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剛剛脫口,還沒有秀(1 / 2)

網絡剛剛脫口,還沒有秀

封麵故事

作者:王小峰

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出現脫口秀節目以來,這個談話類型的節目一直長盛不衰。善於拿來的中國電視,卻始終沒有玩出自己的脫口秀節目。因為中國電視從業者認為,脫口秀主要以性和政治為談論話題,這在中國是天大的禁忌,因而類似西方電視上的脫口秀節目一直沒有出現。當然,我們可以說評書、相聲是中國式的脫口秀,或者,一些符合國情的談話類節目也可以歸結到脫口秀節目裏,但不管我們怎麼理解,都覺得有些牽強。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脫口秀,其實它就是一個自媒體。過去我們做不出脫口秀節目,倒不是因為對內容的忌憚,而是對脫口秀實質缺乏真正的把握,它的核心是用風趣幽默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時下發生的各種事件的態度。在整個電視生態中,鮮見主持人有自己的態度,他們基本上都是官方立場的傳聲筒。比較典型的是白岩鬆,他經常在新聞評論裏來一段“脫口秀”,但仔細分析他的話語,他隻不過是恰到好處地用通俗的語言傳遞一種官方的聲音,或者說是正確的廢話——你不說大家也明白是什麼意思。所以,中國的電視節目極少會在片尾字幕注明“本節目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

如果說中國的互聯網與西方的互聯網有什麼不同,那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的互聯網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缺失的那一部分內容,人們可以去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觀點,形式也自由隨意,傳統媒體常見的嚴肅、刻板、假大空的表達方式被垂直用戶直接屏蔽,這就是自媒體。

所以,極難在電視上出現的脫口秀節目,也隨著網絡帶寬技術問題的解決,網絡自製節目的繁榮而出現。

10年前,崔永元曾經想策劃一檔讀書節目。他覺得電視台都在追逐收視率,很多電視台的讀書節目都因收視率低而取消,所以他希望能做一檔好看的讀書節目,製作成本可以高一些,來挑戰一下收視率,但最終他沒有做成這檔讀書節目。今天看來,他沒有做成這檔節目,很大程度上是在節目策劃上還是因循傳統的電視節目策劃思路。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切都變得清晰起來,不是人們對讀書節目沒興趣,而是你該怎樣吸引住這些人,這就是後來高曉鬆和“羅輯思維”能做到而崔永元沒有做到的,網絡視頻的靈活、低成本以及它的傳播方式遠遠比電視節目更有優勢,任何人都可以去嚐試以不同形態去表現,這些,電視做不到。

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曾經無限接近今天的自媒體,不僅捧紅了不少專家學者,也帶動了衍生圖書的熱銷。但是它不幸陷入傳統評書的套路中,這些“講師”僅僅放下半個肩膀,即使他們傾盡所能,盡最大限度讓節目變得好看,但還是知識性有餘,趣味性不足。當然,我們不可能希望那些研究學問的人一張嘴都變成郭德綱。當自媒體繁榮起來後,“百家講壇”的講述方式也開始黯然失色。