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類風濕關節炎(2 / 3)

⑴肩前屈練習

取站位或坐位,首先保持兩臂下垂,自然放鬆,然後慢慢抬起雙臂,經前方舉起在頭上拍掌。同樣的動作重複10~15次,每天要練習4~5組。

⑵肩內、外旋練習

取站位或坐位,身體放鬆,意念集中於所要練習的部位,首先將兩手掌心放在頭後,兩肘正向側方,肩外展外旋。兩手背放於背部,掌心向後,肩內旋。同樣的動作重複10~15次,每天要練習4~5組。

⑶手腕屈伸練習

取站位或坐位,兩掌在胸前相對,或合掌姿勢,用一手壓另一手,使一手腕伸展,兩手反複進行,要快速用力,另外還可以握著輕啞鈴做手腕屈伸活動,兩手反複進行。同樣的動作重複10~15次,每天要練習4~5組。

⑷肘屈伸練習

取站位或坐位,用力屈肘,同時握拳,使手觸肩,然後用力伸肘,同時放開手指。同樣的動作重複10~15次,每天要練習4~5組。

⑸踝關節練習

①呼吸要自然均勻,把足踝屈伸,繞旋數次。

②立位,呈弓箭步,意念集中在腿部,兩腿輪流在前壓振。

③立位,雙手平伸,盡量下蹲;起立,足掌著地,反複進行。每個動作每組練習10~15次以上,每天要練習4~5組為宜。

⑹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典的健身方式,都是以舒鬆自然的形式來頤養人的心境,讓人在平和放鬆的狀態下增強體質,這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更為合適,簡化太極運動以及五禽戲運動量較小,心率隻能達到90~105次/分鍾。

⑺晨練和散步

每天早晨起來到空氣清新的地帶去散步,不僅可以使病人的體質有所增強,有利於其身體的盡快康複,而且也促使各個關節的活動量和利用率得到提高,這樣也會較好地減少關節僵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選擇散步的方法主要有:快速走路和倒走。這兩種方法沒有難度,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一般人都能做得來。隻要能長期堅持,其成果一定很顯著。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鍾120步,時間的把握,病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循序漸進,逐漸提高運動量,當然不能過度疲勞。所謂倒走,即退著走,這種情況一定要選擇路麵比較平坦的地段進行,以免造成摔傷等不必要的麻煩,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體質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快跑、長跑和變速跑。

5.按摩療法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伴有全身症狀的慢性關節疾病。其發病後全身關節都可受累,但主要侵犯四肢小關節,嚴重者,還可累及脊柱和骶骼關節。中醫學將本病歸屬“痹證”範疇,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人的體質虛弱,外感風寒濕邪,氣血運行不暢,經脈不通所引起。如果風邪較盛,則疼痛遊走不定;寒氣較強,則痛有定處;如果濕邪較重,則腫脹麻木。久病不愈,則可出現氣滯血淤的病理變化。自我保健按摩是一種簡便易行的好辦法,安全性高的能起到舒經活絡、化淤、緩解症狀及促進康複作用。但是,在進行自我保健按摩時,也要注意,以免發生意外。

⑴腰骶部按摩

①病人趴臥在床上,上胸部及股部分別墊2~3個枕頭,這樣整個前胸就處於懸空狀態,使兩邊胳膊的肘部呈彎曲狀自然放於枕旁,醫生站在旁邊,用整個手掌指在患者腰背部沿脊柱及其兩側,反複施以滾法。

②與此同時,另一手掌在患者背部隨其呼吸動作進行按壓,囑患者深呼吸,呼氣時向下按壓,吸氣時放鬆,然後以手指指間關節依次點按秩邊、居環跳等穴。

③以上按摩完畢後,讓患者坐起來,背對著按摩的醫師,醫師用一手拳滾法施於頸項兩側及肩胛部,同時囑患者配合作頸部左右旋轉及俯仰活動。

④接上勢,按摩者以一手拇指與食、中指相對,於患者的雙肩井穴及雙風池穴上施以三指拿法3~5次。

⑵體部按摩

①病人仰臥於床上,按摩醫師以手掌置於患者腹部,順時針按摩揉捏大約3分鍾。

②以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稍稍用力按摩揉捏四肢部分,重點是患病的肢體,並配合四肢關節的屈伸活動。此動作反複進行約5分鍾。

③按摩者以拇指指端按揉並彈撥足三裏穴1~3分鍾。

④以上動作結束後,讓病人翻身俯臥在床上,按摩者以全掌橫擦患兒肩、背、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⑶按摩的注意事項

①自我按摩時首先要保證患者自身心理狀態平靜,無論是肌肉還是關節都在一種鬆弛的情境中,這樣才可以進行。

②自我按摩時要選用自己雙手、手腕和肘部關節沒有任何病變的上肢。如果兩麵的上肢都存在著不同的病變,那麼在進行自我按摩時一定要掌握好病變關節的活動幅度及活動量,動作不要太大,如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就得不償失了。

③局部存在急性靜脈炎、淋巴管炎及各種皮膚病(如皮炎、濕疹、痤瘡、局部化膿及感染等)時,不可使用此方法。

④病人過度饑餓,或者吃得過於飽,都不適合進行按摩。

⑤自我按摩與物理療法和練功體操結合,這樣會有更好的療效,一般它們的順序是:先行理療,再進行自我按摩,最後做練功體操。

6.拔罐療法

傳統醫學認為,本病屬“痹證”範疇。一般分為風症、寒症、濕症及熱症4型。

⑴風症拔罐療法

肢體關節疼痛,遊走不定,發病初期肢節亦紅亦腫,屈伸不利,或惡風,或惡寒。

①選穴:膈俞、血海。

②拔罐方法:單純拔罐法。各穴拔罐後留罐10分鍾,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⑵寒證拔罐療法

肢體關節緊痛不移,遇寒痛增,得熱痛減,關節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

①選穴:關元、腎俞。

②拔罐方法:針刺後拔罐。先用毫針刺人,得氣後留針10分鍾,出針後,再進行拔罐,留罐10分鍾,起罐後加溫和灸10分鍾,以皮膚潮紅、人體感覺舒適為度,隔日1次,5次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