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頻脫口秀:“自媒體”時代的可能性(2 / 3)

音頻平台的目標很明確,他們看中的是移動互聯網帶給這個行業的潛力。“收聽是一個伴隨式行為,所以網絡播客有一個天然的劣勢,當你可以選擇既可以聽又可以看的東西時,音頻是沒有優勢的。隻有收聽和移動結合的時候,才有一個爆發量。”嶽亭說。因此喜馬拉雅一開始就在互聯網發展趨勢中尋找他們可以大施拳腳的天地,除了開發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手機APP之外,還致力於在各種生活場景中為用戶提供不間斷的音頻服務,已經開始布局車載和智能硬件領域,與寶馬、一汽等一線品牌聯合開發車載娛樂設施與智能硬件。而“隨時隨地,聽你想聽”切中的還是播客區別於傳統電台的核心理念:自由選擇、降低門檻、雙向互動。

手機輕電台應用“荔枝FM”的聯合創始人魏雷平台

在創辦“荔枝”之初,魏雷和他的夥伴就很明確,他們的定位是“播客”。他們提出了“輕電台應用”的概念,想要把荔枝打造成一個風格化的聚合平台。為了盡可能降低錄製節目的門檻,他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錄音工具的研發上。“我們是用算法來做錄音同期的降噪和聲音優化,做一些聲音曲線定向的捕捉和聲音效果的還原。比如你聲音不夠厚實,有毛邊兒,在後台就給你修掉了。”魏雷說。錄音工具的應用性提高了手持設備錄音的效果,而在處理聲音的機製之外,他們還嚐試在軟件中添加插入音樂以及簡單的剪輯功能,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錄音的成本和技術門檻。此外他們還考慮到了在使用時的流量成本問題。“在流量資費比較敏感的時候,荔枝的音頻和解碼技術能做到每小時在線收聽成本是消耗6MB左右,如果在Wi-fi環境下則提供高音質版,這樣來降低使用的資費門檻。”

門檻的降低為音頻平台帶來了海量的原創內容,無論是喜馬拉雅還是荔枝,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為節目采用不同類型的劃分標準,設計標簽。除了依托於傳統門戶網站分類標準的類型劃分外,突顯音頻特質的是以時間為標準的劃分。作為伴隨式的產品,對“場景”的強調,使平台偏重分析用戶在不同時段的狀態和相應的收聽需求。“音頻和場景結合是荔枝先提出的,對於這些場景的研究反過來也可以用於指導主播們的內容生產。”魏雷說,“比如‘睡前’這個場景最早是沒有被強調過的,我們後來發現睡覺之前人們常常有大量的音頻需求,一是家裏Wi-fi條件比較好,做完別的事情後需要相對放鬆。”嶽亭也帶著他的團隊對節目在不同場景和時段的接受程度做過統計:“兒童類節目收聽的高峰期是晚上21點,一般節目可能收聽高峰是在晚上22點以後,或者上下班時間。但音樂節目在工作時間的收聽率要遠遠高於其他品類。娛樂脫口秀下載的爆發增長是在下午15點半,我們推測是下班的路上人們要聽,所以事先下載好。”

在荔枝負責內容運營的何君記得,最早時,平台是邀請了一些不錯的個人電台進駐,那時候人數較少,可以和主播們進行直接交流。“我們建了一個QQ群,所有的種子用戶都在裏麵,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即時溝通。”然而現在平台上的主播已經增至50多萬,量級上的天壤之別使他們無法再做到點對點的人工交流,於是通過這一係列的數據分析,可以按照特定的程式,對處在不同成長階段的主播給出建議。“我們運用了更多的算法模式來幫助用戶發現他們所感興趣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反饋到內容生產者這裏。”

脫口秀算得上最受歡迎的節目類型。它在嚴格的內容層麵並不能和其他分類並列,更像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整體風格,在魏雷的理解裏,就是“不端著”。“有情感的脫口秀,有娛樂的脫口秀,也有知識類的脫口秀,這幾類都很受歡迎。”嶽亭說。在他看來,純音頻的呈現,對於脫口秀這種形式而言,正好可以突出它的優點。“脫口秀的主要價值在主持人本身和知識的積澱、表達。從這方麵看,視頻並沒有優勢。而音頻的成本更低,節目形式更靈活。”嶽亭表示,通過喜馬拉雅後台的大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最紅火的脫口秀節目要數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而這個節目在視頻網站和他們的平台分別以視頻和音頻的形式播出,雖然收聽人數總量不及視頻觀看人數,但是收聽人數所占用戶比例卻更高,而且聽音頻的人有將近一半甚至不知道“羅輯思維”有視頻節目。“在這類節目中,畫麵呈現沒那麼重要。”魏雷也持同樣的觀點,他開了個玩笑:“有人說,收聽‘曉鬆奇談’也許比一直盯著高曉鬆看感覺要好吧? ‘羅輯思維’也是這樣,他們的拍攝條件並不是很好,對大家來說光聽就夠了。”

不過對於荔枝或者喜馬拉雅這樣的平台來說,高曉鬆、羅振宇這樣大牌的脫口秀不是平台上的主力,借助於這個平台得以蓬勃生長的是大量的草根播客。竇超的“百車全說”屬於用知識性贏得了聽眾的例子。他用自己的職業知識做了許多中肯的評價,同時又試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讓聽眾來接受。“我的節目不是像汽車評論那樣,有一個團隊去運作,搜集資料、對比參數,我就是純粹靠自己去試車。”竇超給自己做節目製定的規則是“不講汽車參數”,“別人可能會說我不專業。可是講參數對於大部分聽眾來說根本聽不懂。說一輛車的馬力時講一大串技術參數,還不如直接告訴聽眾,對於什麼樣的要求,它可以滿足,什麼樣的要求,它的馬力就不夠了。”竇超會用很生動的比喻來介紹車,他把奧迪A4比作“門門考試都差不多80分的學生,各方麵比較均衡”,而寶馬就像“運動特長生”,奔馳則是那一種學生,“他的爺爺是校長,爸爸是教導主任,出身很好”。“我就是個‘說車人’,自己開過這種車,就說說我的感覺、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