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永慶經營理念:為何平凡卻出奇偉大(2 / 2)

台塑的“午餐會報”馳名中外。從1973年起,王永慶經常會利用午飯時間,以便餐(便當或麵食)方式輪流招待各位主管,追逐和考核台塑的實際情況,並考驗主管與幕僚人員的能力。現場氣氛嚴肅,王永慶一旦聽到有疑問之處,便會不斷追問,被問的人如果準備不充分,或者對問題了解不夠深入,隨時會被問倒。

不管怎麼說,經由這一令主管提心吊膽的午餐會報,台塑集團許多管理上的難題都可迎刃而解;各種經營改善提案也點點滴滴,積少成多,成為台塑追求合理化的主要推動力量。

“一個企業家最要緊的就是判斷,評判正確就成功,評判錯誤就完蛋。假如一個企業家還不曉得內部的人有沒有安全感,自己也就完了。做事應該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管理趨於合理化。”王永慶說。

本若不固,利從何生?

與王永慶喝過咖啡的人都知道,他一定會把將殘留的奶精涮出來,再倒入咖啡。王永慶吃西瓜、葡萄從不剔籽,因為太浪費時間。他說:“要發展工業,先要養成不浪費的習慣,節約時間,節省物料,刻苦耐勞。”

為了講求效率,他在公司習慣同一時間,分別和七八個不同的對象談事情。他在與這些人談話時,會拿出前一個人給他的名片當便條紙,記錄對方講話內容,以節省紙張。在台塑,一個信封可以用30次,連原子筆芯也不準丟棄,員工必須拿著舊筆芯來換新筆芯,筆杆照用。茶水間的燈是感應式的,人進入自動開啟,人走了自動關閉。

王永慶強調,即便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這是一種精神、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習慣。

國內外絕大多數企業在開會時總是圍繞“業績”、“利潤”等“結果”在打轉,而在台塑的會議上聽不到這些。在台塑任職50年,目前擔任七人決策小組之一的楊兆麟說:“打我進入台塑以來,從未聽到董事長(指王永慶)談及檢討業績的事情。他關心的是‘本’而非‘末’。”楊兆麟進一步指出,一味追求利潤好比舍本逐末,本若不固,利從何生?

人才必須自己培養

台塑堅信,人才必須自己培養。王永慶說:“管理人才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那就是以吃苦耐勞的精神,配合學校教育,用腳踏實地的經驗,造就明事理的頭腦。其中,尤以第一條最為重要。”

在招募了吃苦耐勞並有豐富知識但缺乏經驗的新人後,這些學士與碩士被派到各工廠進行三個月的輪班訓練,各種苦都要吃,受不了的人會被淘汰。此後,再經過一年與自己工作相關的實戰訓練,才能掛上主任辦事員的頭銜,晉級還需要再磨礪三年九個月。而培養一級主管需要十年時間。

台灣許多企業都有下列兩種現象:一種是企業本身管理工作沒做好,有許多人才而不知,卻大歎求才困難;另一種是企業管理未上軌道,根本不知需要何種人才,卻盲目尋找人才。王永慶指出,身為企業家,首先要確定企業內各工作職位的性質與條件,應該知道哪一部門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再決定何種人才最恰當,最後再去尋找適合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