慢步走15分鍾。
②下蹲:全身放鬆站立,兩足與肩同寬,做半蹲或全蹲的動作,重複此動作30次。
③對牆俯臥撐:全身放鬆站立,臉正對牆壁,與牆距離一臂遠。平舉雙上肢,用雙手扶牆,隨著身體的前傾、歸位,進行雙臂屈伸運動,同樣的動作反複做25次。
④脊柱屈伸:全身放鬆站立,背對牆壁,與牆距離一臂遠。身體前屈時,雙手下垂,手指盡量接近地麵或足背,身體後仰時,雙手上舉,手指盡量碰到牆壁。同樣的動作反複做25次。
5.按摩療法
綜合治療作用的結果現已證實,按摩療法治療痛風有一定的幫助,其效果是多方麵綜合作用的結果。按摩可提高患者的新陳代謝、降低血尿酸;推拿、按摩直接作用於皮膚、肌肉,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增加肌肉組織對多餘尿酸的吸收、利用和排泄;可提高迷走神經興奮性,調節腎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有較好的活血止痛、修複組織的作用,並可緩解和治療血管神經並發症;可反射性地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達到祛邪扶正的作用。能夠使因痛風引起的疼痛症狀緩解或消失。
⑴梳頭擦麵
中醫學認為,“頭為諸陽之首”,是人體的主宰,彙集著人體十二條經脈和奇經八脈的數十個經脈穴位。通過梳頭,刺激這些穴位,可以通經活絡,促進氣血循環,調節大腦的供血供氧。每天早上,洗漱之後,用木質的梳子或牛角梳來進行梳頭。每天堅持梳頭100次,動作要輕柔,長期堅持,便可以明目聰耳。梳頭後,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由下至上,帶動其他手指擦至額部,再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每天依此法做30次,可使麵部有光澤,並減少皺紋。
⑵按摩上肢
靜坐或站立,手法以手掌心直線做上下來回摩擦的動作,來回按摩對側上肢40次,並可在手三裏(肘部橫紋中點下2寸處)、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合穀(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等穴位上各按壓、揉動3分鍾。主要是使手臂有溫熱感為宜。經常按摩上肢能疏通手三陰、三陽經,改善上肢的氣血運行。
⑶按摩腹部
患者可以仰臥於床上,或者端坐於椅子上,兩手相疊,把掌心放在下腹部,以肚臍為中心畫圈,順時針、逆時針方向各按摩30圈;然後,兩手分開放在腹上,上下往複按摩30次。按摩的範圍由小到大,力量由輕到重。長期堅持,能順氣消積,促進胃腸蠕動,改善便秘等症狀。
⑷按摩下肢
取坐位或立位,以雙手掌心直線上下,來回按摩兩下肢40次,在足三裏(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1橫指處)、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三陰交(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等穴位上各按壓、揉動3分鍾。
⑸按摩腎區
於清晨起床後及臨睡前,排空大小便。臨睡前或清晨起床後,取坐位,兩腳下垂,腰部挺直,用右手找到腰眼的位置,腰眼居“帶脈”,為腎髒所在部位,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腰眼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不僅可以疏通帶脈和強壯腰脊,而且還能固精益腎。搓腰眼要講方法,先要找準位置,腰眼位於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3.5寸的凹陷處。按摩時,雙手對搓發熱,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位(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搓後雙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腰眼處,每次5分鍾左右。
⑹按摩足部反射區
人體各髒腑、器官在足部均有其對應的反射區。當機體發生疾患後,在這些敏感位置上可出現壓痛、酸脹、麻木、硬結、淤血等異常現象。按摩刺激這些反射區,可改善相對應髒器的功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6.其他療法
⑴推拿法
推拿中醫指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推拿作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於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它可用於痛風的治療,也可用於痛風患者的日常保健。常見的推拿基本操作方法為:
①病人躺臥在床上,醫生首先揉按患者的腹部大約15分鍾;
②病人趴臥在床上,醫生隻用兩手的示指在兩側膀胱經進行推拿治療,自膈俞到腎俞,來回推按15分鍾,痛感明顯的點,醫生要作為重點治療,用力多按幾遍,然後在膀胱經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③捏揉掌心第四掌骨中紋相交處5分鍾,此為手部各反射區。醫生在捏揉的同時,把意念集中於病人的腹部的上邊區域,讓病人這個位置能達到一種溫熱效應;
④捏揉足底內緣,第一趾骨小頭區域5分鍾,此為足部各反射區。醫生在捏揉的同時,把意念集中於病人的腹部的上邊區域,讓病人這個位置有一種不舒服的酸脹之感,此感在停止治療後消失。
⑵熱敷法
熱敷是一種物理治療方式,一般可利用熱毛巾、暖水袋、暖袋(先以毛巾包裹,可協助吸收汗水及減低灼傷的機會),直接敷治患處,每天二至三次,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鍾。熱敷療法在軟組織損傷疾病的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熱敷療法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代謝的作用,有益於疾病的恢複。熱敷本身也可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炎症及淤血的吸收,藥物熱敷還可使藥物通過局部吸收,達到直達病所的目的,使治療更直接、更有效。然而,如果毛細血管過度擴張,則其血管內壓上升,容易引起局部充血、滲出、水腫加重。因此在局部急性炎症滲出期及有明顯發熱等全身症狀時,不宜使用熱敷療法,需待炎症程度減輕後方可使用。
也有些病情是可以用冷敷法來幫助緩解的,不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卻切忌用冷敷,冷敷雖然可以暫時減輕關節局部疼痛,但在冷刺激下,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不利於炎症的吸收。冷敷後局部溫度降低,容易引起尿酸進一步沉積於皮下。故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不宜選用局部冷敷。
⑶盆浴法
病人平躺於浴盆中,身體自然放鬆,浴盆的水位保持在不要超過乳頭平麵的位置,因為水有靜壓力作用,如果水位過高,會給呼吸和心髒都造成一定負擔,病人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洗浴時,要保持身心放鬆,靜靜地享受這種在水中的感覺。治療水溫一般為35℃~39℃,每次浸浴時間為15~30分鍾,15~2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要休息l周,每次浸浴後要臥床休息15~20分鍾。個別體質好的患者可用40℃~42℃的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