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預防失眠要從日常生活開始(1 / 1)

雖然目前臨床醫學界在考慮怎樣徹底防治失眠和抑鬱症,但是就現在醫療水平來看還是以藥物防治為主,心理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療法。在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心理治療主要是用來改變不適當的認知,或思考習慣,或行為習慣,是一種輔助的防治方法。而在現實生活中也要放鬆心情,來預防失眠帶來的痛苦。

那麼日常生活中患者應該如何預防失眠呢?

一、失眠患者注意事項

1.忌亂投醫、亂服藥、濫用所謂保健品。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緊張的時候出現幾天失眠是難免的,不要一見失眠就立即服安眠藥。如果失眠持續二周以上,並出現白天明顯不適症狀,甚則影響工作或學習功能,可去正規醫院失眠專科就診。

2.服藥見效後,忌立即恢複原來緊張的工作,或又進入原來的精神環境。最好要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生活、工作環境過渡一下,使之鞏固一個階段,這樣才有利於減少病情的再複發。

3.忌生活無規律。最好是10點鍾以前睡覺,早上6點起床。這是最合乎自然規律的睡眠時間,中午有可能再睡一刻鍾到半小時,這樣效果會更好。

4.宜飲食清淡,少食海味佳肴,加食些雜糧。

5.適度體力活動大有益處。“體腦並用,精神乃治”,即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相適應,二者不能偏廢,才能保持人的體格健壯和精神健康。

6.青少年應進行體質和精神鍛煉。

二、保持每天做半個小時能夠流汗的運動

運動除了能鍛煉我們身體機能,也能刺激我們的大腦產生一種放鬆愉悅的神經遞質,所以每天有半個小時讓心率在120以上能夠流汗的運動,不但對身體有幫助,對心理健康也有益。

三、調整作息時間,按時飲食

睡眠與生理時鍾的節奏息息相關,而我們日常生活的其他安排也會影響到生理時鍾,所以盡可能地按時作息、飲食,對睡眠質量的提高是很有幫助的。如果總是在接近半夜的時候去吃夜宵,是絕對不會有太好的睡眠質量的。另外要多曬太陽,尤其是早上的太陽,這也和正常生活起居飲食有關,就是把生理時鍾的“早晨鬧鍾”校準。

睡前不要過度饑餓,也不可吃太多的食物,身體處於饑餓狀態或者過飽狀態都會影響到人的睡眠。睡前應該避免飲用一些有刺激性的飲料,如濃茶、咖啡等。睡覺前可以飲用一杯牛奶可以有助於睡眠。

四、解決困擾

找到“焦慮源”,然後解決掉問題是進行有效睡眠的根本。如果真的有一件事情讓你非常焦慮,可以跟自己說:“那我就用1個小時的時間來把這件事情想清楚。”然後到你的書桌或者工作房間,用1個小時的時間專心考慮這個問題。1個小時之後,再回房間睡覺。這比放件事情在心裏,同時擔心睡不著要好得多。工作壓力是導致失眠的重要原因,那些跟工作相關的東西,最好不要放在床邊或者臥室。如果覺得有需要,適當的音樂放鬆也很有幫助。隻要不是“焦慮源”或“壓力源”,也可以看看書或電視。

六、有的人缺乏“睡眠感”

專家表示,評價自己的睡眠質量,可以通過記睡眠日記來觀察,比如昨晚幾點鍾入睡的,夜裏幾點醒來的,醒了幾次,清晨幾點醒來的等,還可以到醫院進行一些專業的檢查,比如腦電圖檢查。而對於一些長期頑固性失眠,卻又找不到病因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全麵的檢查,通過腦電圖來對他睡眠結構進行分析。

有些失眠患者,硬說自己整夜睡不著,但是通過腦電圖監測顯示其實他夜裏睡得很好。這其實是一種“睡眠感缺乏”,自己睡著了,卻意識不到。對於這樣的患者,專家建議,通常可以讓家人在他睡覺時臉上畫個圖案,等他醒來後告訴他,“你看你睡得多香,臉上被畫了都不知道。”以讓他擺脫這樣的心理障礙。

七、睡得少也能睡得好

就睡眠質量而言,深睡比例比時間更重要。睡不好,就算睡滿8個小時,也不比睡6個小時好。

醫學專家解釋,試圖人為延長睡眠時間,通常的結果隻是讓深睡比例降低;睡眠時間短的人,深睡達到了需要的比例,減少的隻是淺睡。每個人的生理、心理特質都不同,所以睡眠時間長短也就沒有標準,如果您覺得睡眠已經有些不好了,要盡快檢查治療。研究還發現,午餐後內髒活躍、大腦相對平靜,午睡時大腦很容易進入休息狀態,深睡比較多;晚餐後雖然也有大腦缺氧問題,但按生物鍾安排,此時腦力正值活躍,可以彌補供氧不足,不會像午間那麼瞌睡。

其實,失眠的預防就是要我們養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隻有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才會讓我們與失眠永遠的說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